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柳青先生的《创业史》,本书讲述的是秦岭脚下一个小村接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本书写到了试办农业合作社时嘎然而止,也许是作者突然辞世导致,也许是作者故意留白,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的人来说,如果不去读书,估计很难对解放后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一段历史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于上个七十年代末出生的我,出生时处于祖国内陆的小村也已经包产到户了。在我的印象中,受小岗村的影响,农业合作社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社员们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包产到户是新型的劳动关系,极大的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我记事时,所在的小村已经包产到户,家里和邻居分得生产队的一批老马,瘦骨嶙峋,而且毛色暗淡,还瞎了一只眼,父母都担忧,这匹马如果养不好死了损失得多大。那个时候我应该上了小学,放学后的事情不是做家庭作业,而是外出打草,和父亲一起铡草,向老马提供草料。结果一年多,老马被养得膘肥体壮,毛色光亮,还在三年内生下了两批红色的小马驹,小马驹棕红色的皮毛,不知有多漂亮。因此在我对农业合作社持有负面的评价,毕竟自己也亲身经历过变革的交叉时代。 但读完《创业史》后,我发现我的认识是错误的,或者说我的认识是片面的。书中写到,解放初期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没收了地主富农的土地和财产,但贫雇农依然贫穷,也没有因为土地革命立马就能丰衣足食,甚至青黄不接的时候还依然要饿肚子。土地分下去了,贫雇农依然缺资金、缺牲畜、缺农资,甚至很多贫农还寄希望再来一次土地革命。于是以互助组为发端,进而成立合作社,共享农具、牲畜,统一调配物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合作社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创业史》后半段讲的就是主人公梁生宝牵头办合作社的故事,伴随着各种的阻力,又有不少人支持,尽管作者书写嘎然而止,但现在我们当然知道,这个事情办成了。 包产到户实行了四十多年,现在是否还在促进农业生产,我看未必。现在大多数的农村,可以用冷落凋零来形容,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有点人气,年轻人都在城市打拼,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孩子和照顾孩子的妇女,年轻人在外赚了钱,就想着在地级市或者县城买套房子,再不行也要在镇里买个房子,也许都是为了孩子,因为越大的城市教育水平高些。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大多数的夫妻只生一到两个孩子,尽管三胎放开了,但是愿意生的夫妻只是极少数。现在在农村种田的,基本上都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五十多岁的基本上都在外打工,很多的农田本来一年可以种两料庄稼的,现在只种一料,甚至很多的农田被荒芜起来,长满杂草。现在农村种田,基本上都可以实现机械化了,但一块一块的田地,不太适宜大规模化的机械化生产,如今“土地流转”也不再是个时髦的词汇了。 再好的制度都有它的适应性,产生的土壤就是它所处的时代,没有一成不变就先进的制度,也没有一项制度可以让你让你一直高枕无忧。任何的时代,每天都伴随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变化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就会发生变革,而变革必定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变革必然伴随着争斗,甚至革命。制度先进了,促进生产,制度落后了,阻碍生产,任何的行业和领域均是如此。而变革,要顺应时代,又要踩准节点,否则成不了先进,往往成了先烈,不过先烈都应该受到我们坐收果实的人敬仰,如果没有他们的尝试,这个社会就不会进步。 末了,我突然记起一个人,西汉时代的王莽,对于他的认识,我们一般认为他是窃取政权的窃贼,他建立了短命的新朝,最终也没能善终。但他在当时建立的正确制度,却是相当的先进,至于为什么会失败,在于太过超前。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追求一个状态,叫“刚刚好”,但倾其毕生,能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不管能否做到,追求这个状态是有意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