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在暖湿气流的影响下,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空气中的湿度非常高,人体难免出现各种不适。周末马上就要到了,大家可以在家煲点祛湿汤、祛湿茶。
湿邪喜欢和其它邪气一起致病,湿和热一起就是湿热,和寒一起就是寒湿。 湿热者多表现为体味重(口臭、腋臭、脚臭、小便臭等),易长痘生疮,口干、口苦,尿黄,便后肛门灼热感,白带色黄味重,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厚等。 寒湿者多表现为体味淡,多怕冷、怕吹风,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白带清淅,舌体胖大,多有齿痕,舌苔白腻或白厚。 湿热和寒湿虽然都是湿邪入体致病,但是这两种湿需要区分对待,用正确的方法祛湿。 岭南地区多湿热,所以流传民间多年的祛湿汤、祛湿茶都是以祛湿热为主的,如五花茶、冬瓜荷叶茶、赤小豆薏米汤等等。当中常用到的食药材如赤小豆、薏米、木棉花、绵茵陈、玉米须等等性味也偏寒凉。 如果长期喝这类寒凉的祛湿食疗,反而会损伤阳气、耗损脾胃,不仅祛湿效果差,还会直接损伤体质。 像现在这种,湿气重又带点阴冷的天气,可以选择一些平性或偏温的祛湿食材或食疗,如茯苓、白扁豆、陈皮、藿香、砂仁等等都是很适合用的。 还需注意的是,日常祛湿不要忘记健脾。因为脾主运化,负责代谢水湿,脾胃强健,脾运化得利,就能代谢水湿,使水湿自然地排泄到体外,避免水湿内停的情况。 1、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利水渗湿的功效。 茯苓利水而不伤气,既能祛湿邪,又能扶正气,还可以适当用茯苓来煲粥,用作日常健脾之用。 现代研究表明,茯苓含茯苓多糖、三萜类及麦角甾醇、卵磷酸、胆碱、组氨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衰老等药理作用,实为延年、益智、抗衰老之佳品。 2、白扁豆 白扁豆,性平味甘,归脾、胃经,能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白扁豆既能健脾胃,又能去湿浊,补脾而不滋腻,化湿而不燥烈。更重要的是,白扁豆化湿,专门针对中焦脾胃的湿,不会损伤中阳之气,很适合日常保健用,煲汤、煮粥都是可以的。 明代医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能止泄痢,消暑,暖脾胃。” 3、陈皮 陈皮,性温,味苦、辛,归肺、脾经,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春季天气潮湿,容易滋生积滞、湿滞,阻碍体内气机的运转。陈皮不仅能健脾燥湿,还能理气,让身体气机通畅起来,让它运转得更加顺利。当有明显湿重尤其是寒湿重的症状时,可以用1~2克的陈皮放入热水中,泡一杯陈皮水喝。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陈皮主要含黄酮类成分,如橙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等,还含有辛弗林和挥发油,其确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平喘作用,常用于胸脘胀满、嗳气呕吐、食欲不振、咳嗽痰多。 陈化三年以上的陈皮,黄酮类有效成分含量随着年份的增加而递增,从而使药效更佳。 4、藿香 脾喜燥而恶湿,喜香而恶秽。寒湿困阻于脾,脾胃升降失常,就会产生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砂仁气味辛香,能醒脾化湿,湿邪既去,枢纽之机得复,呕吐得止。如《本草蒙筌》:砂仁“止恶心”。《本草纲目》:砂仁“补肺醒脾,治噎嗝呕吐”。 湿邪为病,最易困阻脾胃,砂仁性温,可温暖脾胃,散寒逐湿,寒湿袪则泄泻止。对于虚寒体质明显的人来说,将砂仁与偏温的陈皮共煮,还能起到很好的温脾胃、祛寒湿的功效。 挑选药材煲汤的时候,尽量不要挑酸味较浓的,闻起来有酸味的药材可能用硫黄熏过,煲起汤来口味不佳。 一般的小家庭煲汤需要的药材用量不宜太大。 在煲汤前先把药材清洗干净,浸泡30分钟以上,再进行加热煲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