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拍电视专题片

 休闲屋 2023-02-12 发布于四川

拍电视专题片

1990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个乡镇中学调到县教育局,在成人教育股工作。当时,我们成人教育股的工作相当紧张。一是搞调研,二是在全县建立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学校,三是编写农民技术学校的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四是开展青壮年文盲的扫盲教育,五是搞科教兴农的实践和普及工作,还有在职干部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上面的领导在我们县域地新增设立了一个行政区,把我们县人民政府所在的城区和周边的几个乡,还有县城以及周边的工厂、商贸企业全部划给了新设立的区。只剩下的80多个农业乡,县里所有的党政群机关,都蜷缩在新增设的行政区域里办公,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再加上1989年那场事件后,西方阵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打压,我们县的财政状况就非常困难。乡村学校教师工资常常拖欠,而工作却繁重艰苦,生活清贫,纷纷找门路、托关系改行调动工作。

我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关系的乡镇中学教师,有幸离开的乡村学校,到政府机关工作,我深知其不易。所以,我十分珍视这个机会。一到新的工作岗位,就努力工作。下决心要干出点成绩来,一是不辜负决定借调我的领导对我的期望,二是也别给这个岗位当初的竞争者和他们的举荐人留下话柄,轻看自己。

尽管我学的是中文,十多年担任的也主要是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可新岗位的工作,却完全是陌生的。但对领导分配给我的工作,我不推不拣,默默地虚心学习,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星期天、节假日都常常加班,尽力把本职工作做好。譬如用誊写纸复写文稿,我曾经三周写完了两根圆珠笔芯,食指头都有了凹槽。半年多来,我们完成了我们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调研,并写出了调研报告。这个调研报告后来分别被地区教育局、四川省教育厅评为二等奖,并推荐到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专题研讨会上书面交流,也被评为二等奖。当然这是后话。编辑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材也印发到全县。很快在教育局的职工和领导心中留下了好感,得到了领导对我工作的认可。

8月下旬的一天,股室里的工作稍微有了点空闲,领导就安排我们轮流休假。

长时间紧张的工作,能有一次休息的机会,我当然非常珍视。可是,我刚休了一天,我的老同学,当时股室的同事老吴,在晚上下班后来到我家。告诉我说杨局长让我不要休假了,明天起去和教育局政工股的王股长一道,去拍个反映教师先进事迹的专题电视片,准备教师节在地区电视台播放,并参加全地区教育专题片的制作评比,工休假以后补休。

听了这个消息,我感到很茫然。我根本没有拍电视片这方面的经历,局长怎么叫我去做这个事?虽然看了十多年电视,但拍电视片,我却是个十足的门外汉。从来没有看过别人怎么拍电视,也没有去想过电视片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它有怎样一个工作流程。让我去做,我该怎样做,从何做起。但是,又一想,既然是局长点名要我去做,估计教育局的其他同志也没有做过。不然,局长不会点到我。既然大家都没有做过,这工作总得有人来学习做。我是新来的,局长安排了我,我就只能承担下来,从头学起。

接受任务后,脑子里就一直在想着一个问题:我究竟该怎样做。当时,我们县的广播电视台只是转播我们省电视台和中央台的节目,地区电视台也才刚有了编辑机和摄制人员,想去电视台找人帮忙,或者去学习一下都不可能。一夜无眠,也没有想出个头绪。最后我想起自己经常给学生说过的一句话——“第一个教大学生的人,其实他也没有读过大学”。决定只有硬着头皮上,在工作中学习,反正还有政工股王股长。

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了教育局,找到了王股长。他告诉我,他提供给我们先进教师名单和主要事迹,组织摄像人员,安排车辆,我负责专题片制作的其它工作。也就是说,专题片的策划,撰稿、影像素材的收集选择,以及后期的编辑、配音都要我来做。而具体怎样做,他也没有明确的意见。只给我说几位教师的名字和他们的主要事迹。而这些教师,除了一两个见过面,有一些了解外,其余的都不认识。他们多在远离县城的乡村,现在离教师节只有十多天时间,不可能先在办公室根据他们的先进事迹材料,写好拍摄提纲或者解说稿,再下乡去按提纲和解说词拍影像素材。并且现在还是暑假期间,即使写好了拍摄提纲,到了学校未必就能按图索骥。王股长说,今天就下乡,先把影像素材拍回来再说。于是,王股长和我们简单地确定了一下工作行进路线,一台北京吉普拉着王股长、杨从良老师和我,以及从电教馆调来的一台松下700摄像机,顶着烈日就出发了。

我与杨从良是校友,王股长要他负责采集影像素材。因为他在电教馆从事电教设备维修工作,经常摆弄录相放映机、电视机等。他可能会使用摄像机,甚至拍摄过什么资料,但是可以肯定,他绝对没有制作过专题片。因为当时我们县的电教设备主要是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放映机、电视机等。因为工作需要,电教馆不久前才买了摄像机。

在车上,王股长大致说了一下我们第一站拍摄对象的情况。说这个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教育教学业绩突出。他说得很粗略,没有事例和细节。我想这怎么拍,拍什么呢?心中一直没有底。因为我认为,电视专题片不是新闻广播稿,不是用文字,而是要靠真实感人的画面来表现人物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电视专题片又是纪实性的作品,事例不能虚构,不能编造。场景虽然可以适当布置,人物的动作情态可以提出一些要求,但必须真实自然。这样,人物的先进事迹才真实可信,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才能打动人、感染人。但是,教师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主要表现在长期的教学教育活动中,贯穿于平时工作的点点滴滴。现在正值暑假,学校里没有学生上课,教师都在休息,在哪里去抓取真实具体的画面来反映他们的工作情况和精神品质。在车上,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但总没有个答案。想不出个头绪,就打定主意:到时候见机行事看菜做饭。因为我相信 “车到山前必有路”。

第一站到的那个学校,拍了哪位老师,拍了些什么,怎样拍的,已经记不得了。总之,一到地方,杨从良老师下车就扛起摄像机开拍。他也很认真,只要是跟拍摄对象有关的,他都扛起摄像机拍一通。什么学校环境,工作条件,批改过的作业,老师的备课本,还有这个老师的宿舍,他都拍了下来。我想他信奉的可能是多多益善,这样也好。反正我们现在都心中无数,多拍点资料就可以多掌握些情况,多了解一下细节。反正回去编辑时这些画面是要选的,至少能保证到时候我们有画面可选。不想,这却给后来的编辑工作增加了不少麻烦。他摄像机装的是180分钟的录像带,所拍的资料一段一段的连接着。每段资料没有编号和标记,当时也没有作场记。我这个门外汉,只是在笔记本上记了些我感兴趣,认为有价值的情节和场景。编辑时,为找这些画面,我们却要用快进键在整个录像带翻来覆去的看。

这样拍摄了两天,渐渐地我也摸到了一些门道。在堡子区龙滩乡大锣寨村拍摄漆念琴老师的时候,就对杨老师说,要抓重点拍,多拍感人的情节和细节。

漆老师本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来达县插队落户的重庆知识青年,因为山村缺少老师,她在村里表现也很积极,就被村上推荐当上了村小学的民办老师,后来与村里的一位复员军人结了婚,知青返城大潮时,她没有随同伴回重庆,留了在了山乡,在这个条件相当艰苦的山村继续当村小学教师。她的家离村小学校有好几里山路,她每天要在这条山路上走个来回。十几年来,风雨无阻,而且对工作上兢兢业业,深得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的好评。以前我听她的事迹介绍时就深受感动,这次有机会拍她的先进事迹,我就告诉杨从良老师,要重点拍漆老师工作的环境,特别是那山间小道和漆老师在那条路上行进的情景。杨从良老师在拍了漆老师家的山村环境和她的居家生活以后,我们就要求漆老师像往常一样去他工作的村小学。我跟杨老师说,要多拍些漆老师在那条山路上的情景。

从漆老师家出门不久,我们就远远的看到了她工作的那所村小学。山里人有句俗话说,“看到屋,走得哭。”从漆老师家到村小有两条路,一条是大路,虽然好走,但要绕远。为了节省时间,漆老师常年选择走不绕远的小路,随便照料山道上的学生。那是一条从近乎绝壁的山崖上斜穿而下间羊肠小道,有的地方宽不盈尺,下面是乱石深涧。平时,村民很少有人从这里经过。由于暑假,漆老师和她的学生差不多一个月时间不曾从这条路上走过,我们拍摄时,一些地方小道已经被野草和刺藤封住了,更增加了行进的困难。我们在这里拍了这条路的狭窄,拍了斜长在山崖上的树木、野草荆棘,拍了漆老师上学路上行进的远中近景。还下到沟底,还在村小学附近的山坡上,拍了大锣寨山那刀辟斧削的山崖和若隐若现的小路。虽然,因为假期,我们没能拍到漆老师的教学活动,后来,我们在编辑中发现,这段画面,加上我写的解说词,真实地反映了漆老师工作的艰辛,热情地讴歌了她放弃重庆优越的生活环境,而留在山乡,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

就这样,我在实践中找到了一些门道——抓住拍摄对像的主要事迹,选择能够突出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面貌的生活、工作环境和工作情景,展现人物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讴歌人物的先进情怀。

从那以后,我们在大滩乡中心校李老师简陋的家中拍了一排自制的油灯、好几个用竹蔑编成外壳的几个热水瓶、一排整齐的教学参考书、一摞摞批改工整的作业本和一封封热情洋溢的学生来信。在石板乡中心校拍了黄老师,放弃暑假休息,在师生自己平整的操场上开展蓝球、百米跑训练的画面……

拍完了素材,接下来就是编辑制作。这就需要有个文稿,这是我的工作任务之一。但这几天我都随大家顶着烈日在乡下拍片,了解拍摄对象,走访学校领导、学生和家长。晚上本来就回来晚,再加上又累又困,根本就没有去构思,更精力动笔。而我们的拍摄,事前没有提纲,没有拍摄蓝本,大多是见什么拍什么,资料既多且杂。

时间不等人,拍完素材的那天晚上,我也顾不得劳累,全面回顾了一下我们拍摄人物的先进事迹和拍摄情况,根据领导交代的专题片主题和我对人物精神的理解,写了一个稿子,大约有好几千字。我想得很简单,把拍摄的先进人物的事迹简单分一下类,然后按顺序叙述事迹,编辑时按照文稿选配画面。

第二天一上班,我就把文稿交给了王股长。他看了一下,说可以,就到电教馆开始编辑影像资料。现在,我们来做这个事情非常简单。把录像带上的资料通过一个转接卡转读到电脑上,再用一个影像编辑软件删剪连接,再配上语言和音乐,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搞定。但当时,整个我们整个城区还没有看到一台电脑,直到1993年,我们单位才有了一台386。怎样把录像带的图像资料并连接起来,配上解说和音乐,我们都从来没有做过。起初提出去地区电视台寻求帮助。一是在设备上提供方便,二是在技术上给予指导。有人说,他们早就打探过,地区台的人自己的节目都做不过来。杨老师说我们用转录的办法,他已经准备了录像机。因为刚在我们县市场出现的松下J27有转录功能。他把电教馆两台松下牌的J27录像放映机和一台长虹电视机连接起来。一台放我们拍摄回来的资料带,一台转录我们选择出的画面,电视机作为监视器,供我们选择画面,用选择转录的办法进行编辑。

可这项工作做起来并不顺利。我们拍摄素材用录像磁带是当时录像厅用那种录相带,这种带子时长3个小时。拍摄时,又没有给资料编号作标识。每找一段画面,我们都要将整个录像带反复倒来倒去地放。并且,几个人对着文稿选录像带上的素材,意见有时又难以一致。往往刚选好一段素材,把转录过去,又被后面的新想法、新意见否定。还有每个对象编辑的时长也没有个标准,有的人物拍摄的场景丰富,可选的资料充足,所以,选用的画面多,占用的时间也比较长;有的人物虽然事迹突出感人,由于拍摄的资料可选用的却不多,选择编辑的画面感觉是一闪而过,不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敬业奉献精神。我们几个人整整搞了一天,都没有弄出个像样的东西。

晚上回到家里,我认真思考了我们白天工作的教训,觉得一定要先定下个精炼的编辑稿,按稿子选画面。当天晚上,我就在家里认真修改编辑文稿,紧紧把握住文稿的主题、线索、脉络的同时, 把原来的文稿减缩到了2000字左右。加强了文稿的文学色彩和语言的感染力、冲击力。 

第二天上班时,我们把稿子再次给了王股长。他是专门搞政工的,又是股长,理所当然应该是这个专题片制作的负责人,稿子由他审定了,画面选择大家提建议,最后由他拍板,减少选录编辑中的反反复复。

大概是时间太紧或者什么原因,他也没有怎么看这个稿子,就同意了我的建议。由于所有的资料素材我们昨天都翻看了好多遍,知道需要的画面资料在录像带的大致位置,按文稿选图像素材,当然就快多了。到下午时,我们就编成了一个片子。我们用那台J27把编好的录像带放了一遍,都觉得还过得去。可能是大家经历了这些艰辛,初步有了这么个成果,心里都很高兴的。由于是资料片的直接转录,拍摄时又没有静音。片子里有很多现场杂乱的声音。于是,杨老师又找了一些音乐录了上去。之后,大家又看了一遍,高高兴兴地下班了。准备明天找个普通话讲得比较标准的老师,对着画面录上我写的文稿就可以了。

没想到,录文稿时又出现了问题。虽然编辑画面的时候就考虑了反映每个人物事迹文稿的长短。但是,那只是个大概。而编辑画面时,往往是要考虑那一组画面的完整性。再者事先我们没有录制文稿 不知道每一段文稿的时长,又没有专业的设备和编辑软件,根本没有办法准确地把握时间。还有,录制文稿的语速是受情感控制的,即使写每个人物的文稿字数大致相当,但由于朗诵者对每段文字的情感不同,语速也就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就相差很大。因此,录好的画面与文稿语音的时长难以一致。有时一段文稿还没有播完,画面就没有了,接下来的画面与文稿内容又对不上号。有时一段文稿播报完了,编辑好的画面却还有很长一段。这后一种情况还好处理,让语言停下来,稍稍加大配乐的音量,待新的画面出现以后再接着语音,但那语气、情感就不连贯,失去了感染力和冲击力。

我们自己都不满意,当然就只好在这个基础上修改完善。我们吸取前面的教训,先录好文稿,再按文稿的内容和播报的时长对画面进行取舍和增补,最后加上背景音乐。有了前面再次编辑的基础,这次就快多了。

编好后,我们又放了一遍,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但是,苦于技术和设备,我们没有办法解决了。比如每一组画面连接处没有转场和过度,并且总是有那么一瞬间黑屏,每处接片开头的画面人物的动作总是很局促,前后两组画面连接非常呆板、生硬。

杨老师说那没有办法。因为启动录像机一个时间差,而旋转的录像带要停下来,又有一个不能克服的惯性。当需要转录选好画面的时,那怕起始画面选得再准确,播放和转录的两台录放机靠人工同时开启,很难精确到几十分之一秒。尽管在转录时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想尽量与前面的画面紧密连接,但实际效果不是接得太急,画面意蕴显得非常局促,就是前后两组画面之间有点黑屏。

这个道理我懂。电影中的人物能够动起来,而且非常自然,实际上是利用了人们视觉的延迟和误差。电影是按每秒24张的速度,把那些活动的人、物,拍成一张张静止的,但相互关联的图像留在电影胶片上。放映时再按每秒24张的速度放映,那胶片上相互关联的图片中的人物,就还原成活动的了。录像带虽然不是电影胶片,我们不能看到一张张相互关联的照片,那只是记录方式不一样。凭着这台J27录放机,我们手工放录像时,不可能精准的控制磁带停在某一帧画面上。还有,录放机没有编辑功能,不可能对两组画面连接处进行幻化特技等艺术处理。

没有其它的办法,我们就只能抱憾了。再加之给我们规定的完成任务的时限也到了。我们就让杨老师给这个专题片加上片头和片尾,由王股长送上去了。

编完了这个片子,我的直接上司张股长再没有安排我休假,杨局长也没有说给我补假的话。由于我们股室的任务重,我又回到成人教育股上班了。后来才知道,这项工作本来是政工股的事情,局长点到我,其实是帮政工股抓伕。因此,我就没有再留心过这个专题片播出没有,评奖没有了。只是过了好长一年多后,时任我们县广局副局长的老乡谈起这个事情时对我说,你们那个片子还可以,只是每一组画面交接时有点黑屏。我给他介绍了我们是用什么机器,怎样编的。他听了说,那不简单。

有了这次我拍专题片的尝试,我们的股长也动了念头。张股长要我们股室搞一个反映我县成人教育的专题片,迎接省上对我县青壮年文盲的扫盲工作全国先进县的复查验收。当时,我们县电教馆正淘汰旧设备。于是,我们从电教馆购来了我们曾用来拍专题片的那台摄像机,一位姓陈的同事负责拍摄工作。每次下乡,我们都带上这台机器,拍下我们开展扫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情况和工作成果,留作资料。分工我负责就相关工作情况收集整理,拟写编辑提纲和专题片文稿。一年多后,省上要来我县进行全国扫除文盲先进县复查验收。我们就制作了名为《为了大地的丰收》的专题。这次专题片的编辑工作就非常顺利。我先写好编辑文稿,请达川地区电视台的一名女播音员给我们录了音。在电脑上按照录音的长短和文稿的内容选配画面,加上音乐和片头,最后制作成光碟。整个专题片长约12分钟,我们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个片子在县上领导向省上的复查验收小组汇报工作时播放,效果非常好。复查验收小组的领导和成员看了这个片子后,都说对我县的工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县的扫盲和农村成份教育工作做得扎实,很有实效。加上检查验收小组成员到乡镇实地了解的情况,我县顺利通过了全国扫除青壮年文盲行进县的复查验收,获得了奖牌

        2008年8月26日 初稿                  2008年8月28日 改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