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末三国历史回顾——黄巾起义与汉末三杰

 广州玉 2023-02-15 发布于广东

刘邦夺取天下依靠的是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萧何(镇国抚民、不绝粮道)、韩信(战必胜、攻必取),此三人被誉为汉初三杰。

汉末桓灵二帝时期,开启了宦官专权的时代,朝政萎靡,吏治腐败,土地兼并,民不聊生,变乱四起。当此大厦将倾之时,皇甫嵩、朱儁、卢植三将临危受命,挽狂澜于既倒,生生给大汉王朝又延续了数十年国祚,后世将三人誉为汉末三杰

三人在三国故事中的初登场便是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宗教农民起义——黄巾之乱。


张角与太平道

张角大致出生在桓灵时期的冀州巨鹿郡(今河北邢台地区),家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二弟张宝,三弟张梁。据说有个女儿叫张宁(某游戏设定,正史无记载)。

文章图片1

自幼生活困苦的张氏兄弟,无意间接触到了正在形成中的道教思想,并机缘巧合获得了著名道教经典《太平经》。此书又名《太平清领书》、《太平要术》,相传为神人授予方士于吉(后被江东孙策处死),后传道于世。

经过《太平经》的洗礼后,张角兄弟思想得到升华,遂走上了传道之路,为黎民苍生济困解忧。

随着弟子、信徒的增多,张角便以此为根基创立了中国早期道教宗派——太平道,《太平经》便是太平道的圣经中黄太一(也叫中黄太乙,具体是哪位大神,不得而知,有了解的读者烦请解惑)为至高神。张角任教主,自称大贤良师,并制定了详尽的宗教组织形式。太平道的出现,在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中影响极为深远。

或许传道初期,张角的本心就是治病救人,布道于民,让穷苦百姓摆脱残酷现实的束缚,在思想上求得解脱。但人总是会变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太平道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大宗教,信徒遍布大汉各州郡,有数十万之众。加之黑暗腐朽的大汉王朝早已不得民心。这样的现实,让张角的野心开始膨胀,小小的宗教领袖早已无法令他满足,天下之主才是他的至高追求。

更为难得的是,张角本人具备了敢想敢做且会做的枭雄必备素质,目标明确,雷厉风行。他将青、徐、幽、冀、荆、扬、、豫八州的信众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一方设置一名渠帅,三十六个渠帅由他统一指挥。并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以号召天下信徒,合力反汉,建立黄天之世。

战国阴阳家邹衍(《寻秦记》中魏国龙阳君的师父)以五行相克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五德终始说,此后便成为历代王朝证明其政权合法性的基础理论依据。

文章图片2

舜帝为土德,木克土,所以夏为木德;金克木,所以商为金德;火克金,所以周为火德;水克火,所以秦为水德,尚黑色

汉初,刘邦以秦朝国祚太短,不算正统王朝为由,定汉朝为水德,尚黑色,接替周朝的火德。

汉武帝时期,承认了秦朝的正统,土克火,故改汉为土德,尚黄色

王莽篡汉后,接受刘向、刘歆父子的建议,以自己是禅让得位,并未推翻汉朝为由,改五行相克为五行相生,并将前代的五德更替做了全部修改,以宣告自己承袭大统的合法性。

黄帝是土德,土生金,故而夏为金;金生水,故而商为水;水生木,故而周为木;木生火,故而汉为火,火生土,故而新朝为土。秦朝的正统性再次被否定。

刘秀推翻新朝后,经过综合考虑,接受了王莽的五行相生理论,并以自己是承袭汉朝的法统为由,定东汉为火德,这便是炎汉之称的由来。

东汉既然为火德,那么火生土,故太平道就是土德,尚黄色。所以,张角的信徒皆绑黄色头巾,他所领导的叛乱事件也被称作黄巾起义。

所谓苍天已死的苍天便是指代东汉王朝,但东汉是火德,应该叫赤天已死才对,之所以史书记载为苍天,应该是当时的统治集团为避讳,故意在事后对该事件的记录做了修改 (我瞎猜的,仅供娱乐)。

岁在甲子中的甲子指的是甲子年甲子日,即公元184年3月5日。甲子是干支纪年法(60年一轮回)的第一个顺位。张角选择这个日子,就是要向世人宣告,由他主导的这次改朝换代是具备开创性地,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大革命(太狂了,想用不到一年时间颠覆一个存续百余年的庞大王朝,秦皇汉武都没他这么有魄力)。

张角自以为计划周密,未曾想,就在起义前一个月,异变陡生。门徒唐周突然向朝廷告密,大方首领马元义(奉命进京收买十常侍,以为内应)在河内郡遭到逮捕,押解雒阳车裂,太平道信徒相继被捕杀,株连甚众。张角的通缉令也随之发到了冀州。

事发突然,张角立即派人飞奔各地传令,提前发动起义。为了振奋军心,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二弟张宝称地公将军,三弟张梁称人公将军,三兄弟在冀州起事。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浩大的宗教起义于公元184年2月正式爆发。战火蔓延迅速,仅一个月内,便波及了大汉七州二十八郡,京师震动。


汉灵帝初觉醒

汉灵帝执政中后期,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把持朝政,是东汉宦官集团势力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些人遮蔽圣听、胡作非为、腐败贪暴、恶行累累、排除异己、打压政敌,与外戚和官僚集团矛盾尖锐。

文章图片3

然而,面对这烽烟四起的乱局,这些只知贪权敛财的蛀虫根本无力应对。而一贯昏聩的汉灵帝这时也多少清醒了一些,开始逐渐意识到了宦官集团对朝廷的危害,有必要对当前政治格局做出改变。

当然,迫在眉睫的事情还是平叛,为此他实行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拯救危如累卵的江山社稷。

1、任命外戚何进为大将军,整军备武,镇守京师;

2、派遣将校驻防雒阳周边要害关隘,以作防备;

3、采纳朝臣皇甫嵩与中常侍吕强(宦官集团的异类,公忠体国,痛恨十常侍乱政,后被构陷逼死)的建议,解除党禁,释放党人,以缓和与世家大族的关系;

4、允许地方招募义勇以自保,原本这是一条无可厚非的政策,毕竟朝廷兵力有限,而叛军的波及范围却太广,单纯依靠中央军根本不可能实现尽剿。但东汉朝廷的威严与掌控力早已不复当年,当这些依靠平定黄巾的地方势力逐渐崛起后,便开始阳奉阴违,尾大不掉。董卓进京后,汉室已然名存实亡,这些地方势力便纷纷成为了逐鹿天下的割据势力。此为后话!

5、加大察举力度,搜罗人才,并鼓励民间有能之士自荐,经有司面试合格后便予以任用;

6、任命大儒卢植为北中郎将,率北军五校(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主力前往冀州征讨张角;

任命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右中郎将,率领北军五校部分兵马、三河骑士河内、河东、河南三郡良家子组成的骑兵)以及新募之兵共计四万余人,入河南征讨波才(黄巾军南方统帅)的颍川黄巾。


三杰出征——卢植

卢植,表字子干,幽州涿郡涿县人(今河北涿州),刘备的老乡,跟张飞是同郡的。

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家,师从大儒马融(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女婿是袁绍的四叔太傅袁隗),并引荐郑玄(汉代经学集大成者,著述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同门师兄弟,二人同为配享孔庙的二十八位大儒之一。

文章图片4

卢植的出身不详,但能拜到马融这样的顶级世族门下,大概率也是世族,而且门第不低。

卢植之子卢毓开创了五姓七大家之范阳卢氏,并尊卢植为始祖。

卢植学成后,无意名利,屡次拒绝朝廷征召,返乡著书教学。其弟子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涿郡刘备与辽西公孙瓒,可惜这俩货都没好好学,糟蹋了这么好的教育资源。

汉灵帝即位初期,朝廷以博士之职,再次征召卢植入朝。博士属于学官,负责传授儒学,与卢植的人生理想契合,于是他便接受了任命,正式踏上仕途。

事实证明,优秀的人往往是处处优秀!

卢植入仕后,文治方面与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李巡等人校勘儒学经典,并书刻成碑,史称熹平石经(历时8年,共计46块石碑,只可惜后来因战乱损毁严重);后来又跟马日磾(音马密低)、蔡邕、杨彪(杨修的父亲)、韩说等人续写汉记,史称《东观汉记》

武功方面,卢植先后两次担任九江太守,成功平定蛮族叛乱,深受百姓爱戴。

文武全才的卢植后来又担任了侍中、尚书等职,参政议政,为国家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可惜,汉灵帝对此充耳不闻,令人寒心。

张角起事后,卢植再次受到关注,毕竟这么棘手的事情,还是得找个能干的才能应付。卢植当然也不负众望,面对黄巾军这帮乌合之众,一路横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打得张角抱头鼠窜,与三弟张梁最终龟缩广宗(今河北邢台广宗县),试图依靠坚城,负隅顽抗,阻止汉军北进。

此时的冀州腹地依然被黄巾军控制,张宝驻扎在下曲阳(今河北晋州),

文章图片5

攻城不比野战,需要制造大量攻城器械(运输困难,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现场制作),而且难度极大,死伤不可控,是统帅迫不得已的无奈选择。卢植围困广宗后,一边为攻城做准备,一边跟张角打心理战,试图逼迫其出城作战(只要后勤不断,就可以拖死黄巾军,城中一旦断粮,广宗不攻自破,这是最理想最有效的手段,缺点就是耗时费钱)。

冀州战场高歌猛进,汉灵帝很高兴,便派宦官左丰前去慰问,顺便了解一下战局进展,尤其是贼酋张角到底何时才能伏诛。

左丰来到卢植军中后,根本不关心战事,而是千方百计,明里暗里的索贿,这可把卢植恶心坏了。作为士人阶层中的翘楚,一身正气的卢植一贯对宦官集团的恶行深恶痛绝,若非权力限制,早把他们连根铲除了。索贿,想也别想。

折腾了许久,一无所获,左丰郁闷至极,继而心生恨意,回到雒阳便开始进谗言,说广宗小城,不足为凭,卢植按兵不动,有养寇自重之嫌。

这可把汉灵帝气坏了,根本不做调查分析,直接下旨免除卢植职务,以囚车押回雒阳受审,判处死罪减一等(有可能流放,有可能终生监禁,或者其他重刑,具体不得而知)

卢植入罪后,董卓被派往冀州平叛,结果大败,被下狱,同样判了死罪减一等。

后来,皇甫嵩被紧急调往冀州接管战局,张角病死,张梁、张宝战死,黄巾之乱被成功平定。

战后,皇甫嵩上书朝廷,将冀州之功让给了卢植,灵帝估计这个时候也琢磨明白了,便赦免了卢植,并官复原职,继续任尚书。(大乱平定,灵帝大赦天下,董卓得以脱出囹圄)

黄巾之乱后,属于卢植他们的时代也宣告结束,英雄彻底没了用武之地。董卓乱政后,卢植直言犯上,遭到忌恨,若非好友蔡邕(深受董卓器重)力保,他早已成了一抔黄土。

去职离开雒阳后,卢植前往幽州上谷郡隐居,潜心修学。袁绍得冀州后,曾拜卢植为军师。可惜,此时的卢植已然年事已高,没多久便去见孔老夫子了。


三杰出征——朱儁(音俊)

朱儁,表字公伟,扬州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绍兴上虞区)人,寒门(没有社会特权的小地主)子弟,跟其他两位的出身没得比。

文章图片6

朱儁侍母至孝,仗义疏财,远近闻名。后被举孝廉入仕,因能力卓越,颇受领导赏识。适逢交州(今两广及越南北部)民变四起,攻郡破县,当地官员莫不能制。于是朱儁便被任命为交州刺史,仅月余时间,叛军伏诛,州郡平定。朱儁因功封都亭侯,入朝任谏议大夫(九卿之一光禄勋的属官,跟州刺史一个级别)。

张角起事后,朱儁这样的能臣猛将自然也就被推到了台前,与名门之后出身的皇甫嵩一同领军出征颍川黄巾。骑都尉曹操随军参战。

为了增强平叛的胜算,同时为大汉王朝培养后备力量,朱儁上表推荐有勇猛善战之名的吴郡富春人,下邳县丞孙坚为佐军司马,引军参战。

与此同时,远在幽州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也已征募乡勇,跟随北军中侯邹靖讨伐黄巾。

曹、孙、刘三家的先祖,几乎在同一时间踏上征途,从此戎马一生,在乱世洪流中创基立业,名流千古。

朱儁初与波才遭遇,不慎战败。后皇甫嵩火烧长社,并与朱儁、曹操合兵一处,大败黄巾军,斩杀数万,波才仅以身免。战后,曹操因功升为济南国相(诸侯王封地职官,由朝廷任命,掌民事)。

颍川平定后,朱儁、皇甫嵩进军汝南、陈国,相继杀败波才、彭脱等部,二人生死不明。战后,朱儁因功被封为西乡侯。

汝南平定后,朱儁进军南阳,与荆州刺史徐璆(音求)、南阳太守秦颉(音节)合兵一处,相继剿灭黄巾贼酋赵弘、韩忠、孙夏,南阳黄巾溃散。此战,孙坚表现悍勇,军功卓著,被封为别部司马(非朝廷正式编制,算是个低级军官,兵员无定数,可以理解为安慰奖)

朱儁战后被封为右车骑将军(汉末分置左、右车骑将军,左为长,军职体系内仅次于大将军与骠骑将军,属于顶级武官之列)。回京不久,又转任光禄大夫(隶属于光禄勋,是大夫中的最高官职,汉末该职位已无实权,但俸禄高,有点荣誉称号的意思),增食邑五千户,后又加封钱塘侯,赐位特进(列侯的加官,地位尊崇,比之三公)

朱儁后来还曾任河内太守,讨伐黑山黄巾张燕(后长期与袁绍作战,曹操平定河北后,投降曹操)。

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但汉室已然威严扫地,各地的叛乱依旧此起彼伏,且多以黄巾为号,著名的如黑山黄巾、白波黄巾、青州黄巾等。

董卓入朝后,朱儁因德高望重,颇受优待。诸侯讨董时,朱儁曾力阻董卓迁都,并对董卓抛出的橄榄枝视而不见,坚决不与之同流合污。

董卓强行迁都后,朱儁并未相随,讨董联盟分裂后,朱儁曾传檄各州郡,召集军队讨伐董卓,徐州刺史陶谦(演义里三让徐州的那位徐州牧,正史中没有参与诸侯讨董,却参加了朱儁讨董)派三千丹阳兵助战,董卓闻讯后,派遣李傕、郭汜击败朱儁。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在贾诩的谋划下,反攻长安,夺取政权,以天子名义征召朱儁入朝,朱儁竟然以皇命不可违为由去往长安。

李傕、郭汜反目后,朱儁、杨彪奉汉献帝之命前往调解,结果被郭汜扣押,朱儁因此怒火攻心,被生生气死。一代名将,就这么窝囊地走了,实在是令人唏嘘!


三杰出征——皇甫嵩

皇甫嵩,表字义真,凉州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古城,靠近甘肃平凉)人。出身将门世家——安定皇甫氏(自东汉中期一直兴盛至五代十国时期)。

文章图片7

皇甫嵩父亲皇甫杰,曾任雁门郡太守,叔父皇甫规乃东汉名将,与张奂、段颎合称凉州三明

优渥的家世,使得皇甫嵩自幼受到良好的精英教育,弓马娴熟,文武兼备。后通过察举入仕,相继担任郎中、县令等职务。

父亲离世后,皇甫嵩去职守丧。后来外戚大将军窦武,太尉陈蕃多次征召其入朝,但都被拒绝。这是属于将门世家的坚守,只奉皇命,不做权臣附庸。

汉灵帝秉政后,爆发第二次党锢之祸,清剿范围波及全国,数年时间,大量官员落马,致使公务员缺口巨大。为此汉灵帝不得不广纳英才,填补空缺,皇甫嵩便在此时接受公车署(掌管奏疏与征召事宜)的征召,再次入仕。

黄巾之乱爆发后,时任北地太守(属安定郡管辖,与羌族、鲜卑等异族交往频繁,军事活动较多)的皇甫嵩向朝廷建议解除党禁,释放党人,既可顺应民意,又可为朝廷增加人才。汉灵帝也知道这个时候,不能再跟世家硬扛,保证内部团结才可一致对外,于是便顺坡下驴,批准执行。

考虑到皇甫氏一族皆是能征善战之辈,加之皇甫嵩在北地与异族作战所积累下的名望,汉灵帝毅然决定以其为左中郎将,会同右中郎将朱儁一起出兵颍川,平定黄巾叛乱。

初战,朱儁被黄巾大渠帅波才击败。彼时皇甫嵩兵力不足,遂退守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北)。波才随后赶至,长社被围。黄巾军不通军事,扎营于草木之中,这给了皇甫嵩破局的机会。围城两月后,时值仲夏,某日夜,风起,皇甫嵩行火攻之法,黄巾大营顿成火海,贼众惊慌而散。

脱困后的皇甫嵩与前来救援的曹操、朱儁等部,一路追杀,斩获甚众,贼酋波才,仅以身免。战后皇甫嵩得封都乡侯

颍川平定后,皇甫嵩与朱儁进军汝南、陈国,相继击败波才、彭脱等部,连战连捷,诸郡皆平。

之后,皇甫嵩又于仓亭今河南南乐县西三十五里,官渡之战后,袁绍曾与曹操在此交锋,结果依旧战败)击败黄巾大部,贼酋卜已就擒。

就在河南战场凯歌高奏的时候,冀州战局陷入困境,北中郎将卢植遭奸人所害,身陷囹圄,继任的董卓遭逢大败,跟着一起吃了牢饭。

官军士气低迷,黄巾声势复起。当此危急时刻,朝廷急令皇甫嵩北上主持大局。途中,黄巾军的统帅,天公将军张角,突然病逝,其三弟张梁接过指挥权,继续坚守广宗。

优秀的人不仅处处优秀,而且还总得到苍天眷顾,你说气不气人。没了主心骨的黄巾军,在皇甫嵩眼中就是一帮乌合之众。经过短暂试探后,皇甫嵩已然胸中有数。巧使妙计,便将贼众引出,继而一举攻破,张梁战死,叛军死伤枕籍,战死或溺死者(广宗城毗邻漳水)近八万余人。

广宗城破,张角被开棺戮尸,传首京师。堂堂大贤良师,死后连个全尸都没保住。

官军随后北上,攻破了下曲阳,俘杀十余万人,地公将军张宝战死。为了震慑叛军,炫耀功绩,皇甫嵩将贼众尸骨筑成京观(尸体垒成金字塔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京观。一将功成万骨枯,古人诚不欺我。但凡名将,必是屠夫(这个论断欢迎反驳,不过,像李广这样几乎没打胜仗的就不要提了,常胜将军中国历史上有的是)。

文章图片8

皇甫嵩平定黄巾之乱,声名远扬,威震四海八荒。朝廷自然也不吝重赏,擢升其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晋封槐里侯,食邑八千户。据说当时有汉阳人阎忠劝他趁兵权在手,朝中无人可制的良机,反汉自立。毕竟此时的汉室已然衰微,黄巾之乱更是极大摧毁了其统治基础,覆亡只是时间问题。不过,一心为国,忠于汉室的皇甫嵩并未听从对方的劝谏。

同年底,西北羌乱(首领为北宫伯玉、边章、韩遂)爆发,入寇三辅。朝廷急令皇甫嵩从冀州奔赴长安,主持平叛(真成了消防队了)。结果,不久便遭到中常侍张让与赵忠的陷害(皇甫嵩在冀州时,曾弹劾赵忠,住宅逾制,导致其豪宅被没收;后来张让向皇甫嵩索贿,又被严词拒绝。十常侍的两大首领得罪了个遍),被罢官夺爵,改封都乡侯,食邑二千户。

随着凉州羌乱愈演愈烈,朝廷不得已重新启用皇甫嵩为左将军(刘备后来曾任此职),会同前将军董卓,西进平叛。皇甫嵩尽显名将本色,仅用时数月便打败了贼首王国,西北稍安。战事中,董卓屡次建言献策皆不被采纳,事后证明皇甫嵩确实是对的,董卓因此又羞又恨,双方嫌隙渐生(皇甫嵩世族出身,本也就看不上董卓这个凉州土豪)。后来,双方又因为兵权之事,矛盾加深。(详情在董卓篇中细说)

十常侍之乱后,董卓叨天之幸,入主雒阳,废立皇帝,独揽朝纲。西北是其根基,必须将皇甫嵩调离,他方能心安。于是便以皇帝名义,召皇甫嵩入朝。皇命难违,尽管明知前路凶险,皇甫嵩还是力排众议,奔赴雒阳。

皇甫嵩被下狱后,其子皇甫坚寿入雒阳投奔董卓(皇甫坚寿与董卓私交甚好)。适逢董卓大宴宾客,皇甫坚寿于席间替父求情,晓以大义,声泪俱下,满座宾客莫不感动,纷纷求情。

董卓经过多番考量后,终究还是理智战胜了仇恨,释放了皇甫嵩。毕竟不能驳了好友和群臣的面子。其实他心里明白,擅杀皇甫嵩这样出身世家,誉满天下的名将,对他本就不好的名声无疑是雪上加霜,得不偿失,极其不利于自己将来的统治。

皇甫嵩脱困后,继续在朝为官。不过,与朱儁一样,属于他的时代过去了。随董卓入长安后,皇甫嵩无所作为,最终便在这大汉故都了此残生。

皇甫嵩以一己之力,为东汉社稷续命数十年,如此功勋无愧千古名将之称。

唐宋时期,皇甫嵩被抬入武庙,成为古今七十二名将之一,是汉末三杰中唯一进入武庙之人。(卢植入了文庙,就朱儁略显尴尬)


感谢阅读,未完待续……

下期更精彩,嘻嘻嘻,哈哈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