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广袤田野播下文艺“种子”

 窗前有树905 2023-02-12 发布于浙江

近年来,我市通过构建涵盖主题精品创作、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村镇培育的“艺术乡建”工作体系,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在广袤田野播下文艺“种子”

1月29日,在温岭市石桥头镇三透里文创园内,开展了非遗传承、创意手工亲子活动,活动主要有彩绘萌兔、勾编、扎染等内容。

黄岩柔川元宵夜活动。

天台文化乡建活动。

台传媒记者陈伟华

炊烟升起的,不仅是人间烟火,还有翰墨书香;游人的嬉笑,与村民的闲聊交织……徜徉于青石板小径,望着远处缭绕的云雾,体验着乡村艺术的质朴与纯净,不知不觉间,似穿越了时光。这就是乡野村落中的古典台州,所焕发的崭新魅力。

文艺拉动乡村振兴

1月16日下午,记者步入温岭市石桥头镇三透里乡韵文创园,这里正在举办“拾韵三透里·暖冬迎春纳福”活动。在现场,三透里文创园艺术家陈祥来,携众孩子一道忙碌个不停。

浓浓的年味,从写福字和春联开始,到处都是红彤彤的一片。一个个“福”字、一副副春联,都是对人们由衷的祝愿,让空气也沾满了福气。泼墨写福,送春联,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年味,还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浓浓魅力。

这是我市实施“艺术家驻村”,以“文艺村长”形式,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的一个温馨细节。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引下,让艺术为乡村赋能,引领艺术家从“城市扎堆”变为“乡村扎根”,“艺术乡建”正成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之一。

在下宅吴村,温岭市文联播撒下“艺术乡建”的种子,历经破土萌芽、扎根生长,如今已枝繁叶茂。“乡韵态、文创味”,正成为村里文创园最鲜明的特征。艺术雕琢着村落,描绘着美好生活,谱写着共富新曲。

下宅吴村的文艺“变身”之路,还得从2018年说起。那一年,石桥头镇掀起小城镇综合整治热潮,下宅吴村该怎么干?经过十余次的激烈讨论,村委有了初步设想,在村环境整治提升的基础上,收集老旧房屋,作为艺术创作的工作室;引进工艺名家,通过文化发掘和浸润,实现村庄文旅产业的新培育,以及村民文明素养的新跃升。

这恰好与石桥头镇党委、政府的建设构想,不谋而合。于是,有着浙南民居风貌的三透里,便成为设计蓝图中的优选。紧接着,该镇文联以入户访谈、座谈交流的形式,进一步了解村情村史、民间习俗、资源禀赋,以及村民对艺术建村的愿望等,并指导该村探索建立了园区文艺人才引进培育机制。通过推介、联络和协调等诸多努力,一批艺术名家纷至沓来,在文创园长期驻留。

“那时听说下宅吴村要打造文创园,还为艺术家免费提供场地。我就来多次实地考察,觉得这里民风淳朴、文艺气息浓厚,便决定过来了。现在,我已是半个石桥头人了!”陈祥来说。陈祥来是中国民协会员、鲎壳画“非遗”传承人,“陈祥来工作室”则是第一家入驻三透里乡韵文创园的工作室。他认为,石桥头镇文风悠长、下宅吴村环境宁静古朴,这都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灵感。

在一批文艺名家的引领下,近年来,三透里乡韵文创园破茧重生——研究文化肌理、创作特定作品、融合多类技艺、传播“非遗”文化,使台州共有、温岭特有、石桥头独有的地方性文化,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

鲎壳画、木刻微雕和立体式的“小人节”扎纸,以及海韵渔村特有的《海错图》,让初访的游客一见如故;来自北京的“当代岩彩学会创始人”刘欣,将岩彩画带进乡村,用画笔还原温岭人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法之叶”木叶盏工作室的主人王仙法,成功烧制菩提木叶盏,让文脉悠远的“唐风宋韵”在乡村重现……

在充分打造乡韵文化地标的同时,他们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开发文创产品,发展研学产业,“文化繁荣驱动经济繁荣,经济发展反馈文化发展”的带动效应已逐渐形成,前来参观学习、交流的游客,络绎不绝。仅2022年,这里就开展各类公益培训170场次,参训人数达2300余人。

这些,都让下宅吴村这个文艺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

近年来,全市各地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以艺化人,以艺兴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艺术文化大餐,助推乡村文化发展。

天台县街头镇集山水灵秀、汇文化风骨、传历史脉承,塑造了书香叶宅、诗画后岸、涂鸦金满坑、写生张家桐等一批乡土文化样板村,展示了该镇独特的文化魅力。塔后村举办6届乡村啤酒音乐节,活动共吸引游客人数超30万人次,带动周边景区、民宿总收入超600万元。还有天台县三合镇灵溪村,依托“非遗”资源,发展艺术乡建,打造出“逛千年古村,练奚家长拳,闹状元游街,吃三尺垂面”为一体的特色乡村度假体验地,呈现出文化创意引导古村落改造、乡愁文化引领旅游发展的新气象。

在椒江,文艺赶集是“艺术乡建”的特色和亮点,立足椒江本土历史文化民俗,多角度、全方位展现本土人文特色。2021年4月30日上午,在古郡章安,一场文艺盛宴让昔日沉寂的老街焕发生机。台州乱弹现代戏《我的大陈岛》,还原了大陈岛垦荒队员们登岛宣誓的场景,歌曲《垦荒新时代》余音绕梁,带观众追忆激情燃烧的垦荒岁月。

2022年8月24日,临海市“艺术乡建·'三新’农村共富工程”——文艺家驻村暨星级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培训动员会召开。

在大田街道文联主席金丽君的带领下,20多名文艺家走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大田刘村,助力乡村共富。“早有广场晨练,晚有露天舞会,常有露天电影,时有地方戏曲,节有非遗演出”,这是当下该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里,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织相融,艺术与生活相辅相成,散发着独特韵味。

邵家渡街道牛头山村,这个曾经的移民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徐国宝的率领下,如今变成了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临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汪洋及会员,在驻村文艺分队组长柳秀友的陪同下,赴牛头山村写生与创作。在此处,他们采撷绿水青山之气,绘就未来乡村底色。临海市摄影家协会王小红等人,脚踏乡间地头,“镜”显共富风采。2022年中秋节,她们从临海城关出发,经约1小时的路程抵达汇溪镇两头门村,开展采风活动。

近年来,黄岩区文联以“文耕乡野”活动为抓手,积极引导区美协、摄协的多名文艺骨干,入驻白鹭湾村。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打造文化艺术村落样本,让文艺融入村民生活,让“精神富有”成为“共同富裕”的亮丽底色。而白鹭湾村,因自然生态环境极佳,有成群白鹭栖息于此,故得名“白鹭湾”。该村被列入台州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浙江省第二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浙江省首批美育示范村。村中大大小小的墙上,画有版画200多幅,不仅有赵延年、张怀江等国内知名版画大师的作品,还有黄岩著名版画家顾奕兴的。这些画作以黑白色调为主,内容大多为反映乡村生活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等。青山、版画、屋舍、田埂……在蓝天白云下,漫步、骑行,画中看景,景中看画,美不胜收。

三大体系助力共同富裕

茂林修竹、曲水流觞、阡陌稻田、古树老宅……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一个“田园梦”。因此,在很多人奔赴城市寻求机遇的当下,也有不少人“逆流而动”,重回乡村,希望过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生活。

近年来,市文联在全市文艺界深入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活动。将文艺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构建涵盖主题精品创作、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村镇培育的“艺术乡建”工作体系。用文艺方式,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促进人民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

据介绍,在构建主题精品创作体系上,加强乡村文艺创作基地建设,广泛开展乡村驻地采风创作活动,推进以乡土文化、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构建涵盖文艺采风创作、作品加工打磨、文艺精品推广的“三农”主题文艺精品创作体系。现已在全市打造了134个乡村文艺创作基地,其中国家级、省级基地34个;近一年来,全市共有262件文艺作品,入选省级以上重要项目或在省级以上展赛入展获奖。

在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上,加强“艺术乡建”文艺人才扶持培养,围绕“艺术乡建”工作需求,发现扶持一批在艺术场景设计、乡村文艺演出、乡村文创产业等方面的文艺人才。今年首批扶持100名相关领域专业文艺人才,分层分批开展人才培训、交流活动,并对接乡村振兴局未来乡村建设等需求,有针对性地推介至乡镇,开展“艺术乡建”工作。

在构建特色村镇培育体系上,以点带面,试点先行,以激发艺术潜能、强化乡村自身建设为着眼点,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扶持和助力乡村成长;把具备较好艺术氛围、拥有一定乡土文艺人才的特色村,如书法村、美术村、摄影村、戏曲村等作为试点村,组织村里的文艺爱好者发挥自身特长,打造“一村一品”文艺特色,并通过艺术形式,呈现乡村在振兴和共富道路等方面的成绩。市直属文艺家协会组织会员,深入试点村,为乡村提供艺术创作选题指导、作品分析加工、入展作品审核把关、展览展示策划等系列志愿服务,探索实践特色文艺村镇培育途径,助力文化礼堂的建管用育长效机制实施。

耳濡目染间,村民也从旁观者变为了参与者和创造者。而艺术乡建之路,则在不断叩问“乡村如何发展、农民需要什么”之中,变得更为辽阔和深远。

(本文配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