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府乡土志卷上 候补道莱州府知府熙臣辑 历史 本境建置 汉称东莱郡,有掖、平度之名,宋称潍,称昌邑。明洪武九年始改潍州为县。 莱州府今四州县:掖县、平度州、昌邑、潍县。 未置本境以前 唐虞属青州,夏属青州,有莱夷,禹贡莱夷作牧,有过国,过属掖。商属青州,有莱侯国。周属青州,有莱子国。春秋属齐,有莱潍鄑密诸国,鄑属昌邑。战国属齐有夜邑。秦为齐郡东境。 既置本境以后 汉为青州部,掖、平度、曲成、当利属东莱郡,曲成、当利皆掖地。平寿都昌属北海郡,平寿属潍地,都昌昌邑也。下密属胶东国,下密属潍。后汉为青州部,曲成、掖、当利、长广属东莱郡,长广、胶东皆平度地。平寿、都昌、胶东、下密属北海国。晋为青州部,掖、当利、曲成属东莱国,平寿、下密、胶东属济南郡,都昌属北海郡。长广属长广郡。南宋为青州部,曲成、掖、当利属东莱郡,都昌、胶东、下密、平寿属北海郡,长广属长广郡。北魏分隶青州、光州两部,下密、都昌、平寿、胶东属北海郡,此青州部。掖、曲成属东莱郡。当利、长广属长广郡此光州部。隋为青州部,掖、胶水属东莱郡,胶水,平度地。都昌、北海、下密属北海部。唐为河南道,掖、胶水属莱州东莱郡,北海属青州北海郡。宋为京东东路,掖、胶水属莱州,北海、昌邑属潍州。金为山东东路,莱州定海军节度掖、胶水属焉。北海、昌邑属潍州。元为山东东西道,莱州掖、胶水属般阳路縂管府,潍州北海、昌邑属益都路总管府。明隶山东布政司,掖、平度州、潍、昌邑与胶州高密、即墨共七邑属莱州府。国朝因明之旧莱州府,共七邑。光绪三十年裁胶、高、即三邑以胶州为直隶州,高密、即墨属焉。而莱州府止掖、平、昌、潍四州县是今之疆域也。 莱州府乡土志卷下 候补道莱州府知府熙臣辑 户口 一郡户口,宜合诸州县,而並核其数,今莱凡四属各州县已备为考核,此可促略势固宜然独,是吾莱自酉卯两遭兵燹,人烟寥落,以后荒札迭乘,病疫交作,民际其艰,良可蒿目。近日生齿渐繁,大有起色,牧民者思所以抚绥之,当以实心行实政焉。各属户口县载各邑乡土志。 氏族 望族,清华自古所贵以今日之莱而言。如掖之吕氏、毛氏、赵氏、张氏、林氏、侯氏、王氏、刘氏、翟氏、孙氏、李氏、周氏。平度戴氏、王氏、陈氏、于氏、孙氏、李氏、官氏、崔氏。昌邑黄氏、傅氏、徐氏、刘氏、张氏、孙氏。潍县陈氏、郭氏、田氏、王氏、曹氏、刘氏、宋氏、张氏、孙氏、梁氏,或先世显宦,或当躬炫赫耆德硕学,远近交仰,亦可知蜚声郡邑,世泽永绵,非偶然也,其详勒各邑乡土志。 宗教 释道之兴,其来己久。至天主、耶稣本出一源,后乃判而为二,遂并立于释道二氏之外。各有教主,既不相袭可姑听之。然周公、孔子之教,固未尝少衰也。而其宗则不可以不别也。莱仅四属宗尚不一读。各邑乡土志宜思用化导之微权焉。 实业 实以名为券,徇名则近伪,竅实则有真,繁乎治术焉。前郡守李恩祥涖莱二载,雅意造士办学堂,暇则与本境文士迭相倡和不倦良,以民俗视乎士习士事也。推十合一为士,士诚重哉!自士而外力畎亩,讲艺事勤懋迁农工商,皆分有所维持,当斩合群,以坚植其定力,则凡治此民者,合稽四民之数懍,懍思所以保全之也。固宜其详见各邑乡土志。 地理 地理之学,史学也。古之地理以今之地实之区画分明。如指上螺纹一一可数,虽九州之大,不难悉心以求其详。然其区至繁赜也。其界宜分划也,某乡某社某团某里,记其里数誌,其方句则各邑皆有载笔之人,取而录之,适形其複,今祇撮其大概余则略焉。 莱州府四至,东至登州府莱阳县界一百八十里,西至青州府昌乐县界二百六十里,南至胶州界一百七十里,北至首邑海岸六十里。自府之本境驿路至山东省城七百里至京师一千五百里。 掖县莱之附郭,东至登州府黄县界八十里,西至昌邑县界七十里,南至平度州界五十里,北至本境海岸六十里,东南至平度州界五十五里,东北至招远县界八十里,西南至平度州界六十里,西北至海岸十八里。 平度州城,在府南一百里,东至莱阳县界八十里,西至昌邑县界六十里,南至胶州界七十里,北至掖县界五十里。 昌邑城在平度州西北一百三十里,东至平度州界六十里,西至潍县界四十里,南至高密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海五十里,东北至莱州府一百五十里,东南至高密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潍县界八十里,西北至寿光县一百二十里。 潍县,东至昌邑县界八十里,东北至莱州府二百三十里,西至昌乐县界五十里,又西至青州府一百二十里,南至安邱县界八十里,北至海八十里,西北至寿光县界八十里,由潍至省垣四百七十里,达京师一千三百里。 山 莱境多名山如大泽之台,可邀月峰称瑞云坐聚景台,以观万象盈目信为胜地,夫云峰、天柱,其下碑、上碑可寻郑荥阳遗跡,并借订北齐书之譌,知其刺光非刺兗边,由此上溯三山为秦皇祀阴主之坛,而之莱山则其祀月主也,昌邑陆山为博陆侯之食邑潍阳麓台,则汉公孙宏读书处也,此非若韩信书院之疑,以传疑也,亦非若扬雾沟、饮马池之附会宋艺祖也,汇而览之,悠然有怀胥供好古者之流连焉。详见各州县乡土志。 水 掖潍皆以水名县,平度称胶东亦以水名,昌邑虽不以水名,而皆知淮之为潍淮河,在今昌邑西即潍水,其水在邑实至显也。姑尤胶潍与他流不同姑水,在掖城东南五十里发源于马鞍山之尤泉南流经平度、胶州、即墨入海。赵一清论沽水,沽,姑通用。曰:汉之曲成在今掖县小沽水出焉。东莱之水未有大于沽河,亦未有古于沽河者,《汉志》《说文》皆误,以为治水而沽之名隐矣。胶水出黔陬胶山以水色如胶故名。自胶州而高密曲折逶迤,西南流为胶莱河、平度新河驿大桥,绵亘望若彩虹,夏涨水盛实阻行人,则乘筏以渡北流趋掖之海仓囗,由海仓西入海。掖之水可用筏者,惟此也。《水经注》曰;“胶水北历土山注于海,其言土山以北也。曰北眺巨海,杳冥无极天际两分白黑方別与。张融赋海所云:漉沙搆白熬波,出素积雪中春,飞霜暑路皆工为形似之言。但今之盐变煮为晒,即一鹾场狊徵变通矣。潍水出琅琊箕县潍山,经诸城、安邱、高密、潍县、昌邑环绕三面东北入海淮潍之省,土人以字形读如槐,昔韩信囊沙斩龙且即此水段,若膺释潍水曰北流入莱州府昌邑县界,又东北入海曰淮河口,则淮河固远,人所共闻知也。莱郡北面距海环掖县、昌邑、潍县界者为北海,其南海属胶即两邑可非论。东接招远,西联寿光,其闻岛屿参差口岸,罗布商船鱼筏,视为门户。今更泊轮艘直达烟山,而天津、申江通利无阻,亘古海疆所未有也。掖有虎头崖口、小石岛口、海庙口、王徐口;昌邑有营口至岛之,在掖者烟涛涵翠,望若芙蓉,本浮游岛讹为蜉蝣转为芙蓉岛,则海为众流之匯海口,尤商船之所停泊海防宜筹,望言时政者究心焉。详见各州县乡土志。 道路 知一邑之道路,则可知一郡。何者一郡?由一邑而积也。学子域于里塾,未出阁门问,以十里之程辄茫然无以对彼,实未之经遊也。而服贾他方往还既稔,虽迢遥千里,视若庭除几席焉。试询以某山某水某邱某壑某地与接壤,某途与某交会可旲言其概。夫彼非以此为有用也。然经历己久遂能道之,矧欲策经济谈时务,则各有本境各判险易,无事可资游赏;有事胥供筹画,将于何处,行兵何处,御敌何处,设伏何处,严防何处,可骑可步何处,用正用奇神出鬼没不主,故常非平日了然于心目之闻焉。能若是则道里之宜详,不宜略者为此也。著各邑乡土志者皆能言各邑,今之本境隶者,凡四皆可以不言言之也。以不言言之非故为其略也,势宜然也。 —————— 董锦章是清末地方名儒,自幼苦读为乐,无心仕途,后中举后,不在科举,被授予官职,也不去就任,每日苦读,精于考据、训诂之学,清朝灭亡后依旧怀念清朝,写了很多怀念清朝的诗文! 董锦章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出生,字蔚堂,又字苇塘,别号襄村,又号寓园,掖县西登村人,清末地方名儒。其父桂馥为六品职衔,对董锦章的治学有成影响很大。董锦章自幼以苦读为乐,无意仕途。 光绪二年(1876)科考列副榜。 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举第七名后,不踏仕路一步,委博兴县训导,不就;广西巡抚慕名请入署,不往;不善周旋,每日潜心读书、吟诗属文,尤精于考据、训诂之学,治学严谨。 民国改元(1912年)后,董锦章自称“故国遗农”,怀念恋封建清王朝并寄意诗文。 主要著作 有《尚书今文证》2卷,《学庸遵注》4卷,《附录》1卷,《论语赘笔》4卷,补遗1卷,《惜余轩初集简言》2卷,《杂文诗》6卷,《读钞杂文诗》4卷,《三钞杂文诗》2卷,《四钞杂文诗》2卷,《五钞杂文诗》4卷,《余编》2卷,《莱州府乡土志》2卷,《掖县乡土志》4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