分享

《盐铁论》卷11论儒诗解3御史:礼义由孔见南子非礼文学:贤圣忧民孔子周流

 琴诗书画情 2023-02-06 发布于山东

题文诗:
御史:论语有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

君子不入.有是言而,行不足从.季氏无道,

逐其君,昭公,弟子冉求,仲由臣焉.

记有曰:男女不授,受不交爵.孔子适卫,

嬖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子路不悦.

子瑕佞臣,夫子因之,非正.男女不交,

见南子,非礼也礼,义由孔氏,且贬道以,

求容恶在,释事而退.文学:天下不平,

庶国不宁,明主之忧.上无天子,下无方伯,

天下烦乱,贤圣之忧.故所,尧忧洪水,

伊尹忧民,管仲束缚,孔子周流,忧百姓之,

祸而欲安,其危也是,以负鼎俎,囚拘匍匐,

以求之故,追亡者趋,拯溺者濡.今民陷壑,

虽欲无濡,岂得已哉?御史不对.孔圣真情,

情真义深,忍辱负重,君子慎独,特立独行.

  【原文】 

御史曰:《论语》:“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有是言而行不足从也。季氏为无道,逐其君,夺其政,而冉求、仲由臣焉。《礼》:“男女不授受,不交爵。”孔子适卫,因嬖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子路不悦。子瑕,佞臣也,夫子因之,非正也。男女不交,孔子见南子,非礼也。礼义由孔氏,且贬道以求容,恶在其释事而退也。

  【注释】语出《论语·阳货篇》。
  季氏: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平子。他勾结孟孙、叔孙一起攻逐鲁昭公。昭公奔齐,后死于乾侯(今河北省成安县东南),鲁国大权都归季氏掌握。
  冉求、仲由:冉求,鲁人,字子有,孔丘弟子,给季平子的孙子季康子当过家臣,管理赋税。仲由,鲁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南)人,字子路,也当过季康子的家臣。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及《鲁周公世家》。
  “授”下原无“受”字,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有,今据补。
  语出《礼记·坊记》。
  因嬖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嬖臣,受君主宠幸的臣子。弥子瑕,春秋时卫灵公的宠臣。卫夫人,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因弥子瑕见南子,见《吕氏春秋·贵因篇》。
  子路不悦:《论语·雍也篇》:“子见南子,子路不悦。”
  佞臣:善于以花言巧语谄媚的臣子。
  卢文弨曰:“'氏’下当有'出’字。”案:《孟子·梁惠王下》:“礼义由贤者出。”此卢说所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有“出”字。
【译文】御史说:《论语》上说过:“人有亲自干了坏事情的,君子是不到他的国里去的。”孔丘嘴上是那样说,实际却没有那样做。鲁国的季孙氏干了损害仁德的事,赶走了鲁昭公,夺取了鲁国的政权,可是冉求和仲由却做了他的家臣。《礼记》上规定:“男女之间不亲手给与别人或接受别人的东西,不互相碰杯。”可是孔子到了卫国,通过宠臣弥子瑕晋见卫夫人南子,子路为此而不高兴。弥子瑕是个奸邪的家伙,孔子通过他去进见卫夫人,走的不是正道。男女之间不应交往,孔子去见南子,就是背离了周礼。礼义是由孔子那里宣传出来的,他尚且毁坏道德以求得别人的喜悦,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正直的主张得不到实行就放弃职位而隐退呢?

   【原文】 

  文学曰: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主之忧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烦乱,贤圣之忧也。是以尧忧洪水,伊尹忧民,管仲束缚,孔子周流,忧百姓之祸而欲安其危也。是以负鼎俎、囚拘、匍匐以求之。故追亡者趋,拯溺者濡。今民陷沟壑,虽欲无濡,岂得已哉?
  御史默不对。

 

  【注释】方伯:古时一方有势力的诸侯,如春秋五霸。
  管仲束缚,见《力耕篇》注释。
  鼎俎(z():古代烹煮用的锅叫“鼎”,古代切菜用的砧(zh5n)板叫“俎”。传说伊尹曾负鼎,以滋味说汤。匍匐:这里指孔子周游。《韩诗外传》说孔子看到周室衰微,礼崩乐坏,“于是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求之。”
  濡:沾湿。

 【译文】文学说:天下不太平,诸国不安宁,这是英明的国王所忧虑的。上无天子,下无有势力的诸侯,天下混乱,这是贤人和圣人所忧虑的。所以尧为洪水泛滥忧虑,伊尹为百姓忧虑,管仲遭到囚禁,孔子周游列国,都是忧虑百姓遭受祸害想免除他们的危难啊。因此他们不惜做厨师、遭囚禁,四处奔走以拯救百姓。追赶逃亡的人,自己就要快跑,援救被水淹的人,自己一定要下水。现在百姓掉进溪谷中,想要援救他们又想不沾湿,这怎么可能呢?
  御史默不出声,不作回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