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几日,有人见我爱好文史,把自己的一些藏品送给了我,有布证、粮票、邮票,还有一些铜钱,这就激发了我对这一领域研究的欲望。我就以手头现有资源为基础,结合网络知识谈谈证票年代。友情提示,本文第一部分共3822字,全文阅读需要15分钟。前几日,有人见我爱好文史,把自己的一些藏品送给了我,有布证、粮票、邮票,还有一些铜钱,这就激发了我对这一领域研究的欲望。我就以手头现有资源为基础,结合网络知识谈谈证票年代。“民以食为天”,我们还是先说粮票。粮票是我国在特定时期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除了粮票之外还有油票、布票等等。从1955正式使用到1993年退出历史舞台,前后持续时间近四十年。可以说50后、60后、70后甚至部分80后的记忆里都有粮票这个物件,虽然粮票限制了大家的购买,但是在物资不丰富的时代却保障了人人有饭吃。为什么要发行粮票?那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开始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但粮食极度短缺,收支难以平衡,为了解决日益尖锐的粮食供求矛盾,保证军需民用、国家建设和政权稳定,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1月19日,政务院下达《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对农户实行“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即根据农户经营的土地定产量,根据粮食产量留足口粮、种子、饲料后定购量,对缺粮的农户核定销售量。在正常情况下,三年内余粮户增产不增购,同时鼓励缺粮户努力生产,争取粮食自给有余。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下达《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要求执行“做什么工种,吃什么定量,一人只能吃一份口粮”,改变了过去“一人一份”、一个人可能在家庭和单位供应两份粮油的办法。9月5日,粮食部以命令形式发布暂行办法。同年,地方政府开始实行这项制度。从此,国家逐步建立粮食等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各种各样的粮证、粮票出现在各个省、地、县,甚至乡镇,就连单位的食堂也印制了多种多样的票和证。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发行过粮票的单位有2441个,品种约30万,居世界之首。其实,实行计划经济,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需要说明的是,粮票、油票和农村人没有关系。因为粮票与粮食关系和户籍制度紧密挂钩,没有城镇户口就没有粮票和油票。最初,农民要出门只能自备干粮,或者出高价去黑市购买。后来,农民外出用粮票须拿成品粮到粮食部门兑换,换全国通用粮票每15公斤须交售0.25公斤食用油。而对城镇户口而言,从一出生就定量发放粮食,而农村人大多时候是以家庭为单位,参加集体劳动,村集体按家庭成员工分总量分配。孩子们没有参加劳动,自然没有工分。一家之中,孩子如果多了就有饿肚子的危险。所以,当时农村人非常羡慕城镇户口,因为有了城镇户口就可以享受这些待遇,但除了升学或者参军转干之外,农村人是没有其他道路可走的。除了没有粮票和油票之外,其他票还是有的,只要不是农村生产的票基本都有,比如煤油票、布票、糖票、火柴票、肥皂票、烟票、酒票等等。什么时候开始发行粮票的?虽然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上面写着“遗失不补,过期无效”,但学术界却一直认为应该从1955年算起。具体发行于哪一天,得到的答案可能有好几种,比如9月1日、10月1日、10月10日、11月1日,而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回答,因为当年有的省份就是按照上述的时间在全省范围里发行使用该票的。1955年8月18日,粮食部即颁发了《关于全国通用粮票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该通知对全国通用粮票在领缴、收回、发出、结算、管理、登记等事务的处理过程中都有严格规定,但遗憾的是该通知中并没有明文规定第一套全国通用粮票的发行时间。于是,各地对第一套全国通用粮票的发行使用,只能依据国务院于 1955年8月25日发布的《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来行事了。该办法第一条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九月一日至十一月三十日期间,可以分批实施,也可以同时施行。按人定量凭票购买粮食,具体施行日期,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根据工作条件决定。有了这个“尚方宝剑”,各地在自认为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次第发行全国通用粮票和其他各种地方粮票也在情理之中了。怎样发行使用粮票?国家粮食部在完成对粮食的统购统销后,为了有计划的分配粮食,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四证三票”制度,所谓三证是指: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原料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三票则指: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地方料票。簿册和票证的发行。城镇居民以户为单位,依照粮食户口领取居民粮食供应本,又称购粮本、粮本或粮油本,城镇居民每月凭居民粮食供应本到指定国有粮店兑换。需要说明的是,不同人群的定量标准不同,对体力劳动者有所补贴。居民除在国有粮店凭供应本购买基本口粮外,在商店或饭店购买食品、商品时,必须同时支付票证和货币。定量供应标准。关于口粮标准,统购统销之初,一般按一人一天0.5公斤粮食计算,即所谓“够不够,(一年)三百六(市斤)”。后来,国务院下发《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时办法》,规定居民口粮依据性别、年龄、劳动差别、以及不同地区的粮食消费习惯,确定了9个等级的供应标准。一般是男性比女性定量高,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定量高,中青年龄段的定量高。比如,工人的定量是每个月38斤、干部是30斤、学生是33斤,并由定态变动态,还有夜班工作超过12点的夜餐粮补助(一人次补二两)。各地根据实际又有不同规定,所不同。据安徽省《粮食志》记载,1955年10月,按照国务院《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规定,安徽省全面实行口粮分等定量供应,对城镇非农业人口,根据劳动差别和儿童年龄大小,划分为重体力劳动者、轻体力劳动者、机关工作人员及其他脑力劳动者、大中学生等11个定量等级。粮票的分类。粮票按使用对象大致有以下几类:(1)全国通用粮票,没有使用地点、时间限制。(2)地方粮票,在发行地方范围内使用,当月(年)有效,过期作废。(3)特需粮票,如工种粮票、临时流通粮票等。(4)固定专用粮票,如军用粮票等。粮票的内容名称。粮票这一大家族里有许多品种,有直接称粮票的,有大米票、面粉票、粗粮票、细粮票、小米票、土豆票等等。还有券,如粮食供应券、高粱米券、绿豆券等。粮票的计量单位。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粮票,就计量单位而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有钱、两、斤、公斤、克(千克)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50年代很多地方仍然沿用旧的16两为一市斤的计量单位,因此便出现了肆两、捌两粮票。但是,十六两制对于人们日常买卖十分不便利。60年代,全国废止十六两计量单位,改用十进制,即十市两为一市斤。人们平时多用“半斤”这个字眼,因此各地印制的粮票五市两面额的多用“半斤”了。十进制计量单位一直使用到1986年,这期间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一重大历史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国民经济空前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国际贸易不断发展,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适应国际计量单位的统一化,我国计量单位由市斤改为公斤,实行国际通用的公秤制,因此粮票上便出了“克”的计量单位,500克便是一市斤,250克就是半市斤了。一些省、市为了使人们逐步适应公制,除了在粮票上印有公制单位外,还注明市制单位。粮票的面额。面额较大的在千斤、万斤以上(单位用),面额小的仅为一钱(一钱为五克)。1960年南京发行过面额壹钱的“流动购粮凭证”(粮票),创全国之最。粮票的发行单位。全国通用粮票的发行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这个很少有变化。而省市以及县区发行的粮票,其发行单位不完全相同。一方面,这些地方的发行单位名称会有变化,以陕西省为例,1966年为陕西省粮食厅,1972年为陕西省革命委员会粮食局,1980年为陕西省粮食局。另一方面,各地行政部门当时的职能分工不同,虽然大多数粮票(包括付食和杂粮)都是由粮食局发行,但天津市1972年的地方粮票(二两面粉)却是天津市第二商业局革命委员会发行的。粮票的票面大小。各种粮票的尺寸是千差万别的,有的粮票与人民币10元大小相同,而有的粮票只有1平方厘米大小。粮票的设计。就图案而言,大多都是精心设计的,能够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特点,也有将当地风景名胜和民族风情的图案设计在粮票上,如:陕西的兵马俑、广西的象鼻山、内蒙古的博物馆雕塑、西藏的布达拉宫、上海的外滩、湖南的韶山、贵州的遵义与黄果树瀑布及云南的石林等。粮票的印刷方式。粮票印刷方式与邮票类似,有油印、石印、凸版、胶印、雕版凹印,也有单色、多色、改作、加盖之分。1964年以前,除印章和底色外,粮票大多为单色,从1965年开始,粮票大多为多色印刷了,其中二两粮票面额(未发行使用)就分为有水印和无水印两种。1966年3市斤在发行时也有水印和无水印两个版本;5市斤在发行时有三个版本,分别是无水印版、有水印实心五角星版、水印空心五角星加麦穗版。全国通用65版和66版的区别:据说因为1965年版本有问题,然后才发行1966年的通用粮票的。目前流传比较广的观点是,1965年版本的粮票背面使用说明中第4条“本票不准买卖、涂改无效、遗失不补。”中的第1个顿号标错了,为了维护国票的形象,粮食部在1967年10月13日发出《关于发行1966年新版全国通用粮票的通知》,同时发行1966年版本粮票。1966年全国通用粮票共有四个面值分别是半斤、1斤、3斤、5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