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张卫平 自称“醉翁”的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欧阳修,好酒爱酒,与酒须臾不离。他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已成为我国妇孺皆知的经典名句,并成为中国人普遍认同的饮酒观,更成为中国独特的酒文化之精髓。 “雨水”节气的到来,让春天的色彩变得五彩缤纷、生机勃勃、诗意盎然。青山绿水间,三朋四友去郊外踏青,推杯换盏,吟诗弹琴,去品味北宋诗人欧阳修春景因为山水之美而陶醉的惬意,岂不快哉! 古人、今人,久居人群,都因利益纠葛沉跋于红尘琐事,好不容易踏青喝酒,远离尘嚣,就是一种心灵的休息、精神的放松。这么看来,时代在变,但古人、今人的心情似乎变化并不大。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就很喜欢这种消遣方式,按当代的话来说,欧阳修应该属于“驴友”。他一生与诗酒结缘,得意时与诗酒共欢,失意时与诗酒相伴。他常常与朋友依山傍水,漫饮闲酌,追求微醺中的观山水之趣,并在《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等。 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的欧阳修,他“大力倡导了诗文革新运动,改变了唐末宋初的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其《醉翁亭记》“变唐代以来的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有开拓的意义”(当代散文史学家郭预衡语),欧阳修独特的文风,“直影响到元明清多代”,巨大的文学成就使他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实,欧阳修也是苦孩子出生,又是单亲家庭,4岁时就丧父,但他从小就胸怀远大志向。命运之神眷顾了他,在他20多岁时,就在家乡“嶷然有声”了。24岁获得进士考试第一名的好成绩,被派往西京当留守推官,后又先后任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欧阳修却是年纪轻轻地通过了“公务员”考试,进了国家级的大机关。由于缺少基层的历练,缺少岁月的磨痕,欧阳修在他走上仕途不到7年时间,就因为受贬饶州的范仲淹辩护,而被贬至夷陵县令。三年召回后不久,又与范仲淹一起被贬谪,到滁州做太守。 古代许多文人,在贬官、甚至流放时,都留下了千古文章。究其原因,有三点: 一是贬官后,政治斗争告一段落,作为文人的官员们有了闲心想想官场以外的事情; 二是在皇帝前失宠后,重要的御用文章轮不到他们写了,被贬的官此时所做文章不为稿费、不为博君一笑,纯属民间制造,率性而为; 三是从高位重重落下,反而看清了世态炎凉,那些阿谀的小人,那些精明的算计,只有在你失意时才能真正体会到。 欧阳修就是如此,仕途不顺,让欧阳修反而有了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古代没有电影院,没有公园,也没有游乐场,欧阳修只能当起了“驴友”,游山玩水,饮酒做诗。欧阳修每每借酒抒怀,皆成佳作,譬如那篇《醉翁亭记》就成了千古流传经典之作。后人认为,《醉翁亭记》“成为了中国人普遍认同的饮酒观和中国独特的酒文化精髓”。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常与友人到山峦踏青,到湖中揖舟,饮酒于山水之间,常常大醉而归。欧阳修说,那不是因酒而醉,而是因为山水之美而陶醉。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正如《醉翁亭记》所述,醉翁亭周围山美水秀,美景如画。 在欧阳修看来,山水之美,只能心领神会,喝酒只不过是一种寄托而已。因此,欧阳修总是精心选择酒宴的场所,常常是以溪而渔,酿泉为酒,加之从山上和溪边采来的野菜,野炊中不乏惬意。欧阳修与友人徜徉于天地间,饮酒吟诗,佳句迭出。 真是美酒入肠化作诗,诗赋下酒情更浓。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一挥而就的,字里行间,醉意盎然,既有诗情画意美乐之声,又可感受到浓浓的酒意,成为中国文学之精粹,人间之佳作,并流芳百世。 据《遣愁集·韵谈》记载,从前有一个士子,家境非常贫寒。他的朋友过生日时,却没钱买酒去祝寿,就带了一瓶水去朋友家,在举杯祝酒时说:“君子之交淡如。”朋友会意的一笑,答谢道:“醉翁之意不在。”这个故事,成为中国酒史上的美谈。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之后,心情十分低落,时常游山玩水,借酒消愁。有一天,他到滁州西南“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游玩时,见山上有一处“水声潺潺”的泉水,并在“酿泉”边偶遇一位老者,两人相谈甚欢并结为知己。欧阳修兴致颇高,就让人在这泉水之上修建了一个凉亭,以便常与友人在这里聚会,饮酒赋诗。所以,这间凉亭就被命名为“醉翁亭”,既有欧阳修号“醉翁”之意,又有一醉方休的寓意。 醉翁亭,是按欧阳修的意思修建的,他也是这里的常客,经常“与客来饮于此”。 有一天,欧阳修带了些酒肉烧烤又去游山玩水,在途中遇到几位砍柴的百姓和一位教书先生,便邀请他们一同到醉翁亭歇息闲谈,猜拳共饮。好一番开怀畅饮,欧阳修醉意朦胧,诗兴大发。 这时,其友人智山听说欧阳修上了山,就寻找了过来,他见欧阳修醉眼微睁,面红耳赤,忙上前问道:“太守为何醉成这样?” 微有醉意的欧阳修哈哈大笑道:“我哪是醉了?百姓之情可醉我,山水之美可醉我,这酒如何使我醉?偶有醉时,就是以酒浇愁,自作糊涂罢了。” 说着,又自斟一杯,一饮而尽,稍倾片刻后脱口吟出:“四十末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自暴自弃记吾年!” 那位教书先生听了,忙从席间站起,借助酒兴随即也赋诗一首:“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子了亭中。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 时至今日,欧阳修这首诗的碑记仍然还保留在醉翁亭中。 据说,欧阳修走到哪里,就把“醉翁亭”建在哪里。他在扬州任太守时,也曾建造了一座平山堂。每年夏天,他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大家围盆而座,叫歌妓取来一朵荷花相传。荷花传到谁手里,谁就摘掉一片花瓣,轮到摘最后一片花瓣的人,就饮酒一杯。他常常与朋友这样欢宴畅饮,总是直到深夜才趁兴而归。 庆历间贾文元任昭文相时,常与欧阳修纵酒畅饮。他俩都有边听曲边喝酒的爱好。有一次,贾文元请欧阳修在平山堂喝酒,便事先安排一官妓,准备些好曲子来助兴。谁知这个官妓却不去做任何准备,但在宴席开始后,官妓却热情极高的一曲又一曲地献唱,每唱一曲就向欧阳修献一杯酒。欧阳修呢,也是非常认真地听,听完一曲,就豪饮一大杯。贾文元感到有些奇怪,酒宴结束后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官妓所唱的小曲,全都是欧阳修作的词。 后来,欧阳修离开扬州回京城任职,仍念念不忘平山堂的饮酒之趣。有一次,欧阳修送朋友刘原甫去扬州赴任,写了一首送别词《朝中措》,表达了对平山堂的牵挂与怀念。词中云: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衷翁。 从这首词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山堂虽不算高,因为建在地势比较高的山丘上,站在平山堂的窗边放眼望去,但见晴空万里,近的青山,锦绣如画;远的山水,天地一色。从词中可以感受到,欧阳修写到这里,对平山堂的眷恋之情油然而生,不禁问道:自己亲自栽在平山堂前的柳树,几年不见,长得如何? 欧阳修喜饮酒,善饮酒,酒后佳作迭出。一次,他在乘船饮酒游西湖时,借着酒兴,吟出了美仑美奂的《采桑子》: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从这首词的意境中,我们看到,欧阳修乘坐着彩绘的游船,听着悠然美妙的音乐,与朋友行令饮酒,玉盏催传,一醉方休。喝醉了酒,就醉卧在船上,任船在波平如镜的湖面上漂流。 十多年后,已告老还乡的欧阳修故地重游时,又写下了另一首《采桑子》: 十年前是樽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是当年醉里声。 欧阳修在词中感叹,日月如梭,十几年的光阴转瞬间已经过去,当年与好友湖上泛舟,推杯换盏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如今岁月流逝,虽然自己鬓发已苍白,容颜已苍老,但人老心不老,重听旧曲,把酒独酌,感慨万千。 好山好水好景,常常使欧阳修心旷神怡。他对酒热爱得真诚无比,在《渔家傲》中,他描写了一群采莲姑娘快乐的荡舟采莲,饮酒逗乐,任船漂游,船搁沙滩,特别富有生活的气息。词云: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山,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响,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 人生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举杯欢饮了。 欧阳修在63岁那年,撰写了《六一居士传》,总结回顾了自己的饮酒人生。自称家里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 其实,人生看破了,那起起浮浮不就是游戏一场么,赤条条的来这个世界,又赤条条离开这个世界,期间的荣华富贵恍如过往云烟。 世人以为,喝醉酒了是不清醒的,或许在欧阳修看来,酒是不会欺骗自己的,喝醉时反而是最本色、最真实。所以,他直到暮年,依然与酒须臾不离,陶醉其间,怡然自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