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脏腑背俞穴配伍,针刺有奇效

 问道lzg 2023-02-07 发布于浙江

图片


脏腑在背部膀胱经上共有12对俞穴,亦称背俞穴,是经气转输的部位。其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旁开1.5 寸处。背俞的分布与所属的脏腑部位接近,当脏腑发生疾病时,往往在其背部相应的俞穴上得到反应,故可以治疗本脏或本腑的疾病。
 “五脏俞加膈俞”“六腑俞加膈俞”,是金针大师王乐亭教授临床代表配方之一,这些配伍都是在背俞穴之中的组合,临床疗效显著。
图片
01、五脏俞加膈俞

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和恢复五脏虚弱的有效良方。
【组方】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功能】益气固肺,补心健脾,滋肾柔肝,养血安神。

【适应证】
(1)五脏虚损,气血两亏所引起的眩晕、头痛、失眠、健忘、心悸。
(2)妇人脏躁,抑郁烦闷,神志不宁,月经失调。
(3)五脏结热,吐血不已及咳血、衄血等。

【注解】
“五脏俞加膈俞”同为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六穴之间有着微妙的配伍效果:
肺俞配肾俞:上下交通,益气培本。
肾俞配心俞:水火相济,阴阳平衡。
心俞配脾俞:补心健脾,养血安神。脾俞配肝俞:疏肝理脾,和胃调中。
再加血会膈俞,共奏调理五脏、益气养血之功。

(1)人体机能主要由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来维持,而脏腑的功能又以五脏为中心。人体的精、气、神皆来源于五脏所藏之精,而正气虚弱,主要责之五脏。以五脏的俞穴进行气阳的调理,完全符合“治病必求其本”的基本原则。凡是因于五脏虚弱、气血两亏、气阴两伤的症候群,都可以用补法针刺“五脏俞加膈俞”的方法治疗。

(2)脏躁多发于青壮年,以妇女为多。其中“脏”即病在五脏,为其功能失调;“躁”即失其滋润所养。其病机多由肝郁化火,灼伤阴津,五脏阴虚,心不主神而发。治以养心阴、安神志,取补法调理“五脏俞加膈俞”而有效。

(3)血是由水谷的精微变化而成,其生化于脾,藏受于肝,总统于心,运行在脉中,环周不息,营养全身肌肉、筋脉、骨骼、脏腑。《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说:“五脏结热,吐血不已,取五脏俞穴,并血会治之。”(血会即膈俞)如果阴阳偏胜,热伤脉络,血液流溢于外,当然应用泻法更为妥当。
02、六腑俞加膈俞

【组方】膈俞、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 
【功能】通调腑气,消食利水,疏导经脉,益气养血。

【适应证】
(1)腑气不通,消化不良,调节消化系统。
(2)六腑热病(血热妄行,各种出血证)。
(3)背腰酸胀,腰骶疼痛。

【注解】
七穴之间有着微妙的配伍效果:
三焦俞配胆俞:疏导少阳,理气利胆。
胆俞配胃俞:调和肝胃,消食化滞。
胃俞配大肠俞:健胃宽肠,通调中气。
大肠俞配小肠俞:通腑气,传导糟粕。
小肠俞配膀胱俞:分清化浊,化湿消肿。

上述诸俞穴加膈俞则可达通调腑气、化气行水之功效。若加艾灸,则补虚作用更强大,有温经散寒、回阳固脱之功,善治六腑阳虚之证。

(1)六腑俞中,小肠俞通于手太阳,膀胱俞通于足太阳,大肠俞通于手阳明,胃俞通于足阳明,三焦俞通于手少阳,胆俞通于足少阳。由此可见,针刺六腑俞可以通调手足三阳六条经脉,从而达到通调腑气、化滞行水之功用。在临证中尤以对以消化不良引起腑气不通或六腑结热发生血热妄行的疗效为佳。

(2)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内脏病症,也能治疗与内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脉骨等组织器官病。背俞穴都分布在背腰部膀胱经上,因而可治疗肩、背、腰部的局部病症,如风寒湿痹等,这是腧穴的近治作用决定的。六腑俞穴分布于背腰部,故方选六腑俞配上“血之会”膈俞,意在通调气血、温经散寒、活血通脉,共同起到强健腰脊的作用。
诊余思

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因何应用六腑俞而不用五脏俞呢?王老的体会是“五脏主藏精气,以藏为贵”,“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阴精宜充实,固密属阳,腑属阳,主运化,以通为用”。选用六腑俞,其意义与五脏俞加膈俞相似。六腑属阳,以下降为顺,泻而不藏,功主受纳,腐熟运化,输转水谷之精微,传送糟粕,通调三焦气化,通利二便。六腑不通则腑气郁滞,轻者上逆作呕,重则痛、呕、胀、闭四证俱悉,而上下不通矣。“中宜旋则运”,五脏之营养来源于六腑,故用六腑俞乃是“疏腑以养脏”的具体运用。

学习针灸技术报名咨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