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惜字塔

 影行人 2023-02-10 发布于贵州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古圣贤心迹”。 传说文字是由仓颉所创造,仓颉在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自古能知化丙者,于今便是识丁人”代表了人们对文字形成文明的敬仰之心。

敬字如敬圣,惜字如惜金,惜字能得福,终身惜字者,其福无量”。《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开篇诗曰:“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认为万物皆有灵,有字的纸则更具灵性。如果写了文字,字纸就必须焚烧,当每一个字被焚化成了片片纸灰时,会化作翩翩蝴蝶,飞到天上去,告知仓颉,人们没有乱用字,事负他造字的原意,这就是“火化成蝶”的美丽传说。

据史料记载,建造惜字塔始于宋代,到明清时已经相当普及了。惜字塔,亦称为惜字楼、焚字库、焚纸楼。惜字塔是用於烧毁书有文字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之一。

 每年仓颉公、文昌帝君生日,或是农历正月初九“天公生”那日,先在惜字塔前举行盛大的“仓颉纪念大典”,秀才以上之人穿袍服,童生穿新衣服,读书人准备牲礼、果品,举行“祭圣人”的仪式。敬神之后,将灰烬清出,装入被称作“香亭”或“春猑”的木盒,随着沿路鼓乐吹奏,由文人抬至河边,行恭送纸灰入海的仪式,称为“行圣迹”或“恭送圣迹”。选择的河流必须是能通到大海的河流,因为人们相信海的尽头与天相通,字纸灰应该回到天上,回到仓颉的身边。

       惜字文化以文昌信仰为中心,加上其他与读书、考试以及科举有关的文神信仰而兴,文人士子对于与科举考试相关的文神莫不加以崇拜信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正式谕令停止延续了1300多年的各级科举考试,惜字活动也就随之失去了最诱人的前景,惜字塔就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贵阳市乌当区惜字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乡绅申百万于鱼梁河岸边建庙,至清道光年间倾圮,清道光年间(1821年一1850年)村民用原庙基石建塔,塔上书“过化成神”4字。为读书人焚化废字纸的地方,故名字库。清末字库倒塌,民国三十年(1941年)村人重立。

       塔高10米,楼阁式五层六角攒尖顶砖石结构。塔基石砌,塔身第一层为青石砌筑,第二、三、四、五层为青砖砌筑,平面六边形。

第二层塔壁上,每面开一个拱券形投纸孔,供人们从中投纸焚烧。

      第三层塔壁上,每面开一个六边孔,前二方石碑上竖向楷书阴刻“字库铭”,记述了重修惜字塔的原因、经过等。铭云:读唐人刘蜕文集,观其字冢之作,匪独为故纸情也。盖文明所自矜或后来拾遗之功。于是乎在第九道旁旧有字库一昉,于清道光中叶圮已久矣。民国辛已季春地方人士等而新之,然后片纸只字乃有所归,夫岂皮藏城膝而已乎。为使群众之慧业萌生,先在巩固一若,斯库之悠么云尔铭曰:先葵燕来春以风,屹然不动蹲乎中。是留文字之诉宫,而播智慧於无穷。古筑郝筫夫敬书 村夫但济涛敬书;中华民国辛巳年三月吉日。

      其余四面分别镌“过”、“化”、“存”、“神”4个大字。意为字纸经过焚化,文字的消失了,文字的还是长存的。这是惜字塔的主题,也是前人建塔的主旨。

      第四层塔壁上,每面开一个圆孔,这些既是排烟孔道,又具装饰效果。

      乌当惜字塔属于明代基石,清代建塔的古建筑。2000128日列为乌当区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升格为市级文物,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