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男人都该读一遍这本书|教父

 深溪虎堂 2023-02-09 发布于上海
是的,只有《教父》,才能够配得上这样的评价,作为一个男人的成人礼。

第一次读《教父》的时候,还是血气方刚,情窦初开的年纪,刚刚从《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走出来的自己,看完第一页就再也挪不开眼睛了。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啊?
大人嘴里的黑社会和书里写的黑社会完全不一样啊,怎么可以这个样子?这些人明明不是传统定义中的好人,可是为什么总是觉得会有一种莫名的亲近,以及周身上下血液加速流动,荷尔蒙不由自主大量分泌的冲动?就和看到隔壁班级里面那个总是穿着白色连衣裙,扎着马尾辫的女生一样的感觉,虽然自己也知道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

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侠以武犯禁”这句话,所有的喜爱都来自于一种人类身为动物最本能的冲动,关于暴力的DNA因子在过去了这么多年以后,不管你读了多少书,受了多少教化,经历了多少事,依然静静地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除此之外,那个年纪的我已经隐隐约约知道了什么是公平和什么是不公平,已经为什么大人们总是一遍又一遍的强调公平多么的重要,大概是因为从来就没有公平吧。

关于这本书到底写得有多好,再多说一万遍也似乎没什么必要,从问世以来,无论是原著还是改编而来的电影作品,已经被各种专业的,非专业的,圈里圈外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从头到脚分析了一遍又一遍,即使大家每次又总能挖出来些新东西。

马里奥·普佐靠着这一本书便已经奠定了自己在文坛的江湖地位,嗯,就连书中的原型意大利西西里黑手党也对此表示同意,这要不是自己人,咋可能这么了解自己呢,肯定是老铁呐,哦,他们应该叫做友中友。

《教父》无疑是一本值得看了一遍又一遍的好书,好到你会忍不住去把作者的其他所有书都找出来看一遍,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爱屋及乌吧,比如这本《西西里人》和那本《最后的教父》。

这两本书常常和《教父》一起被称作三部曲,只不过知名度小了些,不过如果读者把它们单独拎出来看的话,暂时脱离了教父的框架,其实一样有自己的精彩。
从时间线来说,《西西里人》算是用插叙的手法讲了一个貌似前传实则准确来说是背景介绍的故事,那就是为什么西西里岛上会诞生一批又一批的黑手党,而不是在撒丁岛,也不是在克里特岛,更不是在马达加斯加岛。

而《最后的教父》看上去像是后传,并不是那种爷爷的故事讲完接着讲孙子的老套路。每个混黑道的都想去洗白,但是那么深的江湖水,怎么可以让你随随便便金盆里面洗洗手就万事大吉?如果真的这么简单,衡山派的刘正风就不会死的那么惨。
如果我们挖的再深一点,恐怕还有些别的东西,除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之外,总还是有些别的东西在吸引我们。

第一次看完《西西里人》,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去那个遍布柑橘树和橄榄树的石灰岩小岛,亲眼去看看那些贫穷,倔强,勤勤恳恳又桀骜不驯的农民,希腊人来了又去,迦太基人来了又去,法兰克人,诺曼底人,土耳其人,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一个个来了又去,带来了些什么,又带走了些什么,到底是谁造就了西西里人。比如,那些雪夜上梁山的被侮辱的和被伤害的,那些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被逆流的命运所裹挟的泥腿子,九九六和下里巴人,又该如何求得一碗热汤和一片面包呢?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最后的教父》讲得恐怕还远不仅仅如此,new money 和 old money其实骨子里面都是money,如果挖开表面的灯红酒绿,其实底下藏着的都是一般的龌龊和残忍,这个其实就是现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黑手党也好,好莱坞也罢,不管你是穿着燕尾服还是大裤衩,骨子里其实都是金钱和权力的崇拜者和……忠实的奴仆。

这个不丢人,但是别乱来。
时不时的教父翻出来看看,的确获益匪浅。
总有些奇奇怪怪的书,让你欲罢不能:

一本书,十座城,还有一群读书人

深深话,浅浅说:白先勇的《纽约客》

帮你打开大自然世界的一扇窗:《哈尔罗杰历险记》

有一本奇书 | 荡寇志

郎世宁画的真是漂亮啊!

萨兰德的一生,无非是求个痛快!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不起的盖茨比》

从《隋乱》到《开国功贼》,再到《盛唐烟云》,痛快啊痛快!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寂静的烽塔》

三十年后重来过,当时只道是寻常:《说岳全传》

一本书,以及背后穿越三十年的父子情缘

同一个人读同一本书,25年后有什么区别?

地球的黑板擦:血疫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 两京十五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