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人物印象 刘荣华老师,是浙江省特级教师,现任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小幼部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兼任浙江省“小语会”副秘书长。 刘老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积极开展主题化、系统化教 研活动,倡导“课堂与课题结合、教研与培训整合、线上与线下融合” 的教研模式。他特别关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连续举办12期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扎实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刘老师在教研上有一股敢为人先的闯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2001年版)》颁布,他带头开展三维目标教学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他牵头开展语言运用教学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他又引领团队开展核心素养教学研究,探索在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任务和活动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与策略。 刘老师笔耕不辍,撰写的百余篇文章在专业期刊发表,出版专著《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参与编著《班级读书会在浙江》。 刘老师一直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 。他指导的多名语文教师参加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评比和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评比,都取得了优秀成绩。 不待扬鞭自奋蹄!祝愿刘荣华老师的教研田园里繁花似锦、 硕果累累。 ——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 滕春友 有意义学习的情境、任务与活动设计策略 刘荣华(浙江省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 “情境”“任务”与“活动”,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中出现的高频词,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热点,但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形式化、随意化、简单化的现象。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设计有意义学习的情境、任务与活动,是有效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 01 有意义学习的情境设计策略 “情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情景;境地”。学习情境就是能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引发学生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莱夫和温格提出“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总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中,渗透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情境在意义建构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设计有意义学习的情境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思维、审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01 设计源于真实生活需要的学习情境 “新课标”“课程实施”部分的“教学建议”提出:“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基于真实生活设计语文学习情境,在现实生活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学生才能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地学语文、用语文。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主题是“读书益智”,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这个单元选编的课文《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态度、作用等知识。按照正常教学进度,本单元教学时间在12月份。有学校正好要举办读书节,教学时就把本单元学习与学校读书节结合起来,创设了“品味书香迎新年”学习情境,一边学课文一边梳理读书方法,了解读书的作用、好书的标准等信息,开展书友沙龙、好书漂流等活动。这样的学习情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架起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让语文走向生活。 当然,不是教材中所有内容都能找到相应的生活情境,教师还可以创设拟真情境,引导学生在可能发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02 设计与语言实践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 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发展思维和审美创造能力,增强文化自信。语文学科创设的学习情境应和语言文字学习运用密切相关,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情境中学习语文。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是“艺术之美”,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这个单元选编的课文是《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其中《文言文二则》具体内容为《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有教师引入大量的音乐、视频、图片,创设“走进艺术殿堂”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琴声之优美、画技之高超、戏剧之精彩,课堂热闹非凡,学生兴趣盎然,但这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情境。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要基于文本语言,在对课文“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等语言描写的品读中,想象《月光曲》的旋律变化、京剧亮相的奇特之处,音乐或图画只能起辅助作用。也就是说,要用语文的方式创设“走进艺术殿堂”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戏剧的艺术美。语文学习情境要有“语文味”,要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的过程。 03 设计基于学生经验积累的学习情境 美国学者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知识准备是有意义学习的必备条件。语文学习情境要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为依托,便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主动地建构意义。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是“革命传统故事”,选编的课文有《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有教师根据单元主题和内容创设了“跟着课文参观红色纪念馆”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讲述毛主席挑灯夜读、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刘胡兰宁死不屈等革命故事。这样的学习情境既符合“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阅读并学习讲述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爱国志士的童年故事”的要求,又贴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因为统编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就开始编排讲故事的练习,学生已经积累了抓住关键词、借助图表等讲故事的方法,本单元口语交际也是“看图讲故事”。学生有这样的经验积累,“跟着课文参观红色纪念馆”的任务目标就容易落地。 02 有意义学习的任务设计策略 “任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指定担任的工作;指定担负的责任”。学习任务就是为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要做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印度学者勃雷泊提出了“任务型教学”,认为教师应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表达、沟通等语言活动来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学习任务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是学习情境的具体表现,设计有意义学习的任务对激发学生好奇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01 设计有适度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新课标”“课程理念”中也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获得素养提升。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是“平凡中的伟大”,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这个单元选编的课文有《黄继光》《挑山工》等,口语交际是“自我介绍”,习作是“我的'自画像’”。有教师根据单元主题和内容设计了“制作人物名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从人物姓名、主要事迹、感人细节、性格特点等方面提取相关信息,制作人物名片。针对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的学习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落实了“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阅读并讲述革命故事、爱国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的要求,突出了中年级概括主要内容的教学重点,又落实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要求,还有利于把课文学习与单元习作结合起来,先制作自己的名片再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提高单元整体教学效益。 02 设计有适当综合性的学习任务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语文知识与能力、语言积累与运用、思维能力与品质、学习方法与习惯、审美情趣与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内容。“新课标”“课程内容”中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语文教学要设计具有综合性的“大任务”,关注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关注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关注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是“奇妙的世界”,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这个单元选编的课文有《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习作是“国宝大熊猫”。有教师根据单元主题和内容设计了“介绍大自然奥秘”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学做科普讲解员,学习从几个方面介绍事物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教学《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让学生从天空、大地两个方面来讲解世界的奇妙;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方面进行讲解,如从清晨日出、云彩变化、落日余晖、群星闪烁等方面讲解天空的奇妙变化,从植物、动物等方面讲解大地的奇妙变化;可以运用课文中的信息进行讲解,也可以适当拓展搜集到的资料……这样的学习任务能提高学生收集与整合信息的能力,也能积累读写方法,有效促进读写迁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03 设计有一定开放性的学习任务 设计开放性学习任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是“阅读古典名著”,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习写读后感。”这个单元选编的课文是《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习作是“写读后感”,“快乐读书吧”是“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根据本单元学习主题和内容,有教师结合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设计了“中国古典名著推介会”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读原著、看相关的电影电视,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在“世界读书日”推介中国古典名著。这样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让语文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中国走向世界,充分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03 有意义学习的活动设计策略 “活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为某种目的而行动”等意思。学习活动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而采取的行动。20世纪60年代,苏联列昂节夫等学者提出了“活动学习理论”,他们认为人是通过活动反映客观世界并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高级心理机能最初是在人与人交往活动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经过多次重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设计有意义学习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亲历语文学习过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01 设计指向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预期应达到的教学结果。学习活动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应始终指向教学目标。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的骨架,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学习活动设计应体现语文要素的教学要求。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是“神话故事”,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这个单元选编的课文有《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习作是“我和过一天”。根据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有教师在教学《女娲补天》时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①通读课文,运用《盘古开天地》等课中习得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说说《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②尝试想象,女娲可能会去哪些地方、怎样“拣”五彩石,引导学生说清楚“拣”的过程,把“拣”的环境、“拣”的方法等细节说得神奇一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现神话故事的特点;③丰富想象,引导学生想象女娲“熔炼”“修补”等情节,讲好女娲补天的故事,进一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性,感受女娲的形象特点。这三个学习活动紧扣单元教学目标,聚焦单元语文要素,体现神话故事文体教学特点,还为本单元想象作文“我和( )过一天”作好铺垫,可谓一举多得。 02 设计有结构性材料的学习活动 学习材料是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源,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源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的难度与逻辑顺序。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学习活动设计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组合,为学生提供结构性良好的学习材料。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是“父母之爱”,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个单元选编的课文有《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习作是“我想对您说”。根据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有教师在教学《父爱之舟》时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①读整篇课文,找一找体现父爱的场景,概括小标题,感知课文主要内容;②读与舟直接相关的场景描写段落(重点是第3、第8、第9自然段),抓住动作等细节描写深入感受父爱;③读与舟没有直接关联的场景描写段落 (主要是第2、第4、第5、第6自然段),理解课文题目“父爱之舟”的含义,感受“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这样使用教材文本材料,既符合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规律,又突出了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教学要求,避免了逐段呈现、面面俱到的讲解。教师在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相关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结构性良好的学习材料,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 03 设计有操作性支架的学习活动 学习支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是解决复杂问题时的支持性工具。学习支架类型有很多,如策略型学习支架、资源型学习支架、评价型学习支架等。借助学习支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是“保护环境”,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学写倡议书。”这个单元选编的课文有《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等,习作是“学写倡议书”。根据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有教师在教学《青山不老》时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①通读课文,抓住“擎之高二三丈而坠”“15年”“三千七百亩”等关键词,借助鱼骨图等策略型学习支架,展示老人在植树造林中遇到的困难和创造的奇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②出示作者采访植树老人高富时写的新闻稿,借助资源型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把新闻稿、课文放在一起比较阅读,领悟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不同文体的表达特点;③讨论“新闻稿中有采访老人的名字,为什么课文中没有写老人的名字”,再次借助资源型学习支架,拓展我国其他植树造林模范人物的新闻稿,让学生的阅读视野从一个人拓宽到一群人,从一个地方拓宽到全国各地,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的学习支架能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学习情境、任务和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单课教学还是单元教学,都要加强整体规划,相互匹配。设计有意义学习的情境、任务与活动,对落实“新课标”理念、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尤为重要,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探索。 转自 | 《小学语文教师》2023年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