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正月春气不通,需防“三灾”,年景好不好?老祖宗经验可预兆

 一甲山人 2023-02-07 发布于山西

正月已经过半,年也就过完了,人们也开始为了新的一年而奔波忙碌了。今年的年景到底好不好?该提防哪些自然灾害?今年正月不一般,春气不通,两个半亥,谨防“三灾”,分别指的是什么?

今年正月,春气不通

立春之后,冬水隐藏,木气显现,并开始不断增强。木为少阳,少阳生发,则天地相通,万物开始生长。所以《礼记月令》中说: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升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土地所宜,五谷所植,民必躬亲之

所以春季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气开始升腾,天气开始下降,两气交感以生万物。而春季升腾的地气就为少阳之气,其源头就是冬至初生的一阳之气。如果立春之后,阳气被压制而无法冲出地面,就会在地下不断聚集,其力量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地动”。

古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阴阳交错,也就是立春后的阳气被压制在地下,就像吹气球一样,当气球爆炸之时,大地就动了。所以说“阳伏不出,大地必动”。《史记》中记载: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立春之后,如果阳气冲出了地面,则地气升腾,天气下降,两气交感,万物生长。天气和地气交汇之后,就是雷声响起之时。所以立春之后为惊蛰,也就是以春雷惊醒万物,再以雨水而滋养万物,先启蛰而后雨水,先醒而后养。

正如《永乐大典》中所说:传启蛰而郊,当在立春之后。启蛰而龙腾,龙腾而有雨,先启而后雨。因此汉代以前的惊蛰节气在雨水之前,紧挨立春节气。到了汉景帝时,这两个节气就被互换了位置,从而变成了先雨水后惊蛰。

惊蛰以春雷惊醒万物,雨水滋润万物,先醒而后养,才是大自然的规律。也就是说阳气先要冲出地面,与天气相接之后,天地相通,然后才能打雷而下雨。因此惊蛰节气的雷声就是地气升腾的标志,如果惊蛰不打雷,也就意味着地气没有升腾,还被压制在地下。

所以惊蛰不打雷,也就容易发生“地动”。于是惊蛰之后,以及白露之后,就是容易“地动”之时。比如三月初一的玉树,以及四月初八的汶川等,俗话说:惊蛰不闻雷,遍地起新坟。就是这个意思。惊蛰不打雷,也就代表着地气不升,地气也就是少阳之气。

今年的立春节气在正月十四,是最晚的立春,虽在纯阳时,却被强阴压制,从而导致草木不动,地气不升,春气不通。也就是少阳之气还在地下憋着,至于能憋到多大才能冲出来,取决于天气回暖的速度,拭目以待吧。这也就意味着惊蛰之后,地容易动,此处的惊蛰指的是如今的雨水节气。

今年正月,两个半亥

亥处于地支最后一位,为阴中之阴,其象为坤,因此亥为纯水。十月建亥,所以十月之水最纯,正是人们酿酒之时。《礼记月令》中说:孟冬乃命大酋,林稻必齐,曲萦必时,湛饎必洁,水泉必秀,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酒官监之,毋有差贰。

意思就是孟冬十月,粮食齐备,水泉纯净,可以酿酒。《诗经》有云: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所以亥为纯水,正月为一年之始,因此正月的亥日,代表雨水的多少。如果正月有三个亥日,则代表着当年容易有大水。

比如《周益公日记》中记载:正月逢三亥,桑田变成海。立春在逢亥之后, 是岁大水。《视听抄》中还举例说:壬辰年正月初六日己亥,十八日辛亥,三十日癸亥,是岁大'涝’,湖田颗粒不收。癸巳正月亦有三亥,然一亥在立春前,是岁无水灾。

其实真正的正月指的是寅月,也就是从立春开始,到惊蛰之前结束。所以《礼记月令》说:正月逢三亥,湖田变成海,须立春后的三亥方验。此月见三白,最宜麦。故曰:正月遇三白,田公笑吓吓。

今年正月十四立春,正月二十是寅月的第一个亥日,二月初三是寅月的第二个亥日,二月二十五惊蛰,为癸亥日。今年惊蛰节气交际的时间为四点三十六分,那一刻之前,依然属于寅月的亥日,所以说今年寅月有两个半亥日,介于水旱之间。

这也就意味着今年的雨水会形成两个极端,也就是下雨的时候,雨水太多而成灾。不下雨的时候又容易干旱而成灾。与今年的五运六气是相互对应的,春寒而秋旱,夏雨成涝。所以今年要注意三种自然现象,也就是大水、干旱与地动,因此癸卯之岁, 喜忧参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