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根春秋》第一章 五十 从那时候的“牛璃咯嘣”说起

 广州玉 2023-02-11 发布于广东

前面介绍了很多玩耍的游戏,大多数是孩子们即兴玩耍的游戏,也大多数是不花钱的游戏,好些都是孩子们自己找器材,自己制作,自找乐趣,很少有孩子们花钱买玩具。

但是如果遇到孩子们比较喜欢又不能自己制作的玩具,我们孩子们也会购买玩耍。比如“琉璃咯嘣”,我们当地叫“牛璃咯嘣”(但嘣不念beng念ber)。

“牛璃咯嘣”是乡间手工艺人吹制的一种玻璃玩具。它的样子就像在初中化学课上看见的那个玻璃烧杯似的,形状像半个苹果插了一根管子,颜色通常为通体亮黄色、咖啡色、一般紫红色最多,也有透明无色的。

实际上“牛璃咯嘣”大多是圆锤形的,也有葫芦形的,葫芦形的就属高档一些的了。

一般上部为钢笔粗细大约三四寸、四五寸长的筒状吹管,下部为中空、底平、壁簿的扁圆形状,有大有小,形状各异。

文章图片1

“牛璃咯嘣”

有像长管子“军号”一样的玻璃喇叭状,其中以一米以上的长号最为罕见,它可以模仿军号声,吹出悦耳的声调,还有像“水烟袋”、“烟袋锅”一样的,也还有像“鸭子”、“葫芦”一样的,还有像“茶壶”、“酒壶”等一样的各种造型,唯美,好看,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一般玩耍的时候,嘴含吹管,轻轻地,轻轻地,一吹,一吸,那薄薄的底儿便一凸一凹产生震动,随着吹的节奏,发出“卟噔儿 卟噔儿”的声音,清脆、悦耳。

而一些大人们则将“牛璃咯嘣”吹管的噙口处夹在手掌中间,靠着手掌挤压产生的气流也能发出了“卟噔儿卟噔儿”的美妙声音。

但那令孩子们就像盼望美食那样垂涎欲滴的“牛璃咯嘣”,却不是随时随地或供销社门市部上就可以买来的。因为那个东西是易碎品,极容易碰烂,不好运输,况且那年月大人们口袋里也没有几个钱,更不用说孩子们了,因此,平常的日子是见不到它们的行踪的,只有遇到逛庙会或者过年的时候才能够看到他们的踪影。

那时候卖“牛璃咯嘣”的小贩大多是用特大号的竹筐装货,用扁担晃晃悠悠地挑着,或者将两个大竹筐分别绑在自行车后货架上慢慢的推着,大筐里面摆放着大大小小、颜色各异、色彩透亮的“牛璃咯嘣”,阳光照在上面,闪着五颜六色的亮光。

文章图片2

卖“牛璃咯嘣”的小贩大多是用特大号的竹筐装货,用扁担晃晃悠悠地挑着

而他们和其他商贩不同,他们很少有人扯着嗓子吆喝叫卖的,只是嘴里噙着一两支“牛璃咯嘣”,边走边吹,节奏舒缓。

那“牛璃咯嘣”里发出的“卟噔儿、卟噔儿、 卟噔儿”的响声,便是最动听也最吸引人的叫卖声。

只不过那时候孩子们想买一个“牛璃咯嘣”可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儿。虽然说是一个“牛璃咯嘣”小的才五分钱,大的一毛钱(指六十年代初),但几毛钱对于那时候捉襟见肘的农家家(农家家当地方言指庄户人家,也是当地老百姓对自己的农民身份不太满意的一种自嘲的说法)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称成盐够一家子人吃好几天了。

而好奇的孩子们则是不管不顾,嘻嘻哈哈地凑到竹筐跟前,瞅瞅这个,摸摸那个,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端详许久又悄悄地放下了。

不过大人们看到孩子们那渴望的眼神,大多会慷慨解囊,从衣服口袋(口袋,那年月人们大多没有钱包)里掏出一沓纸币,有块块钱,有毛票,分分钱,用他那粗糙笨拙的手指头,而有的人还要将大拇指、食指放到口里舌尖上润一润,然后从那皱巴巴的钱票中小心的捏出几张来,给孩子们买上几个。

也有的大人们童心未泯自己买上几个或现场过一过童瘾或者拿回家过年装饰家里用。

我们孩子们也有自掏腰包的。其中有大人们逛庙会给的,也有孩子们自己赚的(前面文章里有孩子们赚钱介绍),不过对于有些囊中羞涩的孩子们来说,很多时候只是过过眼瘾罢了。

那时候“国家三年经济困难”刚刚过去,农村文化生活非常贫乏,好几年也不一定唱一台大戏,乡间除了鸡鸣犬吠之声,一般很难听到鼓乐或者丝竹的声音。

因此,过年时节,孩子们聚在一起吹“牛璃咯嘣”时的合奏声,就给沉闷寂静的乡村带来了一些喜庆,给单调枯燥的生活带来了一丝丝的欢乐,同时正如过年时才放鞭炮、发压岁钱、贴年画一样,“牛璃咯嘣”也浸染着浓郁的年味,它给那时候贫瘠的过年也增添了一份欢乐喜庆的画面。

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琉璃咯嘣'作为民众喜闻乐见的音乐玩具,与对联、年画、剪纸等一起成为我国北方乡土文化中一个代表性的符号。

由此,想起了那时候过年时一些家庭房屋里的一些画面;你看吧上边是雪白雪白的仰层和墙壁,下面的墙围子油漆的是靓丽典雅的墙围子画,四大孔窗户(当地当时好些人家的窗户基本上都是那个造型)上刻的是锃明瓦亮的玻璃,玻璃上面的两扇窗户上糊的是花窗子(花窗子当地窗户上的一种装饰,用麻纸木刻制作,也有手绘,内容大多是“年年有鱼”,“莲生贵子”,“富贵花卉”等喜庆画面)。房间里虽然不是那么富丽堂皇,但是典雅明亮,生气勃勃。

文章图片3

汾阳油布厂出产的凤凰戏牡丹,或者鸳鸯戏水的花花油布

如果再在炕上铺上一块当时汾阳油布厂出产的凤凰戏牡丹,或者鸳鸯戏水的花花油布, 再在雪白的墙壁上贴上几张富有喜庆欢乐的年画,在年画的上方分别在挂几个造型别致的“牛璃咯嘣”,那就更是绝配了,正是相得益彰,交相辉映,衬托的房间里也是动静相宜,明快典雅。

这是说道了那个毫不起眼的“牛璃咯嘣”给过年带来了一些欢乐喜庆的气氛而引起来的一段题外话。

文章图片4

孩子们玩耍“牛璃咯嘣”

而那时候玩耍的时候,有的孩子性子急,还没完全掌握住吹吸的技巧,拿到手里就急不可耐地噙到嘴里大口气吹,还没走出几步远“啪”的一声就把底部吹破了,只好自认倒霉,掏钱再买一个。

为此,当地老百姓还有句俗话:“牛璃咯嘣”只耍一阵儿,耍得多了,噗嚓厾(厾方言指摔,掉下)了。俗话形象地说明了玩耍“牛璃圪嘣”的现象。

文章图片5

网络图片 “牛璃咯嘣”只耍一阵儿,耍的多了,噗嚓厾(厾方言指摔,掉下)了。

而“牛璃咯嘣”制作技术、工艺造型、玩法都很独特,对青少年儿童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具有粗犷憨厚、稚拙朴素而又艳丽悦耳的民族特色。

“牛璃咯嘣”造型别致,独具特色的材质和工艺,使它无法用机器大批量生产,只能靠纯手工一次一个制成,其制作工艺是把玻璃放在炉膛内熔化为汁液,趁热吹制而成。虽然方法简易,制作流程也不复杂,但在制作时的“度”确实不易掌握。

制作工具主要包括无刃铁剪和琉璃管,琉璃管用来蘸取原料(原料是经过一千多摄氏度的高温后才融化出来的),铁剪辅助完成造型并截断器皿。使用琉璃管蘸取置于炉火口容器内一小团原料液后,不停转动火红的料液使其不会落地,再向琉璃管吹气将料液用剪刀拉长,待到一定长度后继续吹气形成“牛璃咯嘣”的圆肚,随后将快成形的东西在冷却前往木板上一礅,形成扁圆细颈的“牛璃咯嘣 “。

文章图片6

网络图片 交城县老艺人制作“琉璃咯嘣”

据史料记载,中国各地类似“牛璃圪嘣”的手工制品都源自交城县覃村。

山西省交城县覃村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玻璃文化之乡”。2007年,“琉璃咯嘣”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覃村作为“琉璃咯嘣”原始产地,已有400年的生产历史。经历代传承生产的交城“琉璃咯嘣”,其产品流传于全国好些个区域,而以黄河流域较为突出。

一些靠近河流生活的百姓还用它来作为“河灯”,祭祀河神,是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乡土气息的音乐性节日玩具和供器,也是典型的汉民俗文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