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虚的机理:《普济方》的分析 《普济方》——明代朱橚、滕硕、刘醇等编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本书博引历代各家方书,兼采笔记杂说及道藏佛书等,汇辑古今医方。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凡1960论,2175类,778法,61739方,239图。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方书,其中在 《普济方·卷二十六·肺脏门》就有关于 “肺虚”的描述和记载: (1)夫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虚者。手太阴经也。名曰肺虚冷。盖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 解析:右手寸口侯肺,这是大多数中医学习者在《中医诊断学》中就已经明白的基本内容,而此处的脉不仅可以诊断出虚弱,更可以分析出“肺阴虚”的表现,肺气的虚弱会导致寒气的产生,而这里的“寒”和“阴气盛”成为了一种互相加重的关系,即肺气本身偏于阳的属性,在虚弱之后会导致肺本身的阴冷更盛,而产生出系列症状。 (2)阴气盛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干。无津液。寒虚乏气。恐怖不乐。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诊其脉沉缓。此是肺虚之候。虚则宜补也。 解析:这里的症状有很多和我们在“新冠后遗症”中见到的非常相似,比如说话需要很费力才能表达而被人听见,咽喉干、缺乏津液,怕冷、心情低落,这里的心情低落其实与五行中肺与忧思相通可解释。新冠结束后常常见到鼻流清涕的症状,并且会持续一段时间,而在脉象上会察觉到比较深的一个脉位,此时其实是由于阳气虚弱,搏动无力所致。而新冠后遗症的表现与此处的不同或许在于脉往往频数,也就是心跳快,这更像是常见的阴虚之象。 (3)夫脏腑之精华。皆上注于肺。肺主于气。气为卫。流行于诸阳之经。荣华于皮毛。若其气不足。则胸膈短气。咽中闭塞。咳逆痰唾。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语言失声。皮毛萎落。皆肺不足之候也。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与手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时妄见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肺与太阳俱虚也。 解析:肺为华盖——这一段的描述里面我们见到几个非常重要的表述:咳逆痰唾、寒从背起——这提示了新冠患者在病后往往口中常有痰涎甚至异常的味道,同时由于阳气的不足常常感到背冷背痛,这时候我们要注意的是,肺气是后天之气的重要来源,肺的损伤会导致后天之气的不足,而这里面的不足更多的是阳气的不足,所以会导致寒冷的表现,而中医的整体观提示我们阴阳两虚往往在疾病后期出现,所以在治疗上要尤其注意。 处方:注重病后的功能恢复 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一味代表性药物:《本草正义》关于“紫苑”的记载是:'紫菀,柔润有余,虽曰苦辛而温,非爆烈可比,专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滞,兼疏肺家气血。凡风寒外束,肺气壅塞,咳呛不爽,喘促哮吼,及气火燔灼,郁为肺痈,咳吐脓血,痰臭腥秽诸证,无不治之。而寒饮蟠踞,浊涎胶固喉中如水鸡声者,尤为相宜。惟其温而不热,润而不燥,所以寒热皆宜,无所避忌。景岳谓水亏金燥,咳嗽失血者,非其所宜;石顽谓阴虚肺热干咳者忌之;盖恐开泄太过,重伤肺金,又恐辛温之性,或至助火。要之虚劳作嗽,亦必有浊痰阻塞肺窍,故频频作咳,以求其通,不为开之,咳亦不止,以此温润之品,泄化垢腻,顺调气机,而不伤于正,不偏于燥,又不犯寒凉遏抑、滋腻恋郁等弊,岂非正治?且柔润之质,必不偏热,较之二冬、二母,名为滋阴,而群阴腻滞,阻塞隧道者,相去犹远。惟实火作咳,及肺痈成脓者,则紫菀虽能泄降,微嫌其近于辛温,不可重任,然借为向导,以捣穴犁庭,亦无不可。总之,肺金窒塞,无论为寒为火,皆有非此不开之势。' 在上述的记载中我们看到几个重要的信息,一个是痰粘难咯,甚至咯出猪叫——当然古文的记载叫做“喉中如水鸡声”,这里与上文的津液亏虚导致痰液难以形成有关,我们知道痰液本身会携带病菌和废物离开呼吸道,但是阴液亏虚之时,往往粘稠,这反而加重了废弃物在体内的滞留。而同时,紫苑的滋阴作用更需要考虑到“柔润”的感觉,尤其是在久咳的情况下格外需要兼顾补阴的补阳,此时加入这味药物就能起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