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04年入私塾启蒙读书,1905年转入冠英小学。1909年春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预科,受校长屠元博革命思想影响。 瞿秋白辛亥革命后,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停止对瞿秋白一家资助。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靠典当、借债度日。1916年正月初五,母亲金璇服毒自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1916年年底,赴汉口,寄居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1917年春,随堂兄到北京,考入外交部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6月3日上街演讲被捕,6月8日获释。五四运动后,加入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8月,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 1921年7月6日,在安德莱厅见到革命导师列宁,并在会间进行了简短交谈。1921年11月7日在莫斯科纪念俄国十月革命四周年集会,又一次见到列宁,并聆听演讲。1921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瞿秋白讲授俄文,并担任政治理论课翻译。1921年5月张太雷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翻译。 1922年12月21日,受陈独秀邀请,离开莫斯科启程回国工作。1923年1月13日到北京。2月,部分翻译《论列宁主义基础》,翻译斯大林著作《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的《列宁主义概述》部分,4月22日在《新青年》第1号发表。 1923年夏,瞿秋白到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1923年6月,《新青年》复刊号上发表了瞿秋白译自法文的词和简谱《国际歌》,这是我国最早可供唱颂的《国际歌》版本,瞿秋白创造性地把“国际”两字音译为“英特纳雄内尔”。同时,瞿秋白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季刊《新青年》和《前锋》的主编。 1923年底,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会上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奔波上海与广州之间,负责处理两党合作问题。1924年7月,瞿秋白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 1925年1月起,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25年6月4日,主编出版了共产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报道上海和全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消息。1927年2月22日,上海工人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瞿秋白赶到拉斐德路暴动指挥所参与领导起义。2月25日至3月2日,出席中央特别委员会会议,讨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问题,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3月从上海到汉口,负责第五次代表大会事宜。4月11日,为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序。4月27日至5月9日,中共五大召开,瞿秋白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并任政治局常委。 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机历史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在会上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当他遭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迫害,而无法在党的领导岗位上继续工作的时候,他并没有因困难而退缩,而是很快在文化战线上打开了新的局面,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4年2月5日瞿秋白到达中央苏区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红军主力长征时,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省长汀县梅迳村,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瞿秋白被捕后,先化名林琪祥,自称是一名医生,他文弱儒雅的气质也和医生相符合,敌人起初并没有怀疑。后来,因为情报泄露至南京,加上叛徒的指认,报纸上用醒目的篇幅登载了瞿秋白被捕的消息。当时,驻扎在长汀的国民党第36师师长宋希濂负责审讯瞿秋白,他表示在中学时就拜读过瞿秋白的文章并心怀敬意,但对这种“攻心术”,瞿秋白直言打断:“任何语言改变不了我们今天相对立的位置。”因为宋希濂的审讯无突破,南京后来多次派专人前来,但也毫无结果。面对各色人等的游说,瞿秋白最后岸然回答:“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 正是在这间临时囚室里,瞿秋白就着昏黄的油灯书写下人生最后的篇章,包括七首狱中诗词、未成稿目录、致郭沫若的信以及《多余的话》。1935年6月18日,从长汀中山公园往罗汉岭的路上,瞿秋白昂首徐行,沿途用中文和俄文高唱《国际歌》和《红军歌》。行至一片草地时,他席地而坐,挺直腰板,微笑着向刽子手点头道:“此地很好!开枪吧!”从容就义,年仅36岁。对于这一天,瞿秋白早有思想准备,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上海,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候,瞿秋白就经常和妻子杨之华讨论被捕和牺牲的问题。他曾经说:“我们的不自由是为了群众的自由,我们的死是为了群众的生。” 毛泽东高度赞扬瞿秋白:“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