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借汉武帝的茂陵,来刺唐武宗、且感慨自身。 李商隐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开成四年(839年)才通过授官考试、得到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不久被调任弘农县尉,远离政治中心,干得很不开心。开成五年(840年)辞职。会昌二年(842年),以书判拔萃入秘书省为正字。时李党当权,李义山作为李党的重要成员王茂元的女婿,正要一展抱负时,恰遇丁母忧居家三年。会昌五年(845年)十月,李商隐结束了守孝,回到秘书省。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信任李德裕的武宗去世,即位的宣宗厌恶李德裕,李党被排挤出权力中心,牛党势力占据权力中心。作为牛党的“叛徒”、李党重要成员的女婿,李商隐的仕途自然不会好。 首联明写汉武帝成功征讨西域,得到了“蒲梢”名马、带回了“苜蓿”、“石榴”,暗喻唐武宗抗击回鹘、迎回太和公主、诛杀昭义判将刘稹,赞其武功。颔联上句用“凤嘴”典,讽武宗好游猎;下句用“无复插鸡翘”,讽武宗好微服。 如果说颔联只是天子好玩,那么颈联转笔,直刺武宗盛年驾崩的原因。上句言武宗好道,服食方药;下句言武宗好色,宠幸王才人。 尾联合到自身,用苏武典自喻。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来时汉武帝已死。李义山丁忧回来不到半年,唐武宗驾崩,仕途顿时变得渺茫。“谁料”二字,写出失望的心情。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当我们要臧否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大可以从历史上寻找出一个相似的人或事,加以类比和影射。这样来写,通过历史来进行生发,比直接评说,更具有深度、更具有余味。 我们有上千年的历史,很多事情,都是在重复进行,大可以拿来比较一番。 一般怀古诗是开头以古迹兴起,接着进行生发和议论感怀。 而这首诗劈头就直接夹叙夹议、功过评说,合到尾联时、情绪也积蓄够了,此时情景具备、兼景兼情、对历史的感怀和对自己身世的伤感一并托出。这样谋篇布局,读来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也就是说,李义山把通常的开头,挪到了尾联上。在尾联出现了古迹。 这首诗,你说它无法么?不,它有。起、承、转、合,一步都不少。 你说它有法么?不,它并不按常法出牌、不先兴、先赋兼比,最后兼景兼情兴起。这样一写,就给人兴犹未尽、余音未了的感觉。 这就是法,这就是诗无定法,这就是法而无法。 首联赞扬功绩、颔联暗讽游猎、颈联讽兼惋惜、尾联合而感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