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各地张养浩后人组团回济南祭拜祖先 旨在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小园耕夫 2023-02-10 发布于山东

“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是趵突泉观澜亭楹柱上的楹联,这两句诗就取自元代文学家张养浩的《趵突泉》。26日上午9点,来自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福建、安徽及山东其他市的23个代表团,近百名张养浩后裔代表,来到天桥区柳云社区张养浩墓谒祖省亲。“养浩公生于济南、葬于济南,与济南联络上,这次终于如愿,能够亲身来学习传承先祖文化,觉得很荣幸。”广东茂名的张武成说。

26日上午,近百名张养浩后代在文忠园参观,拍照留念。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刘玉乐 摄

●人物介绍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后朝廷七聘六辞,因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同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参观云庄旧址近百人集体拜谒

天桥区柳云社区居委会南侧毗邻西泺河的文忠园内,正中位置便是张养浩墓。一对石狮子北侧立着青石牌坊,上面刻着“张文忠公之墓”六字,沿着墓地继续往北走,左右各立着一块石碑,左边为青石赑屃驮雕龙御碑,碑上所刻字样已模糊,右边石碑镌刻元御史中丞赠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张公墓。再往北二三十米,便是张养浩的圆形墓池。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代文学家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人们耳熟能详。

张养浩墓属山东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由山东省人民政府1992年6月12日公布并立碑。在墓前西侧灌木丛中,还立着一块“济南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26日上午9点左右,从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福建、安徽,及山东其他市来的23个张养浩后裔代表团,各自举着自己所代表的地区牌子,整齐地站在张养浩墓前。济南张养浩后代代表诵读祭词后,各代表团一一上前拜谒。

随后,代表团离开文忠园,向西穿过马路到了张养浩云庄旧址。云庄中心是一处池塘,荷叶遍布。据记载,此为养浩故居中的“云锦池”遗存。整个云庄遗址以这片池塘为中心,四周分布着张养浩雕像落成记、功德碑、云庄简介等供人学习、了解先人的石碑和文字。

全国范围寻宗亲最先通过网络联系上

“我是安徽庐江代表,张养浩公生于济南、葬于济南,我知道全国各地的后代都要来济南拜谒,挺高兴的。”安徽合肥庐江张养浩后裔代表张平说,以前网络不发达,虽知道鼻祖是张养浩公,前来拜谒都是各自行动,还没有过全国各地的后人一起来济南拜谒的情况。

据山东师范大学张养浩研究学者马继业介绍,此前他在准备《张养浩评传》文稿时就曾思考过,张养浩的后人后来都去了哪儿。据史料记载,张养浩先后有6个孩子,前3个襁褓中先后夭折,四子6岁时病逝,长大成人的只有张强和张引。张强病逝后,张引成了独子。张引先后任秘书郎、陕西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南台御使,还曾在浙东等地任职。“我认为,张养浩后裔的分布与张引及其后代在全国各地任职的关系很大,这种人口增长是成几何倍地增加。”马继业说。“即便因为朝代更迭家族没落,但因为他们家族的文化底蕴在,其后代中也有通过科举振兴家业的情况。”

“此前交通、信息各方面都不太便利,贸然去到当地也没法找。大概是在2015年,通过网络最先跟广东茂名的一支联系上了。”马继业说,他研究张养浩10多年了,跟柳云社区的张养浩后裔一直有联络,对他们寻找宗亲的情况比较了解。“广东茂名这支人数比较多,有20多万人,他们跟广东其他地区,广西、福建等地的张养浩后裔也都有联系。这样他们就相互联系上了。”

寻根问祖弘扬传承传统文化

“基本都是通过翻族谱,寻找宗亲,然后相互回访确认。”广东茂名代表张武成说。

“我们通过宗族关系联系在一起,寻根问祖是为了探寻我们从哪里来,也就是我们的祖宗是谁的问题,还有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要从中传承什么。”张武成说,这次寻根问祖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

“养浩公距现在700年了,虽然他的生平和事迹都能从网上找到,但通过这次谒祖活动,跟全国各地的宗亲聚在一起交流,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的一些理念,为官则清廉、为民则守信、经商则诚恳等等,”柳云社区张养浩后人张宗来说,能够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他很荣幸。

原标题:23个后裔代表团张养浩墓前拜谒省亲 旨在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