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支气管扩张症的中医治疗

 百草堂图书馆 2023-02-11 发布于内蒙古

支气管扩张症是指由于气管及其周围组织慢性炎症,破坏管壁以致支气管扩张和变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咯痰和反复咯血等症状。

【诊断依据】

根据《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

1、症状:咳嗽为本病常见症,多伴有咳痰,痰液为黏液性、黏液脓性、脓性或黄绿色脓痰。呼吸困难、咯血、胸痛等也是较为常见的症状。

2、体征:可闻及湿啰音,以肺底最为多见,多自吸气早期开始,吸气中期最响亮,持续至吸气末。

3、影像学检查: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可确诊支气管扩张症。

【中医治疗】

本病属中医“肺痈”、“血证”范畴,多为燥热内盛,化火动血所为,当以清热凉血,宁络止血为治。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气管扩张症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中医辨证施治,主要分为以下几型。

1、风热犯肺型:主要表现为支气管扩张,伴咳嗽频剧,喉痒咳嗽,咯黄痰,不易咳出,常伴有恶寒发热,全身酸痛,口渴等表热证,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当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治,方用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药取金银花、连翘、荆芥炭、芦根、桔梗、苦杏仁各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甘草、炙麻黄、薄荷、竹叶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2、痰热壅肺型:主要表现为支气管扩张,伴咳嗽气粗,咯大量黄脓痰,或伴咯血或痰带血丝,胸闷气短,或胸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或滑数。

当以清肺化痰、化瘀消痈为治,方用千金苇茎汤合桔梗甘草汤加减,药取苇茎 芦根、桃仁、冬瓜仁、薏苡仁、桔梗、半夏、旋覆花、前胡各10克,炙甘草5克。

3、痰浊阻肺型:主要表现为支气管扩张,伴咳嗽,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或带灰色,晨起或饭后尤多,伴胸闷脘痞,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白腻,脉濡滑。

当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为治,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清汤加减,药取法半夏、陈皮、茯苓、苏子、莱菔子、紫苑、款冬花各10克,白芥子5克。

4、肝火犯肺型:主要表现为支气管扩张,伴咳嗽气逆,痰量少色黄,质粘难咯,或咯血鲜红,胸胁胀痛,伴性急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当以清肝泻火、化痰宁络为治,方用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药取桑白皮、地骨皮、青黛(冲服)、海蛤壳、白茅根、栀子、黄芩、川贝母各10克,龙胆草、炙甘草各5克。

5、阴虚火旺型:主要表现为支气管扩张,伴咳嗽反复发作,或伴咯血,血色鲜红,或痰中带血,痰少,或干咳无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发红,口燥咽干,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当以益气养阴、润肺化痰为治,方用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减,药取西洋参(另煎兑入)、麦门冬、阿胶(烊化)、玄参、百部、五味子、百合、生地黄、白芍、白蔹、黄芩、地骨皮各10克,白及、旱莲草各30克。

6、肺脾气虚型:主要表现为支气管扩张,伴咳嗽咳痰,痰白而稀,不易咯出,胸闷气短,自汗出,易感冒,体倦乏力,腹胀纳少,大便或溏,自汗,易感冒,舌淡,苔白或腻,脉滑。

当以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为治,方用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取人参(另煎兑入)、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川贝母、百部、莱菔子、矮地茶各10克,肉桂、白芥子、苏子各5克。

7、肺肾气阴两虚型:主要表现为支气管扩张,伴干咳或少痰,痰白粘或黄白,痰中带血或反复咯血,气短,乏力,动则加重,口干甚至口渴,盗汗或自汗,手足心热,舌体瘦小,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脉沉细或细数。当以益气养阴、润肺化痰为治:

偏阴虚者,方用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减,药取西洋参(另煎兑入)、麦门冬、阿胶(烊化)、玄参、百部、五味子、百合、生地黄、白芍、白蔹、黄芩、地骨皮各10克,白及、旱莲草各30克。

偏阳虚者,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药取附子、肉桂各10克,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各15克。

8、气不摄血型:主要表现为支气管扩张,伴反复咯血不止,血色淡红或有紫暗血块,气短胸闷,汗出。舌淡暗或有紫疾斑,苔薄白,脉细涩。

当以补气摄血为治,方用归脾汤加减,药取党参、茯苓、白术、当归、黄芪、木香、阿胶(烊化)、仙鹤草各10克,地榆、茜草根各30克,炙甘草5克。

图片
图片

常规治疗时,配合下列中药外治方:

1、云南白药(中成药):云南白药1瓶,食醋适量。将白药去保险仔,与食醋拌为糊状,作成2个圆饼,贴于双足心涌泉穴,外用敷料、胶布固定,连续24小时。可化瘀止血。

2、十灰散(中成药):取十灰散适量,用清水少许调成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及双足心涌泉穴,敷料包扎,胶布固定,连续24小时。可凉血止血。

3、醋浴疗法:米醋或好酒2000毫升,或明矾60克。将好醋或酒烧热,浸泡双足,

或用明矾加水适量,溶化后烧开,待温时浸泡双足,一般一次即效。此方名止血汤,可引热下行。

4、吴萸肉桂糊:吴萸20克,肉桂2克,米醋适量。将二药研为细末,米醋调匀,捏成饼状,于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外以青菜叶或树叶包扎,敷料胶布固定,次晨取下。可引热下行。

5、蒜泥糊:大蒜1枚,鲜旱莲草、鲜小蓟各5~7棵,百草霜15克。先将二草洗净,捣烂搅汁共1杯左右,再将大蒜捣烂如泥,然后将百草霜与大蒜泥拌匀,掺入草汁调成膏状,敷患者双足心涌泉穴及脐孔,外用纱布包裹,胶布固定。每天换药2~3次,病愈方可停药。可清热凉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