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 深甽石鰥鱼资源考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3-02-14 发布于浙江




深甽石鰥鱼资源考




文/应可军

深甽村为深甽镇政府所在地,地处象(山)西(山)线公路和西(店)温(泉)线公路的交汇点,距县城26公里,距宁波市区72公里。村东有长洋溪、南溪两溪汇入宁海县五大溪流之一的凫溪,相传该村由奚姓始居,建村于唐代。现奚姓衰微,村民以胡。俞、张诸姓为主。据载最早迁入此地的是汉代张良的一支后裔,宋雍熙年间,祖居山东青州的张质,偕次子元哲避隐宁海北乡之深甽。按“甽”,既可解作“田间水沟”,亦可析为“山谷”,该村地处深山谷地,多溪流水沟,故名深甽。向有“干柴白米岩骨水,嫩笋茶芽石鳏鱼”之说。

石鰥鱼,阅《宁海漫记》卷一,有石板鱼记载:五松坑、丁家岙坑均注入余村前,盤溪二坑盛产石板鱼,鱼长约八寸,有花石板、红石板之别,其肉肥而鲜,冬季用以调蘿(luó)蔔丝羹,鲜美绝伦,亦山乡上肴也。惟鱼子有毒,剖鱼时偶一不慎,散子地上,鸡鸭食下立斃。

宁海溪域石斑鱼的分布比较广,如清溪溪坑鱼(石斑鱼)比较多,桑洲溪坑鱼干颇有名,成为当地稀有特产。看来石鰥鱼,俗语该是石板鱼,是一种深甽和宁海其它溪流常见的溪坑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龙宫溪坑鱼成群结队,资源十分丰富。村里每年要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捕鱼活动。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龙宫小学教师搞工会活动,在龙宫大溪捕到溪坑鱼两箩余,还有好多的溪坑鳗。现在村西龙溪、溪湾坑、龙宫大溪、桥坑等溪溪坑中均有此种鱼类,但存量逐年减少。《宁海漫记》中记载的五松坑的石板鱼与龙宫溪中的石斑鱼是否同种鱼类有存疑。


龙宫溪坑鱼,从其外表纹理与特征分,按村民的口语叫法,鱼种主要有“石鰥鱼”。其中“石鰥鱼”鱼身有一道道明显的黑色斑纹,故称为石斑鱼。溪坑石斑鱼,学名光唇鱼,属鲤形目鲤科鲍亚科光唇鱼装。体细长、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腹部圆而呈浅弧形。头中等大,侧扁,前端略尖。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石斑鱼生南方溪涧水石处,长数寸,白鳞黑斑。《临海水土记》云:长尺余,其斑如虎文。子及肠气味有毒,令人吐泻。” 石斑鱼生活于南方淡水湖泊、山溪中,体被花斑,卵有毒,这一特征和现代光唇鱼类极为相似,因此应考定为现代鲤鱼科光唇鱼类。清院象占《蓬山清话》卷十六云:“又石斑,长二三寸,有黑彪其所记即为溪坑石斑鱼。光髯鱼喜栖息于石砾底质、水清流急的河溪,常以下颌发这的角质层铲食石块上的苔藓及蕖类。每年6-8月在浅水电德中产卵。为浙东产区的小型经济鱼类,肉质鲜美,富含有,碘等多种元素,可以椒盐、红烧、油炸。唯卵有毒,误食起腰泻、腹痛、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说明干人俊先生的说法没有错。

且凫溪流域较多,宁海竹枝词提到多次,如夏樟孙格枢写的;“庙龙潭里石鳏多,春水悠悠泛绿波。多少老翁垂钓好,欣欣自得唱渔歌”。

同村孙至道也提到:“庙前桥上水如沂,庙前桥下鱼正肥。欲钓花鳞花石板,斜风细雨不须归。”宁海诗人王吉人到柘溪做客,也提到;“瓜棚豆架接幽居,半亩荒园手自锄。尽有佳蔬堪下箸,劝郎莫钓石鳏鱼”大蔡胡锡旗也写到;“数点青萍漾小矶,东风袅袅乱花飞。羊皮潭上羊裘客,钓得石鳏胜鳜肥”长洋再加干人俊先生说的五松坑、丁家岙等,可见凫溪及支流都有石鰥鱼。

龙宫溪长、潭多,溪流环境适合溪坑鱼生长。龙宫有个冷潭,位于龙宫大溪离村9里许的长坑岭脚,青山倒影水色如黛,潭旁有两孔冷水泉流入潭中,水冷如冰而得名。潭中有香鱼、石斑鱼等,早时曾有一人捕到一条大香鱼,长约二尺,宽三寸许,重一斤八两。自黄坛、梅林水库建造后,龙宫大溪的香鱼很少见到。

深甽山上有笋,河中有鱼……农家乐日常的食材大都就地取材,生态、新鲜,菜式则是传统的宁海菜,一道的豆酱蒸溪坑鱼干,尽是童年的味道。

友情链接:应可军民间文化专辑之一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   寒
□编辑:丁洁芸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