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院19  兴化二书院

 书柜茶室 2023-02-12 发布于上海

兴化于明清两朝曾出现很多名称的书院,其中最具规模的官办书院为昭阳书院和文正书院。

先有昭阳书院,建于清初。命名“昭阳”,源于兴化其地战国时曾为楚令尹昭阳的封邑,“昭阳”为兴化的别称。然自建立以来,书院徒有其名,甚至很长时间居无定所,或假学宫,或借废祠。到乾隆初年,府州督促,方于十年(1745年)定址为拱极台。

拱极台地处城北,建于宋代。拱极台就象一处世外桃源,为莘莘学子提供了优美而静谧的读书环境。

早在元代,拱极台就被称为“读书楼”。曾经发九郡之夫重修范公堤的知县詹士龙将此台用作退思读史的处所,被后人称作“詹士龙读书处”。后到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孔尚任又率随从驻跸台上,除与江淮名士饮酒唱和外,便于此处潜心修改二稿《桃花扇》。

后到明初洪武年间,知县徐士诚将县衙向西扩展,紧邻宋代古衙另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新衙,其时兴化地方名士联名申请,保留古衙,用以新建一座书院。知县得省、府首肯后,便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改县丞署为文正书院。

“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以“文正”命名书院是为了纪念范仲淹,因此文正书院有堂联为“是先贤听政之堂,尚有流风余韵;为后学会文之地,定多益友良师”。

文正书院曾经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如文学家、文艺理论家、

《艺概》的作者刘熙载(1813年——1881年)早期同盟会员、精通英、法、日、德多种语言,建国后被周恩来总理聘请出任我国第一任文史馆馆长的徐德培(1878年—1951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