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 1.肱骨头轴线与肱骨干轴线夹角135° 意义:增加了人类上肢活动范围。(见图1) 2.肱骨头后倾角30° 成角:以肱骨内外侧髁水平轴为标准,肱骨头平均后倾约30°。(见图1) 意义:适应肩关节旋转压力。 图1 ![]() 3.肩胛平面与冠状面夹角35° 意义:切合胸廓,肩关节上举时引导肩胛带和自由上肢骨活动方向。(见图2) 图2 ![]() 4.肱骨干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有30°-50°的前倾角 意义:肱骨髁上骨折(内外髁上2cm以内)容易发生的原因:一是上述位置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交接处;二是肱骨干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有30°-50°的前倾角。(见图3) 图3 ![]() 5.尺骨长轴与滑车切迹弧度切线夹角45° 成角:把尺骨的滑车切迹看成圆弧,在该圆弧中点处给它作一条切线,这条切线与尺骨体夹角约45°。(见图4) 意义:在临床康复实践中,给肱尺关节施加关节松动术,则这条切线就是肱尺关节的治疗平面(Treatment Plane,TP),因此治疗师的在尺骨的施力方向应与尺骨成45° ,以保证该力与治疗平面垂直。(见图5) 图4 ![]() 图5 ![]() 6.提携角165°~170° 成角:肱骨滑车的内侧缘更为向前下突出,超过外侧缘约6mm,使关节的运动轴斜向下外,当伸前臂时,前臂偏向外侧,与上臂形成约165°~170°的“提携角”(carrying angle)(亦可用该角度的补角来表示,即10°~15°)(见图6). 意义:肘关节的提携角使关节处于伸位时前臂远离正中线,增大了运动幅度;关节处于屈位时,前臂贴近正中线,有利于生活和劳动的操作。若此角度超过20°~25°则称之为肘外翻,若此角度向内偏转则称之为肘内翻。 图6 ![]() 7.桡骨关节面向尺侧倾斜角25° 意义:造成桡偏角度小于尺偏的原因之一;使得来近侧列腕骨产生向尺侧移位的风险,当腕部在损伤(比如韧带损伤稳定性下降)或病理状态下,发生尺侧偏移,尺侧偏移过量可以大大改变整个腕与手的生物力学特征。(见图7) 图7 ![]() 8.桡骨关节面向掌侧倾斜角10° 意义:造成腕关节屈曲比伸展范围大的原因之一。(图8) 图8 ![]() 中轴 1.腰骶角30-40° 成角:骶骨岬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图9) 意义:角度增大,L5和S1的剪切应力增加,导致腰椎间盘和腰椎滑脱常见于肥胖、骨盆前倾患者。 图9 ![]() 下肢 1. 骨盆倾斜角50°~60° 成角:正常直立位骨盆入口与水平面有一约50°~60°夹角。(图10) 意义: ⑴此角增加称骨盆前倾(anterior tilt),减小称骨盆后倾(posterior tilt)。正常直立位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处于同一平面,骨盆前倾时髂前上棘位于耻骨联合前方,而骨盆后倾时髂前上棘位于耻骨联合后方。 ⑵骨盆前倾时,腰骶角增大,腰椎生理弯曲增大,髋关节屈曲如图10-B;骨盆后倾时,腰骶角减小,腰椎生理弯曲减小,髋关节伸展如图10-C。 ⑶康复应用:胸段脊髓损伤患者可借助髋-膝-踝矫形器,在骨盆后倾和髋关节过伸(可在关节囊和前方韧带下相对保持髋关节稳定)是进行治疗性站立。 ⑷影响身体的站立姿态。(图11) 图10 ![]() 图11 ![]() 2.髋臼前倾角20° 成角:髋臼的方向是朝向前、外、下的,从上面观来看,髋臼连线与矢状轴约呈20°夹角。(图12-B) 意义:异常步态分析和髋关节损伤力学分析,过度的前倾会导致髋臼覆盖股骨头前方区域减小,而影响步态和髋关节稳定性。 图12 ![]() 3.wiber角35° 成角:冠状面上股骨头中心点与髋臼上缘连线和通过中心点的垂线指间的夹角。(图12-A) 意义:髋关节损伤力学分析,该35°区域内是股骨头受力最集中的地方,亦是最容易损坏的区域。 4.股骨的颈干角125° 成角:股骨头长轴和股骨干长轴的夹角。(图13) 意义:判断髋内外翻(如图大于125°为髋外翻,小于125°为髋内翻)(图14) 图13 ![]() 图14 ![]() 5.股骨颈的前倾角15° 成角:当髋关节处于中立位时,从上面观,股骨头长轴与冠状面称15°夹角。(图12-B,图15-A) 意义: ⑴影响步态:过度前倾导致“内八字”(如图过度前倾我们表示为图,行走时要维持髋关节稳定,即使两红点靠近,所以表现为髋关节内旋,故呈内八字),过度后倾导致“外八字”。(图15-B,图16) ⑵正常角度的存在增加了臀中肌的效能。 ⑶过度前倾—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骨性关节炎。 ⑷婴幼儿的角度较大(约40°),随着年龄和正常的直立行走其角度会发育变化。 ⑸外科应用:股骨颈骨折使用固定针时应注意此角度。 图15 ![]() 图16 ![]() 6.股骨与胫骨的夹角170-175° 成角:股骨与胫骨的夹角170-175°。(图17) 意义:角度减小为膝外翻(通过股骨头的垂线在膝关节之外,X型腿),角度增大或反角为膝内翻(通过股骨头的垂线在膝关节之内,O型腿)(图18)。 图17 ![]() 图18 ![]() 7.Q角15°(男性略小) 成角:由股四头肌腱和髌韧带在髌骨的中心形成的夹角,称“Q角”。平均值13°-18°,临床测量常取髂前上棘、髌骨中心和胫骨粗隆三点的成角。(图19) 意义:Q角越大,使髌骨外移分力越大(有增大髌骨软化症的风险)。Q角会影响骑自行车时脚踏板的姿态,进而影响髋部运动的状态,与自行车运动员的损伤有关。(图20) 图19 ![]() 图2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