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决定在全国推行常备军制。同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其所辖武卫右军基础上,编练北洋常备军两镇,连同武卫右军、武卫右军先锋队、自强军,扩编建制,于光绪三十一年练成五个镇,加上由袁世凯编练的京旗常备军(后称北洋第一镇),合称北洋六镇。 清廷视北洋六镇为国家主力军队,用以拱卫京师和驻防京畿。六镇内除第一镇由满人铁良任统制外,其余五镇均由袁世凯的亲信将领任统制,北洋军阀集团的基本武力自此形成。 北洋六镇有多少人 在19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明治维新运动。日本军队在编制上非常独特,从上到下分为了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等等。在甲午战争和庚子战争中,清朝一败涂地,那种传统的绿营和满洲八旗已经无法再作战。近代崛起的湘军和淮军,也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清朝决定训练新军。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武卫右军(前身为袁在天津小站编练的新建陆军)为基础,着手进行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的建设。至1904年,先后编成三镇。 1905年2月,袁再次提议统一全国军队番号,将原有常备军各镇一律改称陆军各镇。5月,以北洋常备军、京旗常备军和原武卫右军、自强军一部为基础,在京、津、鲁地区建成北洋六镇。凤山、王英楷、段祺瑞、吴凤岭、吴长纯、王士珍依次任第1镇至第6镇统制,共7万多人。 在北洋新军组建的过程中,也借鉴了日本军队的特点。从上到下,北洋新军的编制分为:镇、协、标、营、队、哨、棚。一个镇有12000多人,采用了二二制,一个镇下辖两个协,一个协又分为两个标。一棚为14人,一哨为46人,一队为150多人,营有470多人,标有1800多人,协有4000余人。六镇还有一些独立的炮兵协、辎重协、骑兵协等等,但是各镇的兵力相差都不多。 进入民国后,编制上一如北洋旧制,只是在1912年9月15日,将新式陆军的镇、协、标、营、队、排、棚的名称改作师、旅、团、营、连、排、班,将原有的“左、中、右”、“前、后、左、右”等一律改作“一、二、三、四”等。 从纸面上看,北洋一个镇员额是12512人,各种枪6000-8000支,并且拥有3个炮兵营共54门各种火炮。以当时这个实力来看,即便是拿到全世界也算是火力强大的部队,而且不仅仅是火力上的问题。北洋军的训练也相当严格,其军饷也能及时发放。这两点在当时的中国也算少见。靠着这个本钱,北洋系一举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军事能力的军阀派系,当然也是袁世凯后来得以飞黄腾达的基础。 事实上,北洋军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在当时的中国有一个稳定可靠的粮饷供应,以及当时中国都缺乏的组织能力。虽然北洋军枪多炮多,甚至几十年后的国民革命军,都没有北洋那样的炮兵。北洋六镇,一个镇相当于一个师,每个师都有个辖3个营的炮兵团。 在后来的辛亥革命当中,北洋军也确实发挥了他们的实力,在阳夏之役中,冯国璋的北洋军就沉重的打击了革命军的部队,革命军牺牲多达4200多人,而北洋军只阵亡了几百人。此战大大震动了全国,北洋系也以战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为日后袁世凯企图称帝埋下了种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