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勤奋孩子的死穴

 吕静贤 2023-02-07 发布于广东

文丨吕静贤

前言:

孩子成长过程中,应保留一定的独处、休闲时光。别小看了这段独处、休闲的时光。它是一个孩子保持心灵平衡,获得心灵休憩和成长的主要方式。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走上绝路?

01

6月23日,重庆某大桥车流里,一辆红色小车在缓慢行驶时,突然从车上跳出一位男孩。男孩先是跌倒在地,随即又迅速翻身爬起,直接冲下大桥边,翻身越过栏杆跳了下去。期间竟然没有一丝犹豫。警方称跳桥者是一名仅仅12岁的男孩。

19年,上海也发生过一起17岁孩子从车内突然冲出来,翻越栏杆跳下高架桥的悲剧。孩子跳桥的动作与态度,也是如此决绝,一丝犹豫也没有。

为什么现在动不动就走上绝路的孩子越来越多?而且年龄越来越小?并且走的时候又如此决绝?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孩子在那一瞬间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走上绝路?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孩子动不动走上绝路,是由于生活太好而导致心理过于脆弱的缘故。

而我,却看到了另外一个残酷的真相,那就是: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

从幼儿园开始,不,甚至还在母亲肚子里,就开始了你追我赶。上学后就更不用说了:做不完的作业和大量的补习班、兴趣班。孩子的压力可想而知。

而且和我们过去相比,现在的孩子发展、上升空间窄了很多:

过去除了高考,我们可以选择中专、职中,甚至当兵、早早地出来打工、创业等等。而现在,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学历。没有学历,就只能一辈子走打工之路。

同时,除了发展、上升空间窄了很多之外,孩子的休闲、娱乐活动也少了很多。跟我们过去跳绳、玩弹弓、丢沙包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起来,现在的孩子除了网络游戏还能有什么娱乐、消遣的课外活动呢?

再加上越来越激烈的内卷,不但止孩子有压力,父母也不可避免地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焦虑:两眼紧紧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每天奔波在接、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的道路上;为孩子选学校绞尽脑汁……

身处这样的环境和氛围,孩子的心情又怎么会轻松?甚至快乐已是奢求,压力山大成常态化。

所以,有时生活中一件随随便便的小事、一句父母的指责,都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那一根稻草、悲剧发生的导火索。

什么才是学习的最好、最有效方式?

02

面对现在越来越多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状况,很多家长也许会无奈地说:没办法啊,都知道孩子很辛苦,但是现在竞争那么激烈,不逼孩子好好读书考到好成绩还能怎么样?

但是,一味地埋头学习,真的是提升学习成绩最有效的途径吗?

不是,甚至恰恰相反。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专注思维,一种是发散思维。

在我们一般人认知里,想要做好什么事,一定离不开专注思维。也就是认为专注思维比发散思维更重要。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答案是:发散思维和专注思维一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时候比专注思维还重要。

此话怎解?

我们都知道,想要做好某件事、学好某样东西,必须得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这样才有可能做好一件事情,学好一样东西。

但是,我们想要做好某件事、学好某样东西,仅仅只有以吸收为主的学习吗?

不,肯定不是。

我们还要在已知、已懂某样东西的基础上,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地学到东西,把知识据为己有。否则一味地照搬照用,那不叫学习,只能说是模仿。

所以说,吸收后会创造才是真正地学到东西。

而创造靠的是专注思维吗?不,是发散思维。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苦思冥想某个问题得不到答案的时候,往往睡一觉,或出去散散心,在散心的过程中突然灵光一现,答案出来了。

这,其实就是发散思维在发挥作用。发散思维可以帮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界限,从而打开自己的思维,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获得更好、更合适的答案。

由此可见,专注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某种技能。而发散思维,则是提升我们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最有力的工具。

心理学家也做过一个实验,就是一道普通的智力题,有些孩子立刻就完成了解答。而有些从教几十年的教授却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放弃。

是教授不如孩子聪明吗?肯定不是。唯一的答案就是,孩子思维打开了,而教授的思维没有打开,以至于他在固定的思维里找不到答案。而孩子因为思维被打开了,所以一下子顺利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可见,发散思维和专注思维一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时候比专注思维还重要。

03

如果我们用心观察,会发现那些学业优秀的人,往往都是兴趣丰富的人。

如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不仅仅是个技艺超群的画家,也还擅长雕刻、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还同时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

而很多高考状元,都是有丰富兴趣的孩子:

如湖北武汉理科状元唐楚玥兴趣广泛,会弹钢琴,能演话剧,运动会200米跑还拿第二名;

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不仅是羽毛球社的副社长,参加过学校的足球联赛,书法和画画也相当出彩。

……

这些学业优秀而又兴趣丰富的人,其实都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将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充分运用的人。从而将自己身上的潜力最大程度发挥出来,成为最好的自己。

而现实生活中,却是大部分孩子都被家人要求埋头读书:什么都不理,专心读书就行了。这其实是害孩子:既打击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也降低孩子的学习效率,得不偿失。

埋头苦读的小镇做题家,身上都有这样一个死穴

04

一个人身上最大的竞争力是什么?

是创造力。

纵观这些年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往往都是我们以前想不到的东西。

如快递。这个以前想过吗?甚至还带出了“物流”这个新词语,还出现了“物流管理”这个新专业。现在快递几乎已经成为了我们大多数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还有淘宝,网上购物以前想过吗?绝大多数人没有想过。可现在,同快递一样,网上购物也成了我们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还有微信,微信付款、微信视频等等,这些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还有滴滴打车……

可以说,创造力是一个人,也是一个企业最大的竞争力。

失去了创造力,即使再怎么专注做好本行业,也依然会被竞赛对手所打败。而且也不一定是本行竞争对手,甚至是跨行。

如在同行里做到巅峰的大润发,打败它的不是同行的竞争对手,而是跨行阿里----被阿里所收购。

同样,干掉方便面的不是同行,而是美团和饿了么。因为,以前“假如不想做饭的话,你会吃什么”,很多人会选方便面。而现在,大部分人会选择外卖。所以干掉方便面的不是同行,而是美团和饿了吗这些外卖平台。

所以,一个人、一个企业要想保持竞争力,就应在想象力、创造力上面下功夫。

而回过头来看我们这些天天埋头于题海的孩子们,他们将来会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吗?

这话不好说。

但如果一个人长期以专注思维为主,并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刻意使用专注思维来实现一个个目标的话,这样他就会形成一个固化观念和思维禁锢:不论做什么事,要想做好就必须勤奋不懈。

在他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他也不断以这个观念为主,想要完成什么目标、做好什么事,就通过勤奋、努力去达成。

表面上看这似乎无懈可击,事实就是这样。但实际上,我们通过研究、学习和分析,就会知道:想要做好、完成一件事,仅仅专注还不够,还需要发散思维。很多时候,一件事情的完成、实现,在发散思维中完成的。

可以说,不论要办成什么事、做好什么事,既需要专注思维,也需要发散思维。而不仅仅只是专注思维或发散思维,二者缺一不可。

但对于像小镇做题家这样从小到大通过埋头苦读而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来说,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凡事想要做好必须要努力、下苦功”的观念。所以长大后,他们就会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处世方式,而不懂得去灵活思考。

这也造成了他们出来社会后除了擅长考试、做题外,其它能力都普通:不擅长人际交往和沟通,不懂人情世故、不会灵活思考……,最后过得很一般的局面。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从小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长大出来社会后,却混得并不如那些当年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孩子的主要原因。

人的成长,不仅仅只是知识的增长

05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成长不仅仅意味着各方面知识的增长,同样还离不开需要心灵的成长和发育。否则那就不是真正的成长。

一个人的心灵成长是在什么时候呢?

其实就是在他无所事事、发呆的时候。

就像我们成人,不可能一直忙忙碌碌,整天围着工作、孩子、家务事转。我们也需要安静、独处,甚至发下呆。在这发呆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忙碌的心灵重新安静下来,并重新获得能量。

这就如我们用了一天的手机,到了晚上没什么电量需要重新充电一样。当一个人在独处、发呆包括无所事事中,也同样重新找回并把内心的能量给充满。

我把这称之为:心灵的充电。充过电后,我们的心灵重新充满能量,并在满满的能量中获得滋养和成长。

孩子也一样,他(她)不可能总是活在紧张、忙碌的学习里,和父母关注的目光里。他(她)也需要自己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什么事情也不会做,在那发呆。这个时候,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时候。

并且心灵成长也需要时间,短期内看不出来。就如酿酒,需要慢慢地发酵,速成不了。人的心灵成长也是如此。

所以,对待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甚至帮孩子创造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是发呆、无所事事。

因为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心灵的成长。而心灵的成长就是在这看似无所事事、似乎荒废的时间中发生的。

06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能好好、用功地读书,成为最好的自己。

所以,我们希望并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更多的读书、学习时间。

殊不知这样却恰恰害了孩子:给孩子身心带来巨大的压力,降低孩子的学习效率,也让孩子的人生受限。

什么才是有效的学习、成长方式?其实就是劳逸结合。

很多时,我们无意识地深深伤害到孩子,并不是我们不爱孩子甚至是很爱孩子,而是我们的眼界有限、认知有限。就像认为孩子在读书上花的时间越多越好,其实这样反而深深伤害到孩子。

所以身为父母,我们要想给孩子更好的爱和教育,就应不断、主动地去学习和成长。走出自己的认知局限性,这样才能成为孩子身边最好的引导者和教育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