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宿(sù、xu)姓源出有五 源流一 源于风姓,出自上古伏羲氏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潜夫论・志氏姓》的记载:“伏羲姓风,其后封任、宿因、须朐、颛臾四国,实司大朐与有济之祀。” 据史籍《元和姓纂》、《左传》的记载,宿氏的前身,是伏羲氏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名叫宿因国,故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一带,主要负责守护和祭祀大朐山,即今天的泰山。 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追封前代圣君的后人,将伏羲氏的裔孙再次封于宿,并封为子爵,史称宿子国。 宿子国在春秋时期被宋国吞灭,其后境地又被鲁国强占,最终成为鲁国的一个邑地,筑有宿城,成为诸侯祭祀泰山的接待站。 在宿子国灭亡之后,其公族后代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宿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宿氏正宗,正确读音作xǔ(ㄒㄩˇ),今音读作sù(ㄙㄨA)亦可。 宿氏族人大多尊奉伏羲、宿子为得姓始祖。后世追溯出自风姓,是上古伏羲氏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左传》的记载,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其中远古伏羲氏的后人被封于宿(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并建立宿国。其公族后代遂以国名为姓,称宿姓,为当今宿氏的正宗。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宿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宿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宿邑,曾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邑名,位置在今安徽淮北砀山一带,今属宿县。在史籍《史记·卫世家》中记载:“孙林父宁殖,谋逐献公怒如宿”,指的就是该地区。 宿邑,曾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邑名,位置在今安徽淮北砀山一带,今属宿县。在史籍《史记・卫世家》中记载:“孙林父宁殖,谋逐献公怒如宿”,指的就是该地区。在古宿邑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宿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正确读音xū(ㄒㄩ)。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宿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宿室,亦称路室、驿史,是上古时期王朝中央政府于国内通路上所设置的驿站最高长官,西周时期始有记载,因定于源起西周,每隔三十里设置一名,司职接待公务往来的各级官吏的食宿,如同后世的驿站、官驿,今天的公路招待所、汽车旅馆之类,就类似招待所所长,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 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 在宿室、路室、驿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宿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宿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sù(ㄙㄨA)。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宿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宿戒,别称肃戒,是两周时期王室与各诸侯国皆设有的官吏,专职掌管内宫夜间宫女、奴婢们的宿寝以及安全,一般由王妃指派忠官担当,甚至由嫔妃亲自担当,俗称“宿夫人”。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宿戒,世妇,掌女宫之宿戒。宿戒当给事,谓豫告之也。与肃同。”在典籍《周礼・祭统》忠也记载:“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为肃戒也。” 先秦时期以后,内宫也有以宦官担当者。汉朝以后多由宦官充任。唐朝武则天时期恢复女官担任,以后历朝历代皆沿袭。 在宿戒的后裔子孙及其族人中,有以先祖、先祖母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宿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xǔ(ㄒㄩˇ),今音读作sù(ㄙㄨA)亦可。 源流四 这是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史籍《北史》记载,南北朝时期,有朔方人叫赫连氏族人赫连·若豆根的,被赐姓为宿氏。 北魏天兴中(公元401年),胡夏国中书侍郎赫连·屈丐之弟赫连·文陈主动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十分高兴,以宗女妻焉,拜上将军。 传到其子赫连·若豆根,他骁勇善战,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以其功赐汉姓为宿氏,著名的北魏上将军宿石,就是赫连·若豆根的儿子,世代相传宿氏至今,正确读音作sù(ㄙㄨˋ)。 另外,据史籍《魏书》记载,北魏时期,有个叫刘子义的将领,因对北魏王朝有功,被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改赐为宿氏,归入宿六斤氏贵族之系,其后裔子孙世代沿袭宿氏至今,正确读音亦作sù(ㄙㄨˋ)。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宿六斤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北魏时期,鲜卑拓拔部有宿六斤氏部落,以部落名称为姓氏,入中原后逐渐接受汉文化,宿六斤氏也按照汉人单姓的习惯将姓氏改为宿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属于贵族世家的宿六斤氏也改为汉字单姓宿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sù(ㄙㄨˋ)。 源流五 宿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 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伏羲氏、宿子、赫连·若豆根、刘子义。 这里叙述伏羲氏为始祖。宿氏人丁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他们源自上古伏羲氏,是一个古老姓氏。根据《元和姓纂》、《左传》的记载,宿氏的前身,是伏羲氏时期的一个国家,名叫宿因,位置在的山东省东平县一带。后来,宿因国的子孙“以国为姓”,有了宿氏,此支为宿氏的正宗。第二支宿氏,根据《北史》上记载,南北朝时期,有朔方人叫若豆根的,被赐姓为宿。第三支宿氏,根据《魏书》记载,刘子文被赐为宿氏。第四支由鲜卑族宿六斤氏改为单姓宿氏。因此,我国的宿氏家族,是由伏羲氏、若氏、刘氏、宿六斤氏这四支血统所组成的。山东省东平是宿氏家族的发祥地,汉朝时又在河南省开辟了新天地,河南的宿氏也相当知名。望族居于东平郡,就是山东省东平县附近,广泛分布于山东莱芜牛泉镇,有据可考的始祖为善甫,世代为官,称其父为爹爹,沿袭至今。后有 云龙 者应钊赴台湾,荡平余孽, 官至大将军(终于东莱郡尚庄,有碑文为考)。故宿氏后人奉伏羲氏为宿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宿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六十五位门阀。 今山东东平是最早的宿氏家族的发祥地,并在东平形成宿氏望族。到了汉朝时期,宿氏又在河南开辟新天地,并逐渐扩散到山西及江南和东北地区。 宿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新统计,宿姓大约有12.3万人,人数位居百家姓356名。宿姓出自风姓。宿姓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伏羲氏。伏羲氏是那时有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部落文化很发达,传说中汉字,八卦都是伏羲所造的。后来到的周朝时,周武王为了表示对伏羲氏的景仰,就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国(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南),他的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为宿氏。现如今在河北邯郸复兴区宿庄村,河北唐山滦南县麻各庄村、河北省深州市大贾村、河北省辛集市宿王宋村分布有宿姓,河南商丘、安徽亳州、江苏宿迁一带偶见宿姓出现,主要在山东泰安东平县一带,临沂郯城县华埠村,潍坊安丘县庵上镇报国山村,石堆镇宿家埠村,王家庄镇小宿戈村 ,兴山村,东宿戈,中宿戈,西宿戈,潍坊临朐县龙岗镇宿家庄村,河北保定曲阳县杨家庄村,易县东市寸,山东德州临邑县孟寺镇尹家村,可见完整宿氏村落,青岛平度部分乡镇可见完整宿氏村落。潍坊高密市峡山水库附近有集中分布区,后因修建峡山水库,纷纷迁出,到高密市临近峡山水库的村落。 郡望堂号 郡望 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下辖七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废黜东平郡。北宋时期的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以郓州为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明、清两朝为东平州。民国初期废州改为县。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上党郡:战国时期韩国置郡,秦国灭韩国后承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汉朝时期移治到长子(今山西长子),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东部地区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堂号 东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亦称壶关堂。 太原堂:汉朝时有宿仓舒,7岁时遇到了荒年,他怕父母饿死,就要求父母把他卖给了王家。王家仍然让他姓宿。后来宿仓舒做了上党太守,回家乡寻找母亲。经过太原南廊时,恰巧与母亲相遇,遂迎母归养。 家谱文献 山东东莱宿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字辈排行 辽宁、山东平度、临朐宿氏字辈:“连万国占成振(继)士树忠文化福彦昌”。 辽宁辽阳:“天德清占魁,文华永庆长,吉卜有应兆,连珠为列山”大意是:天德清正占首位,文才荣华永久长远,好命运应有预兆,连绵珠宝成为一排排山峰。希望宿氏后人为官清正,荣华富贵,行好运,发大财。 山西忻州宿氏字辈:“运学正开文朝廷万国新”。 河北深州:自明朝万历年间迁至深州城西大贾村,始祖继高,二世名、三世乘、四世震、五世之、六世光、七世元、八世允、九世天、十世宗,其后按照“树景廷宴会、仁里乐常春”排辈。 宿氏一支字辈:“洪端正元方……” 宿氏一支字辈:“东贞振建……” 宿氏一支字辈:“应维玉茂--廷学(孝)兴金长光立清春延梓传……” 宗祠楹联 四言 星垣列派;风姓繁支。 ——佚名撰宿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宿姓出自风姓,为伏羲氏后裔。 六言 汰宦官昭直节;尚公主作名卿。 ——佚名撰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夹江人宿进,正德年间官刑部员外郎,受武宗宠信的太监刘瑾因谋反罪被处死后,他上书要淘汰依附刘瑾的大臣、宦官,还要求为当年因忤逆刘瑾而被害的官员平反,给家属抚恤。因此激怒了武宗,被处以廷杖,又被革职。虽受廷杖革职,而人服其直节。下联典指北魏朔方人宿石,十三岁时袭父爵为官,娶上谷公主,官至吏部尚书,死后追赠为太原王。 七言 汰宦官以昭直节;尚公主而作名卿。 ——佚名撰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夹江人宿进事典。下联典指北魏朔方人宿石事典。此联仅在同名联的基础上,上下联各加了“以”、“而”一字(参见上六言联联释)。 历史名人 宿 石:后魏吏部尚书。字幼聪明能干,为人忠义。他13岁时就在朝中作官,受到大小官员的赞扬。后来被王室看中,将他选为驸马,娶了上谷公主,升做吏部尚书,并被封为太原王。 宿 进:明夹江(今属四川省)人,正德年间官至刑部员外郎。他为人忠耿,疾恶如仇。当时刘瑾专权,他曾三次弹劾,没有结果,后来刘瑾图谋不轨,张永参奏,才把刘瑾处死。这时,宿进除了弹劾依附刘瑾的大臣王敞等人外,并建议对因反对刘瑾而死的人要从优抚恤,揭发刘瑾罪行的人要给予奖励,因此得罪了武帝,被廷杖革职。据载,宿进的后代因为宿的读音与“粟”字相同,改为粟姓。 宿仓舒:汉尉氏(今属河南省)人,出身贫寒,因饥荒,自卖给颍川王氏,后累官上党太守。在寻找父母途中,忽遇母亲,于是随母回到老家。母亲去世,他也悲恸而死。 宿云龙:应钊赴台湾,荡平余孽, 官至大将军,君赏虎皮碗六只,尚存于族间(终于东莱郡尚庄,有碑文为考)。 此外,宿姓名人还有汉代的雁门太守宿详等。 东莱宿氏 宿氏者先属春秋宿男伏羲风姓之后也,以国名为氏,历代间有闻人爰考:在汉有讳详者为雁门太守,于北魏有讳石者,雁门人殆即详之裔与石尚公主拜驸马都尉吏部尚書其先曾祖讳归魏拜大将军;宿洎,宋太祖时有讳翰者,以平蜀寇显逓。 至我东莱宿氏始祖四川嘉定州夹江县人。 明以前由楚迁蜀,至成祖朝讳善甫祖兄弟四人由四川嘉定州夹江县迁入山东分地而居。我始祖宿善甫公迁居东莱郡掖县西关廂,宿业甫祖迁居高密县东南乡宿家店,宿仁甫祖迁居平度西北乡宿家村,宿荣甫祖(亦称永富)迁居原青州郡益都县东南乡宿家庄。各支脉繁衍生息,又多迁移,星罗棋布非居一地。 宿善甫祖应诏籍掖西关廂为一世祖,生二世祖宿均玉,后以思亲故仍还蜀。 三世祖宿友诚迁居济南府历城东乡江家,其支下五世祖盛祖、增祖又迁居济南府历城县东乡(王舍人镇)宿家张马,十三世祖宿秀从历城迁济南府新城县(今桓台),十四世祖宿文学迁居泰安州东平县、十六世祖宿自德出家、宿自振从历城县宿家张马迁历城南山大水井。 三世祖宿友直孙辈宿雄祖支下十三世祖学曾迁莱州府掖县西北郊头;宿喜曾迁居京城;宿良和、宿良平兄弟二人迁居辽阳。十四世祖宿良辅迁居海州城外,十五世祖宿得信又迁奉天海州城(今辽宁海城)东关。 三世祖宿友直孙辈宿富祖支下十世祖宿龙昇宦游閩台康熙三十年前后定居濟南府泰安州莱芜县山子后村后,又遷莱蕪縣南宮保馬家莊村,其後輩十二世祖宿钏迁莱芜县毛埠保青沙沟村,二十一世宿殿剛因工居戰略支援部隊特色医学中心(解放軍306医院);十三世祖宿廷柏随母吕氏遷居萊蕪縣南宮保范庄,其下二十世宿奉程、宿奉友从范庄遷黑龍江省尚志市亮河鎭正義村,宿奉鵬从范庄遷泰安市岱岳区祝陽鎭大路官庄,宿俸鵬从范庄遷居内蒙古科右前旗保門郷保豊村。 十二世祖宿鑣支下十六世宿毓蘭遷南宮保西泉河村、十七世宿藻又从汶南保西泉河村遷回南宮保馬家莊,其子十八世宿連甲携子宿政三、宿贵三遷萊蕪縣南宮保劉家庄村,莱蕪支派因工居莱城者衆不再詳細列。 莱州十一世祖宿瓒祖迁居莱州府平度縣劉家寨,其孫十三世宿霖由劉家寨遷居距府一百三十里的平度縣古峴鎭沙嶺;十世祖宿愈遷居莱州府掖縣大河圈、殁葬臨疃河北;其孫十二世祖宿藴生為其守墓而居臨疃河而居成村,十三世祖宿璘祖迁居莱州府掖县驿道镇北障村,其曾孫十六世祖宿情由北障迁居外地;十三世祖宿国瑞、宿国球遷居距外地;宿國玠遷居掖縣漹河,宿光曦遷掖縣序里,宿殿阁迁居漹河郭家,宿晓迁居掖县神山乡马台石村,宿熠遷居掖縣臨湯河東南周家,宿燿遷居莱州府平度縣大澤山鎭沙沟村,宿文、宿璋兄弟二人迁居大萡山,宿旭遷居掖縣驿道鎭北丈村,宿履忠遷居周序。十二世祖宿法祖遷居莱陽縣万第鎭大河口村,其子宿輔山又遷居平度北郷(李圜)黄道口村,十三世祖宿台遷居莱州府平度縣北郷六十里舖,宿连城遷居在外;十四世祖宿春、宿祖範、宿象吉、宿象贤迁居在外不详;宿必贵迁居掖縣城西関;宿祖如遷馹道集、宿凡善遷連而矿。十五世宿瑞林由漹河郭家遷莱陽西北郷,宿玠、宿有義遷居在外,宿玬林遷居掖縣城,宿嶺遷居平度縣劉家寨,宿士連遷居臨湯河,宿麦临迁居曹郭莊,宿秉度遷居馬欄莊,宿廷柱由西関遷五道庙街;宿文輔、宿瑃、宿琳、宿璐遷居在外。十六世宿述曾迁居掖縣朱流村,宿縝由漹河郭家遷掖縣西関,宿緻由漹河郭家遷金家口,宿德順遷居掖縣城里,宿席厚、宿席豫遷居沙而里,宿席寛、宿席聘遷居掖縣城里,宿笣遷居在外,宿筦遷居土匡,宿筤遷居庙東,宿汝為遷居崋山,宿占文遷居北單家,宿鑫、宿修来遷居平度縣旧点鎭興旺莊,皆来、運来遷居白沙,宿昌運、宿学識遷居掖縣城里,宿修榮遷居大萡山距城壹佰八十里,宿立福迁居掖县平里店,宿立名迁居北障村,宿情从北障迁居在外。 三世祖宿友直祖子辈宿旺祖支下七世祖宿珠祖迁平里店建宿家村居住。 三世祖宿友谅祖支下十一世祖宿永召从莱州府迁居济南府泰安州泰安县西关。 —————————— 东莱宿氏族谱不分卷,清道光刻本,莱州程皓提供电子版。 此族始祖自四川嘉定州夹江县于清初迁于东莱郡掖县西关社。崇祯辛未九世孙宿尔觉撰跋云:“……至六世祖在蜀有讳进者,登正德戊辰二甲进士,直谏以忠节殉;在掖有讳儒者,登正德丙子科;七世祖在蜀有光溥者,登嘉靖丁酉科;在掖有讳应参者,登嘉靖甲辰进士,赐名应麟,历行人、直指按黔越,守严州、凤阳、楚藩、陕冏;八世先叔,登己未进士,自宁波李擢秋官郎,恤刑天中,出藩楚,转晋泉,臬长八,为太仆卿,清正,至今有声。辛酉先君复登贤书,历宁晋,博凤翔,令巩昌,倅驻札荘浪,以惠廉闻;九世自中又登崇祯庚午科……”。 东莱宿氏族谱·序 古史有表,国有牒,家有谱,所以别世系。惇宗盟昭先世之令,名使后世子孙知水之源,木之本,缵承续业,世引之而勿替。我宿氏始祖四川嘉定州夹江县人。 国初迁于东莱郡掖县,占籍西关社而家焉。传闻我列祖质朴而愿行驯,而谨绰有先民长厚之道,风植德积善里人,咸归之三世、四世始拓厥绪,五世赀擅于乡,六世始发迹于科贡寖寖尚文学矣。七世、八世科甲益显,紆金曳紫簪组蝉联,且累世沐圣朝褒封之典,若子姓济济诜诜步武,有待我祖宗之流泽馀庆,岂不远哉!夫族类不一业,亦殊科或穷经或明农或服贾各勤其事,皆可以自托而立于世,惟各淑其身,无坠厥家声,是之谓念祖,是之谓亢宗,是之谓克家。我祖宗亦永有令闻矣。于乎世代数易嗣续滋繁,图谱不修何以稽先世而维系乎族!当我叔父御史公尝搜考先代自始祖迄于八世胪列其讳,未梓而传度缀以九世、十世支裔,通各立图统纪宗支,子系于父,孙系于子,使脉络条晰不相紊淆其标,揭各宗则以行一行二为序,梓传同宗人藏一帙,俾知支分派别,皆吾祖宗之一体,知为祖宗之一体则当联之,以情相翕相合相保相固,毋涣然陌路我族属,是则修谱相传至意也。不然徒按谱识其名焉耳。上之无孝思之诚,下之无惇睦之行,悪用是谱为哉!凡我同宗愿共勉旃毋忽。 万历壬寅岁夏六月上澣之吉,八世孙度谨识。 宿氏家谱后跋 余先属春秋宿男伏羲风姓之后也,以国为姓,历代间有闻人爰考在汉有讳详者,为雁门太守于北魏有讳石者,雁门人殆即详之裔,欤石尚公主拜驸马都尉吏部尚书,其先曾祖归魏拜大将军洎,宋太宗时有讳翰者,以平蜀寇显遁遄,至我明由楚迁蜀。成祖朝讳善甫者,传闻应诏,籍掖为一世祖,生二世祖后,以思亲故仍还蜀,其三、四、五世俱详载,前叙至六世祖,在蜀有讳进者,登正德戊辰二甲进士,直谏以忠节殉,在掖有讳儒者,登正德丙子科,七世祖在蜀有讳光溥者,登嘉靖丁酉科,在掖有讳应参者,登嘉靖甲辰进士,赐名应麟,历行入直指,按黔越守严州,凤阳、楚藩、陕间,八世先叔登已未进士,自宁波李擢秋官郎,恤刑天中,出藩楚,转晋泉长入为太仆卿,清正至今有声。辛酉先君复登贤书,历宁晋转凤翔令,巩昌倅驻劄庄浪以惠廉闻。九世自中又登崇祯庚午科而诸会立堪振家声者尚奕奕有人,岂非我祖功宗德垂裕之远哉!凡我族属支派,虽分血气则倘布粟兴歌箕豆抱叹,我祖宗九原之下必有愀然不乐者,是惟相勉相劝式相好无相,尤俾我家忠厚之风,永存诗书之传,不替斯所称象贤之胤矣。前谱备而未详。余因序历代母氏而以子姓繁衍复至十三世云尔。 峕。崇祯辛未畅月既生魄九世孙尔学谨识。 余先属春秋宿男,伏羲风姓之后也,以国为姓,历代间有闻人爰考,在汉有讳详者,为雁门太守,于北魏有讳石者,雁门人殆即详之裔,欤石尚公主拜驸马、都尉、吏部尚书,其先曾祖归魏拜大将军洎,宋太宗时有讳翰者,以平蜀寇显遁遄,至我明由楚迁蜀。成祖朝讳善甫者,传闻应诏,籍掖为一世祖,生二世祖后,以思亲故仍还蜀,其三、四、五世俱详载,前叙至六世祖在蜀有讳进者,登正德戊辰二甲进士,直谏以忠节殉;在掖有讳儒者,登正德丙子科;七世祖在蜀有光溥者,登嘉靖丁酉科;在掖有讳应参者,登嘉靖甲辰进士,赐名应麟,历行人、直指按黔越,守严州、凤阳、楚藩、陕冏;八世先叔,登己未进士,自宁波李擢秋官郎,恤刑天中,出藩楚,转晋泉,臬长八,为太仆卿,清正,至今有声。辛酉先君复登贤书,历宁晋,博凤翔,令巩昌,倅驻札荘浪,以惠廉闻;九世自中又登崇祯庚午科,而诸会立堪振家声者尚奕奕有人,岂非我祖功宗德垂裕之远哉!凡我族属支派,虽分血气则倘布粟兴歌箕豆抱叹,我祖宗九原之下必有愀然不乐者,是惟相勉相劝式相好无相,尤俾我家忠厚之风,永存诗书之传,不替斯所称象贤之胤矣。前谱备而未详。余因序历代母氏而以子姓繁衍复至十三世云尔。 峕。崇祯辛未畅月既生魄九世孙尔学谨识。 东莱宿氏续家谱序 余宿氏之隶莱也,十有五世矣。诗书传家、科贡继绪,及叔太高祖苑马公、我高祖太仆公,簪缨朝宁世沐恩荣,称望族焉。叔太高祖创谱稿未就,我高祖修而梓之始有成书,昉于万历壬寅其谱,自始祖下派分三支,支传十世,水有源,木有本,条析井如,历历可考。迄今百二十馀年,历四世矣。无继其志,而增修之者,子孙数百人,或地睽不相遇,或途遇不相识,尊卑远近,源远流长,莫可究诘,前谱序云:族人皆祖宗之一体,今漠然竟如陌路,是谁之咎,与济生太仆公玄孙也,宜缵高祖之绪,遂于癸卯春取家藏旧谱,手录一帙,欲增修之,凡散处里邸寄迹远方者,不惮周咨博询罔踈略焉。其长支福幹祖之裔也,列名著数约有三百;二支旺祖之后登书百有六十。至採访三支敏祖派,仅得十有九人。其蒐考未详者,方将徐以待考。阅六、七年岁次庚戌,余自觉老甚惴惴,恐不克,遂夙志,因欲速成之谋之,族长叔侯銈又极口赞成焉。侄振声又协力刊刻,乃踵高祖旧谱,十世而下续十一世至十三世,虽瓜瓞繁衍,未能尽详,而世系既显宗支不紊矣。前序旧谱存而不改,仍先业也。昔摽三支,今分为十明宗派也,名下注以某何职某何业昭世德也。记有之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余非附于继志述事之义,抑借先人之灵,宗族之光,俾我高祖太仆公手泽不至泯没无传云尔。是为序。 雍正庚戌岁夏五月上澣之吉,十二世孙济生谨识。 叙 余家族谱凡三修始,七世祖苑马公溯自八世以上及始祖,稿成未梓授。太高祖太仆公嗣以九世、十世栞而成帙,致厥编年,盖万历之壬寅云崇祯辛未。高祖教授公湩先人之旧缘枝缀,业缕及十二世迄十三世裁数十人而己,粤我始祖由蜀迁掖,阅五、六传始,甲乙彂祥历七、八传更簪缨接跡,或叔姪联芳,或兄弟济美一时。子姓之蕃人,文之蔚啧啧称为望族。固甚盛焉,鸟逮夫。 我朝而科目稀踈宗风,尔少替矣,然按雍正庚戌,于伯立斋公补续十二世、十三世全谱时科贡尚有其人黌序,亦多其教以今眎昔馥唐察落式微,且甚族人子所为俯仰感慨,每每向余而言曰甚矣。吾宗之衰也,岂其不復即振软。余曰:“否否泰极必否固于盛后,见衰剥反必复。当于衰后思盛第天心不可知,而人事为足打挴属,在子孙果追本溯源,各念祢祖食力者,不惮于勤习业者,毋荒于甄,读书修德,兾振家声,将后嗣栽培之厚,即先人福泽之长,天人相应又何盛之,不昔若栽今所亟者,谱事未理已有多年縂继绳,绳又添。二世不早补续,汇为传牒,势必支分派远,有族属不相闻问之忧,且恐谊近情踈致宗亲不免路人之眎,余为此懼因与兄克良按支续载祖祢,相从于十四世得人二百二十有竒,十五世得人百六十有竒,十六世亦先得三十馀人,另复镌勒翻旧为新,窃提踵前修而四之,縂此生生不已,人兴年增暨流离荒僻,未及核访者,并俟于后传有之有人,此有土谚云:林木茂而大材出,今观吾族子姓渐蕃各务本业,倘亦日行南至,阳春旋复云:一候欤诗不云乎!以似以续续古之人克肖克绳。余于后人重有望焉。峕。乾隆岁次丙戌菊月上浣之吉,十三世孙光曦谨识。 续谱序 族有谱,谱族人也。而世久齿繁,其散居四方者,道里遼远最难访核,故修谱之责,固敢轻任。予窃恐蹉跎岁月日久渐疏,或有不相闻问如路人者,是岂无谱之咎哉!有谱而不修之咎也。谱之续顾不为亟亟欤吾家之谱,凡四修矣。创始于嘉靖甲辰进士、御史公,乃予之七世祖也,祖为作而孙为述,兹谱之续,非其业责哉!前自族伯光曦续修时,乾隆丙戌岁,迄今六十年,不急为续之,则阅一时而事变,再阅一时而事更变。窃懼吾御史祖之业之不克继也。所憾者老成凋谢,仅有叔兄一人乃年迈不理族事,幸有族侄如衍、桐云、桂云以及森辈,皆有感于谱之宜修,而推之于予。噫!兹谱之续,予又将谁诿乎!爰自癸未迄乙酉三年间,遍察族众支派之源流而谱续之。凡躬走州县村邸不敢惮劳务于老幼尊卑,必面识之,其有名号者,笔而书焉。其无名号者,咳而字焉。诚以重谱所以敬宗亦即所以睦族也,且予之续兹谱也。岂惟是辉家乘,饰美观已哉!盖欲使吾族人尊卑秩然脉络分焉。共知水有源,木有本,无改式好家风,以无负葛藟庇根之义,庶自兹以往知一族之原为兄弟也。而亲亲之恩笃知一族之各有辈次也。而长长之义,明知先世之曾为某官,曾有某善也,而绍祖之念,切继志述事,克承前训,吾有以对吾先人,即所以望后之继修斯谱者,呜呼!是则予修谱之隐衷云尔。 道光岁次丙戌亥月朔,十四世孙其业谨志。 、 东莱宿氏世系表 一世:善甫,子一:均玉。 二世:均玉,子三:友直、友谅、友诚。 三世:友直,子三:福幹、信、旺。 友谅,子二:敏、荣。 四世:福幹,子三:雄、富、忠。 宿信: 宿旺,子二:安、然。 宿敏,子三:英、聪、明。 五世:宿雄,子二:敬、敇。 宿富,子四:孜、效、敖、儒。 宿忠,子一:敞。 宿安,子四:山、景、彪、茂。 宿英,子一:贤。 宿聪,子一:昌。 宿明,子一:朋。 六世:宿敬,岁贡,训导,子二:向辰、向斗。 宿敕,子六:拱北、光大、应辰、应清、显、耀。 宿孜,子二:应奎、应璧。 宿效,贡生,泌源训导,子一:应麒。 宿敖,典荫,封御史,子二:应轸、应麟。 宿儒,正德丙子举人。 宿敞,子一:朝阳。 宿山,子三:珍、珠、珮。 宿景,子一:谧。 宿彪,子一:舜卿。 宿贤,子二:永宁、永康。 宿昌,子二:景贤、堂。 宿朋,子二:逵、達。 大支· 福幹祖派 七世:向辰,庠生。向斗,庠生。 拱北,子一:廉。 光大,子二:启东、聚东。 应辰,庠生。应清。宿显,子一:成业。 耀,子三:成名、成仕、成勋。 应奎,子:纬东、煦。 应璧,子二:熙、焘。 应麒,增生。 应轸,监生,赠郎中,子三:度、庚、廓。 应麟,嘉靖甲辰进士,一苑马寺卿,子三:有常、有光、有章。 (朝阳。珍、珠、珮。谧、舜卿。永宁,永康,景贤,堂,逵,達。) 八世:纬东,嘉靖四十年举人,巩昌府通判。子二:尓学、尔觉。 熙,庠生,子二:世蒙、世宁。 焘,子五:世官、世瞻、世仰、世禄、世望。 度,嘉靖己未进士,太仆寺卿,子二:象台、三台。 庚,廪生,子一:联台。 廓,廪生,子一:中台。 有常,监生,子二:懋台、蕃台。 有光,庠生,子一:自中。 有章,庠生,子一:元台。 九世:尓学,岁贡,金山卫教授,子四:凤鸣、凤起、凤翀、凤翑。 尔觉,庠生,子二:凤翥、凤仪。 世宁,儒官,子四:龙见、龙腾、龙升、龙起。 世官,庠生,子一:启桂。 象台,庠生,子三:孔晖、孔晔、孔曦。 三台,庠生,子五:孔暐、平、迁、愈、轼。 中台,子二:孔昭、孔晧。 蕃台,庠生,子一:孔昉。 自中,崇祯庚午举人,湖广绥宁知县,子二:重华、建弘。 元台,子二:孔晓、孔暿。 二支· 旺祖派 七世:珍,子二:廷佐、廷臣。 珠,徙西障区宿家,为一世,子三:维齐、维鲁、维周。 珮,子五:维莱、维青、维登、维兖、维京。 谧,子一:立宗。 八世:廷佐,子三:咸亨、际孔、际孟。 廷臣,子三:际强、际盛、际隆。 维齐,子一:际和。 维鲁:子二:际腾、际升。 维周,子一:际年。 维莱,子一:际宝。 维青,子二:际贵、际丰。 维登,子三:际泰、际平、际茂。 维兖,子二:际云、际安。 维京,: 立宗,子三:际亨、际可、际明。 九世:咸亨,子二:凤岐、凤冈。 际孔,子一:凤强。 际和,子一:凤翎。 际胜,子四:凤羽、凤喈、凤翚、凤翮。 际升,子三:凤栩、凤翰、凤彩。 际年,子二:凤殿、凤成。 际宝,子一:凤栾。 际贵,子二:凤官、凤质。 际平,子一:凤嘷 际安,子二:凤阿、凤林。 际亨,增生,子一:初旦。 三支· 敏祖派 七世:永康,子二:廷相、廷卿。 景贤,子二:廷珍、廷美。 達,子一:月。 八世:廷相,子四:际通、际遇、际逢、际选。 廷卿,子一:际道。 廷珍,子一:兴。 廷美,子二:礼、德。 月,子四:朝、江、盛、邦。 九世:际通,子一:孔旸。 际遇,吏员,子一:凤腾。 际逢,子一:凤翺。 际选,吏员,子一:凤翔。 际道,吏员,子一:凤晓。 宿礼,子二:绍科、绍第。 宿德,子一:绍宦。 宿朝,子一:勤。 宿江,子三:爱、泰、存。 宿邦,子二:衍嗣、衍脉。 祭田记 溯自我迁莱始祖越五世祖,字大有赀擅于乡,及六七世祖登科及第,祭田之置此其时也。此地原租于异姓佃种,按支派临流收租,备办祭,子孙得享先人余惠。自明迄今未之或改乃其后族人耕种四十餘年,被某偷典两段,余于癸未年将租钱赎回,以故严立禁规定于清明日,千雇人于寒食日添坟土,祭期以午前到茔,午时行礼,悮者受罚,执事者收祭馀钱九千,备族中子孙一餐。十月初二日亦如之,此旧例之不可改也。向后倘再有无忌惮之,人胆敢偷典祭田者,是蔑祖而弃宗也。不惟先人不佑亦族长之所宜,严禁者,吾岂敢轻量后人哉!不得不豫乌之禁耳。倘后世皆孝子贤孙永保无替,则兹数亩薄田,岂不足以永奠千秋而不朽也,乎! 阳关茔地大小共五段 茔盘东西二十九弓,南北十三弓;茔盘北,东西四十弓,南北三十八弓六尺;茔盘南:自西南向东北三十四弓五尺,南北五弓;茔盘西:东西八弓,南北十六弓,此一大段地也。外有四小段:正西一小段:东西十八弓,南北十二弓,西南两小段:东西十六弓五寸,南北十五弓五寸。大段地北道东西地一段,东西三十三弓,南北三弓。 福禄山前茔地两段 大有祖茔盘,东西十八弓,南北九弓,茔地东西六十七弓五尺。东址崖下矮地在其中南北东头二十二弓,西头二十一弓,南一小段东西十六弓,南北七弓八尺。茔地东头崖下东址河心,南北二十二弓。 始祖茔地示意图: 龙亭东至弯弯的阳关大道,道北:阳关茔地势,至北一小段至西。阳关大道至大段地至茔盘南向,茔盘至西小一段,阳关大道至南地至西南两段。道南:掖西河至福禄山前,掖西河至河套地至崖下地,至茔盘至西。掖西河至南地至小段地。 收租备祭临流执事人: 1.宿兴吉:住南乡河圈疃,宿文龙。2.宿祖法:住东乡驿道集,宿其业。3.宿贺:住东南乡河南庄。宿赓,住北乡平里店。4.宿卫:住城内南门里。宿昌运。5.宿梦周:住鼓楼街后。宿暲,住五道庙街。6.宿是,住察院东门北。宿维成,住西关阁外。7.宿衍,住东门内。宿春荣。8.宿席宽,住西门内。宿席聘,住城乐托园。 —————————— 唐宋时期,掖县境内有史可考的家族延续至今的很少。如武官刘氏,据《刘长生祖茔碑》记载:“来之远矣,自唐及宋号为望族。”又如军寨址吕氏,始于后唐户部侍郎吕梦奇,北宋时有外迁洛阳、寿县等地者,出了一门三相,而留居军寨址一支,据《东莱吕氏家谱》记载:“洪武二年我始祖彦刚公与城中王(氏)缔姻,……是为居城始祖。”吕氏子孙后来又散居北障、朱石、朱桥、曹郭庄、原家、梁郭、水南、北流等村,是一支历史悠久的“坐地户”。再如东莱滕氏,据《识小录》记载:“始祖汴梁人,有讳相者,仕宋宁海州判官,因家焉。二世祖讳荣,任莱州孔目,始自宁海州迁于莱,子孙遂为莱之掖县人。” 金代末年,胶东战乱频发,掖县境内土著居民数量锐减。金元之际,境内村名见于记载者寥寥,仅有军寨址、武官、平村、曹村、王贾等。 自元朝初年开始,有部分家族陆续迁入掖县境内。主要有:(1)郑村曲氏家族,祖籍黄县,本姓鞠,为避祸,易鞠为曲,元初迁居掖县沙河郑村,直到1935年《四续掖县志》成书时,在西郑村尚存都督转运使鞠进的墓碑,上面还能看到“至元二十四年(1287)”的字样。(2)朱汉曲氏家族,与郑村曲氏同宗,据《东莱曲氏族谱》记载:“旧相传为宫保世裔,鞠姓,始祖讳元英,……本贯黄县,……缘遭难,族姓多隐名易姓,流寓兹土,遂转鞠为曲。……在西乡者,居沙河郑村,编入灶籍。公(曲文忠)居东乡朱汉,入民籍。”(3)掖城张氏家族,始祖张兴,据《掖邑张氏族谱》记载:“元延祐间任昌阳(今莱阳)昭义使,因家于莱。”(4)崇儒毛氏家族,始祖毛士原,据《东莱崇儒毛氏族谱》记载:“当元季之乱自淮泗间徙家而来”,占籍东南隅社。所谓淮泗,即今安徽泗县一带。(5)敦本郭氏家族,始祖郭祥(字辑光),据《识小录》记载:“由泗州迁东莱。”所谓泗州,即今安徽泗县。(6)午城杨氏,始祖杨兴,据《掖县志·杨春传》记载:“先世弘农人,祖(杨)兴任莱阳令,以远祖(杨)震守东莱,因家焉。”(7)城子埠綦氏,据《綦氏先远三代宗亲神位》记载,始祖綦政,綦政之子綦珍,在元代“由军功,历任百吏,充百户,授选武将军,陕西充镇抚。”(8)北陵郝氏,原籍湖北枣阳,元代时有郝伯全者,为避战乱,于元代中叶迁居掖县城北平里店北陵疃(今属西北障村)。这些元代迁入掖县的家族,繁衍至今都人口极盛,如曲姓聚居的郑村和朱汉村分别拥有1000余户和800余户。 据《东莱吕氏家谱》载,元末,红巾军进攻莱州,“蹂躏三次,诸姓在莱者残伤殆尽。”许多村落消亡,大家族的优势化为乌有,这种相对平等的竞争环境,为一些外来家族的上升、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 据一些地方志、族谱和墓志铭的记载,明朝初年自四川迁入掖县的家族甚多。例如:(1)掖城赵氏始祖赵守义,祖籍“四川成都府红花市内”,“明初任金州卫经历,以防御海寇功,擢佥事,因家东莱。”(见《东莱赵氏家乘》)(2)掖城王氏始祖王子成,“先籍本四川,洪武初徙居东莱。”(见《王绶墓志铭》)(3)掖城翟氏始祖翟西庄,“本四川成都府成都县人也,于大明洪武二年奉旨迁于莱之掖邑。”(见《东莱翟氏族谱》)(4)掖城姜氏,“先籍(四川)内江人,家金陵,迁于莱,始祖子忠。”(见《掖县志》) ———— (5)掖城宿氏,“始祖四川嘉定州夹江县人”,“成祖朝(即永乐年间)讳善甫者,传闻应诏籍掖,为一世祖。”(见《东莱宿氏族谱》) ———— (6)掖城刘氏始祖刘大公,“世居四川成都府,……自明初徙于莱州府掖邑。”(见《东莱刘氏族谱》)(7)大刘家刘氏始祖刘宁,“明初由蜀迁莱,居掖县城西之大刘家疃。”(语出《刘氏族谱》)(8)沙河杜氏,“洪武初,吾始祖思成公自蜀迁莱。”(见《杜氏族谱》)(9)高郭庄林氏,“其先成都人,始祖山,明永乐间徙莱。”(见《掖县志》)(10)西原任氏始祖任镇,“原籍四川成都府新都县枣林庄人,于洪武三年迁居山东莱州府掖县临郭乡。”(见《莱州任氏族谱》)(11)诸流周氏始祖周仪甫,“明洪武二年自四川迁。”(见《周氏宗祧》)(12)前朱石李氏,“余家自明洪武二年由四川迁山左掖县之大诸村。”(见《掖县李氏族谱》)(13)下埠程氏始祖程钮,“明洪武二年……由四川成都东门里铁碓臼程家东迁山东莱郡,卜居于城西十八里处。”(见《程氏族谱》)(14)柳林头程氏,“我祖宗海于大明之初永乐时奉旨自四川成都东门里铁碓臼迁于莱郡掖北,卜居柳林头。”(见《程氏族谱》) 这些家族,有的明确记载为明初卫、所军户后裔,如赵氏;有的记载为“奉旨”或者“应诏”迁来,如翟氏、宿氏。至于迁居时间,多称明初或径称洪武二年(1369),也有称永乐年间者。而赵氏始祖赵守义任职的辽东金州卫设置于洪武八年(1375),则赵守义定居掖县的时间必在洪武八年之后。另据《明史》记载,洪武四年(1371)明将傅友德才攻克成都,平定四川,此前的成都处于明玉珍、明昇父子的统治之下。由此可推断,所谓洪武二年奉旨迁莱一说并不准确,称“永乐”者,相较之下更为可信。清人毛贽在《识小录》一书中也曾提到:“掖自金元兵燹后,土著者少,惟武官刘氏、坊北程氏、军寨吕氏、王西王氏七、八姓。余多成都人,永乐间所迁徙之小民也。” 此外,掖县境内也有一些姓氏系明初云南籍、河南籍、安徽籍军户后裔。例如:(1)宗氏始祖,“天一公,原籍云南狮子口,品重圭璋,英才盖世,明成祖钦其为人,恩封灵山卫都督。”(见《宗氏先祠碑》)(2)楚氏,“先世为河南开封睢州人,始祖彬从太祖定天下,以死事授锦衣卫中所总旗。传峪,再以死事,晋千户。峪子真,擒虏功茂,晋莱卫,署指挥同知,遂为莱世胄云。”(语出掖县志)(3)钱氏,“莱州卫人”,“其先吴越王(钱镠)裔,居(安徽)青阳,国初(明初)迁于莱,为掖县人。”(见《识小录》) 还有一些家族,是因为经商、仕宦等原因从各地迁来,而后入籍。如北关村“胭脂王氏”,始祖王献,原籍昌阳(今莱阳)蚬子湾村,明初因贩卖胭脂而定居掖县城。 自迁掖以来,伴随着人口滋生,许多家族由最早的居住地向外扩散,析出一系列新的聚居点,或新建村落,或到别村与其他姓氏杂居,大大推动了境内村落格局的重构。例如:(1)崇儒毛氏,散居城关、小原集、西障毛家、前小朱、东庄、沙河、后王门、桥头、中朱旺、饮马池、南菊寺、小屋、大台头、西山张、南五里等村,其中仅西障毛家便有200余户毛姓。(2)掖城赵氏,散居城关、西滕、泥沟子、赵家洼子、光桂陈家、夏邱堡、黄山后、盆王家、西由、柳林头等村。(3)掖城张氏,散居城关、南宿、小滩、响湾头、黄山后等村。(4)掖城王氏,散居东南隅、西关、王家楼、后吕、麻渠、黄家岔等村。(5)掖城宿氏,散居城关、宿家、店东、北障、大河圈、白沙、驿道等村。(5)掖城刘氏,散居城关、傅家、贾家、留村、夏邱堡等村。(6)高郭庄林氏,散居高郭庄、后王门、城关、大珍珠、姜家疃、五里庄、林家北流等村。(7)柳林头程氏,散居柳林头一、二、三村及崔家、桥头、清明沟、西蚕庄等村。(8)任氏,分沙埠庄社、西原社、坊北社三支,而尤以西原任氏族系最繁,散居西原、东宋、翟村、大宋、小宋、大任家、小任家等村,按照《莱州任氏族谱》的说法,早在清初即已出现“莱郡族姓之繁,无过于吾家者”的盛况。(9)北陵郝氏分布更广,其始祖郝伯全所生五子,后裔散居河北枣强及山东青州、即墨、平度、招远、蓬莱等地,有数万人之多,留在掖县的儿子郝表正则成为今柳行、婴里、麻渠、前郝、后郝等村以及整个栖霞市郝氏的始祖。 正是这些移民,将各地的文化带到了掖县,加速了掖县对各地优秀文化的吸收与融合。更重要的是,这些扎根于掖县的移民及其后裔自强不息,勇于进取,不仅使家族很快融于当地社会,而且异军突起,影响和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莱州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如毛纪、赵焕、张端、刘重庆、翟云升等都是元明时期移民的后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