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史论 | 苏州评弹在上海

 常熟老李jlr5mr 2023-02-08 发布于江苏

史  论

  苏州评弹在上海  

天涯

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过去都叫说书。评话为大书,弹词为小书,在书场演出,演员称说书先生。建国后,称之为“评弹”的人多了。为了规范,应称之为“苏州评弹”。“评弹”为合称,也是简称。加苏州两字,以区别其它地方的评话和弹词。

“苏州评弹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苏州两字,不可或缺。其原因,除了前揭的苏州评弹用的方言外,还在于苏州是苏州评弹的诞生地。”(唐力行《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190页)他认为,“苏州”两字,不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全国各地普遍组建评弹团时,都省略了“苏州”两字,各地评弹团都冠以组建地的地名,如“上海市评弹团”、“苏州市评弹团”,这里都是省略了“苏州”两字。

“评弹是苏州评弹和苏州弹词的合称,但是我们基本上不冠以'苏州’两字,因为现在评弹的影响大,见之文字,传媒与群众口头,都习惯称之为'评弹’。(吴宗锡《我的评弹观》见《光前裕后》)那么,“扬州评弹”如何区别呢!

苏州评弹形成之后,很快就传到了上海。但那时的上海,只是一个县治所在地,还不热闹。在《评弹》(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一书中,有作者认为,“苏州评话发源于苏州,发祥于上海”。“苏州弹词发源于苏州,发祥于上海”。(第17页)发源和发祥,实为同义语,该作者想说明苏州评话和弹词是到了上海才兴旺发展起来的,这不合历史。苏州评弹是在清乾嘉年间,在苏州一带,已经很兴旺发达了。那时,上海只是一个县治所在地。苏州评弹在上海得到新的发展、提高,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在上海有了租界以后。

我在《苏州评话弹词史补编》中,曾经写过,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帝国主义入侵日渐深入,整个清代后期到民国年间,抗日战争期间,江南一带战乱不息,农村经济破产,有钱人纷纷逃到上海,托庇于租界,苟安于乱世。破产的农民为谋生计,也纷纷到大城市来谋求生计。上海人口集中、财富集中、迅速地繁盛起来。需要娱乐的人也多了。到上海来演出的苏州评弹演员多了,传承、观摩、学习、提高也快了。艺术上的竞争也激烈起来,推动了评弹艺术发展、提高。娱乐的门类、品种也多起来了,各种戏剧、曲艺纷至沓来,促进观摩、学习、提高、创新。但不择手段的竞争,标新立异,盲目变异,使艺术衰退,艺人没落。

就苏州评弹的演出书目而言,书目增多,同时各家各说,推出不同的风格流派,名家响档,出现了反映现、当代社会生活的书目。表演艺术也有创新,出现了书目的流行性现象、热点现象。

如上所述,在上海演出的苏州评弹演员只是整个曲种的一部分演员。演员是流动的。因为上海的书场票价高、上座率高、听众多、演出收入多,而且影响大、成名快。所以,演员都想在上海演出,在上海演出的时间长一些。但是,不是所有的演员都能进上海演出的。所以竞争激烈,争取到上海的演出长一些。演员在当时是不分上海或外地的。有的演员进不了上海演出。有的演员在外码头演出受到欢迎。成为码头老虎,不想到上海演出。但在上海演出的演员,小书场、冷门书场填空演出的,并不都是响档名家。

苟安于上海的苏州评弹,兴旺发展。因竞争激烈,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艺术上和艺人队伍中出现腐败现象。出现了不少令人不满的坏现象,商业化严重。陈云同志在讨论苏州评弹的历史时,曾经说“研究评弹的历史,抗日战争前后的苏州评弹,趋向商业化,庸俗黄色的噱头泛滥,可能因此有解放后的'斩尾巴’。事物的存在总是有原因的。”建国后,提倡新评弹的初期,对苏州评弹的传统书目,在报纸上点名批判、否定太多,可能有一定客观原因,但对有几百年历史的、有深厚艺术积累的、受到千万听众欢迎的传统书目,用粗暴的态度和简单化的批判,加以否定,是不符合历史主义要求的。建设新评弹的愿望是好的,割裂传统和创新的关系,是错误的。不分精华和糟粕,一棍子打死的“斩尾巴”是粗暴的。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早期建立的上海评弹团,不重视传统书目的保护和传承,不重视长篇书目的保护和演出,有其客观的历史环境和特定的条件。

而且建国后,以上海为中心,苏州评弹界开展的书目创新活动,编演一批新书目、新题材,书目短、很少有长篇,也演不长。

上海评弹团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组建的。组建后,立即参加“治淮”劳动,编新书目,宣传鼓动,后又创编演出中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推动新书目及中篇形式的演出。

建国后的苏州评弹,还有一项重大变化,即苏州评弹的演员在各地文化部门进行登记。后来又在当地参加评弹团。于是有了上海的苏州评弹演员,有了上海的(苏州)评弹团,有了各地的苏州评弹演员和各地(苏州)评弹团。有了分管地不同的苏州评弹演员和苏州评弹团,相互之间的关系,有学习、观摩、比赛,也有矛盾倾轧。

上海评弹团成立早,成立时拥有一批知名的,当红的响档演员、艺术上的代表人物,有名望,所以影响大。

上海团成立后,编演了一批新书,主要是中篇。又将长篇改编为中篇演出,还将长篇中的部分“回目”作为“選回”演出。还谱唱弹词新曲,演出唱的专场。这些演出受到听众欢迎,尤其是吸引了不少新听众。这些演出,经常离开书场,而且到外地去演出,到北京、天津,到东北、西北,也是上海评弹团最早去香港及国外演出。这些演出,经过报导,扩大了苏州评弹的影响。苏州评弹的全国性影响,是以上海为代表的。所以,后来有苏州评弹要不要加“苏州”两字的问题,事非偶然。

当时,也只有上海评弹团能这样做,同为上海团为国营体制,没有演出、收入指标,可以不上、少上书场演出长篇。很多演员不演长篇,不上书场,他们演的长篇书目都没有传下来。而且,还有人提出长篇是为有闲阶级服务的这种认识。

上海评弹团的影响,不断扩大到全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陈云同志因病休养期间,经常听苏州评弹。进而研究评弹,经常找从事评弹工作的干部演员交谈,了解情况,调查研究。首先找的,找得多的,也是上海评弹团的同志。陈云同志的一些讲话。后来,在曲艺界、文艺界传开,也扩大了苏州评弹的影响,首先是上海评弹团的影响。

但是,上海评弹团能做到的,其它各地未必能做到。如上所述,外地的评弹团不可能经常演出中篇,成本高、要亏钱。只能偶一为之。有时,是为到上海演出才编演的。上海的听众多,可以多演几场,不亏或少亏。也是一种政治姿态。有的团到上海演出,没有中篇,报上批评。经济条件在客观上限止了中篇的发展。现在苏州评弹受保护,国家给钱,才有可能大力提倡中篇,加速评弹的异化和衰落。

苏州评弹的表演,演员为故事中人物代言,有时模拟故事中人物的语言、音调、方言、模拟故事中人物的某些动作,是为“起脚色”,不是脚色表演。起脚色混同脚色表演,是盲目性,非牛非马。

建国后,有一批新文艺工作者,曾经从事戏剧工作的同志,进入评弹工作,他们创造了一些新的“概念”,“跳进”、“跳出”,把苏州评弹当作,半是曲艺,半是戏剧。把“五四”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对民间传统文艺的贬薄,片面批判“才子佳人”、“大团圆”、“忠奸斗争”。把口头语言文学,变成戏曲,所以戏曲比曲艺高。盲目发展中篇的后果,就是评弹的戏曲化变异。

中篇不可能经常演出,不能满足书场听众的需求。成本高,也没有保留书目,难于经常演出,积累提高。

要研究苏州评话、弹词的艺术特征和艺术规律。曲艺和戏剧是不同的两个艺术门类,并无高下之分。把评弹当作戏剧,是长篇不断衰落的结果。

苏州评弹在上海曾有迅速的提高发展。推进了整个苏州评弹艺术。但因不重视长篇书目的传承、发展、提高,不重视长篇在书场的演出,提倡中篇,发展了戏曲化倾向,促使苏州评弹不断衰落。兴也,衰也,上海都起了推动作用。

以不一样的视角聆听苏州评弹

作者:天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