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给自学中医的你|分享自学中医的感悟及自学的内容

 幽默的数据线 2023-02-10 发布于甘肃

图片

不知道大家抱着什么样的想法在学习中医,从个人学习过程的感受来说,也许可以提供一些思路,让自学者少走一点弯路,避免学着学着就放弃了。

如果你只是为了调理好自己的身体,习惯看病不求人的实用类型的人,其实不必看太多理论类的书,很多时候我们看书照方吃药也能解决很多小问题,不必苦学中医基础,才不会学着学着就放下了。给实用主义者的建议就是,买一本方剂学的书,特别是有大量名家医案临床验证的这类书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有精力,可以从头到尾学习一下伤寒论,从理念到实践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如果再有精力,可以选择一本中药学,了解一些常用药的性味与应用,这样才能灵活用方用药,不必拘泥于原方原药,而是学习古人在用方时的思路,如果学到这种程度,我觉得应付自己与家人的一些小毛病是绰绰有余的。

另一种类型,我所认为的大概是和我类似的,纯热爱型。学习中医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会滋养我们的精神。我想你一定会自觉自主地学习,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能做的大概就是分享一下自己学习中医的过程,供初学者参考。

二十年前我去长沙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试,那时的中南大学还没合并,在湘雅医学院附近有不少旧书店,在那里我买到了几本很古的原版中医药书,同时也买到一本带插画的易经,这与我在深圳书店买到纯文言文的易经不同,应该说买到这些书让我如获珍宝,本能的对这些传统的东西有着莫名的痴迷。(网购还不发达的年代,买到好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那以后,陆续买了一些方剂学与中草药的书,开始摸索学习易经。经朋友指点,学会了用六爻占卜,学习过很多大师级的易经课,到现在虽然过去二十余年,但我依旧不敢说自己有多了解易经的易理,看似简单的易,却是在人生不断经验后才能明白的道理。所以,一个人不经历一些事,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单纯的只读书,大概不会真的明白其中的道理。

也许因为有过去学习易经及相关哲学的经历,所以中医基础对我来说并不难,这部分并没有花时间。关注我公众号的朋友都知道我主要写一些心理学和塔罗占星的内容,中西文化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说是万法归一的。

作为一个初学中医的人来说,想系统的全面学习中医,易经是逃不开的一课,当然,易经本身就需要花很多年学习,你也不必真的完全读懂易经后再学中医,在中医理论中,只需要搞清楚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就可以,其它再深入的知识,可以等有精力再补充学习。

有了五行与阴阳的理论基础,第二课建议先学习五运六气结合黄帝内经来学,这都属于中医的基础理论,有了这些理论,才能理解伤寒论与其它学科的内容。

就我个人而言,在人与自然这方面,还购买了地理学、海洋与气候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质地理等专业书,目的是补充学习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对我们生活与健康的影响。这部分知识供参考。

当初看到倪海厦老师的视频课时,每天疯狂听课,有点要拜倪师灵魂为导师的崇拜之心。同时学习了紫薇斗数与地理堪舆学,这部分内容对中医学习者而言,可以略过,纯个人兴趣而学。因为这些可以解决一部分常人无法理解的问题。

在学习倪师的课期间,几乎拒绝去了解其他老师的课,因为只相信倪师是最厉害的。

还好自己是个喜欢买书的人,有好书就会想买,在看一位日本医家大塚敬节的诊疗三十年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在学习过程会不断形成某些观点,而这些观点又会因读到其他医家的书而被颠覆,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建立,又不断打破的过程,最后才能完成一个像样的作品,到那时才敢说自己懂了一些皮毛吧。读名家医案书时犹如读一本有趣的小说一样让人无法释手。同时也打破我只学倪师课的自我设限。

当我发现同一门课,不同的老师讲,就会让人不断有新的收获,并且会解决很多过去并不知道存在的问题或已存在的问题,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让人兴奋。从这个经验来说,无论如何都要打开心扉,减少自我屏障,接受来自不同老师的教导洗礼,获得不一样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所要学习的课。国内真的有很多很厉害的中医大师,他们留下了很多知识财富,需要有心者去发现。

随着学习的不断累积,你会慢慢从一个需要照书抄方吃药的迷茫期,发展到凡见到症状就不自觉思考。时常散步时看到路人的一些症状,就会不自觉的想,这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应该用什么方?这是大脑不自主的启动。

这几年,我也从一种即使学了很多内容,遇到紧急症状时,脑子还是一片空白而急着翻书的状态,到后来脑子里会不自觉闪现一些方剂或中药,这个转变过程全靠不断学习与实践才会发生的。

我家里长年常备中药有一百多种,常用药用完就买,这二年在家煮药方便,所以几乎每天将药汤当茶喝,不敢说把伤寒金匮的方剂都吃了一个遍,也用了七七八八。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每天只是在学,却没有任何实践,学习到的内容很难形成条件反射,只有不断的体验与自我验证,才能不断积累对中药方剂的信心与对自己用方用药的信心。任何书上所描述的症状都不如自己经历过一次来得深刻。所以,古有神农尝百草,我尝百方也是古人教育我们真知都从实践中来。

个人觉得中医实践中,最需要专业帮助训练的应该是脉诊和针灸,有幸遇见一位振荡中医学派的朋友,跟着老师的初级中医课,踏实地学习了几天脉诊,通过对常人脉象和病脉的学习和实践,对脉诊有了基本的认识,在自学伤寒论条文时,涉及到有关脉象问题时就不会迷惑。自学的时候如果能参加一些专业培训课是最好的。

中医学习的四大经典书,除了前面提过的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外,还有一本神农本草经,也是必学的。

不过,在学习伤寒论前,我个人认为先学解剖学和针灸学会更理想一点,因为很多大学的教授在讲课时,会讲很多现代医学名词和经络辨证,如果不了解的话,听课会有些吃力。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医的五脏六腑和解剖学的五脏六腑不一样,虽然解剖生理结构可以帮助我们在脑海中建立起具体模型,但是中医的五脏六腑覆盖面远比生理名词要更广阔,学习时需要特别留意比较学习。

学习中药学的同时,还需要学习中药的炮制及中药的道地产区,这些都与方剂使用何种中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实实在在的帮助我在选购中药材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同时也通过购买全国不同产区或集散地的药材进行对比与药后效果进行比较,长期比较后会比较稳定的选择几个地区的中药材商作为自己常备货源。未来的计划还包括要亲自去国内各大中药集散地和道地产区看一看,我想,走到现实中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中医学习的主要课程还有中医药大学的中医理论基础,中医诊断学,针灸学,方剂学,只有这些课全部学完,我们才能具备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对传统中医经方学习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我还选修中药的鉴别,中药化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这些课程加深对经方的应用与强化中医思维。同时也选了一些西方的神经学、免疫学、生理学等作为生理知识的补充了解。

相信还有很多其它的内容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学习,我还在不断更新自己的学习清单。唯有学习这件事,我想这是每个人逃不掉的一课,无论你学什么,只要是你发自内心喜欢的一定会学好。学习能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理解更广阔的天地。

希望每位自学中医的同学,不要轻易的放弃,保持好自己学习的频率与进度就好,最重要的是开心的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