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德鹏 | 那些年的元宵节

 时光捡漏 2023-02-16 发布于陕西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周日,我驾车路过虢王镇街道,无意间发现街道两侧的商铺挂满了各式各样灯笼,因重任在肩,未做停留,于是走马观花欣赏一番,恰逢元宵佳节,儿时挑灯笼过元宵节的情景映入眼帘……
  时序进入腊月,年味渐浓。在腊月的集市上,大人们早就为自家的孩子买回了灯笼。没有钱的人家,则早早地自制灯笼,即:把扫帚上光秃秃的竹子取下来,划成均匀的竹篾,在火炉或者煤油灯上烤热弯曲,然后扎出各种灯笼骨架,有六棱形核桃状的,有火罐和莲花状的,然后用白纸糊在骨架上,写上“五谷丰登”或“年年有余”的字样,或者贴上老奶奶的剪纸,一只只灯笼就做成了。

     在我的记忆里,那些年的元宵夜,总是那么黑,有时还常常下雪。元宵夜父亲会给我姊妹三人每人做一个白头顶(方言,一种鸟的名字)的纸灯笼,我们挑着灯笼,挨家挨户串门(这个环节农村人又叫游灯),那时候孩童之间爱攀比,相互吹嘘一番,然后邀请一起加入油灯队伍,从这个小组的街道转到另一个小组的街道,等游累了,就开始撞灯笼了(撞灯笼,寓意着一年的不吉利会随着火光的熄灭而消散),纸灯笼终究逃不过被烧的命运。孩子们除了手里的灯笼外,还有一个农村人家做的那种面灯盏(方言,面灯)。
儿时,母亲常会提前用开水烫好面,正月十四便开始捏灯盏,当面盆从被窝里取出来摆在炕桌上时,烫面会自动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甜味。此时,母亲和两个姐姐三人围着炕桌一起动手捏灯盏。她们每人手团一块核桃大的面团,用大拇指在面团中间捏个小窝窝(小窝窝是用来盛清油的),再用剪刀在小窝窝四周剪出数个小花边,这样一个漂亮的灯盏就做好了。然后将做好的灯盏放在蒸笼上蒸熟即可,期间,我便迫不及待地偷偷地溜进厨房,询问母亲熟了没有?那份渴盼犹如等过年的新衣裳一样迫切。
蒸熟的灯盏须捂在笼屉里,怕见风裂开口子装不了油(老家很有讲究,吃了破了的灯盏容易“绷脸”)。点灯盏的油是清油(庄浪的特产--胡麻油,具有软化血管的功效),灯捻子是用新棉花(不用旧的棉花)做的一般会直接缠在胡麻杆上,搓灯捻子也有讲究,棉花少了开的灯花不大,多了会烧焦灯盏。点灯盏很是讲究,灯盏除每人一盏外,灶神爷、粮仓、牲畜圈等都得有一盏,大门下也有一盏。到元宵夜点灯时分,我们每个人都会各自选择一盏灯,母亲寸步不离地守护在灯盏旁不停添着灯油,等我们游灯回来以后,母亲会拣灯花大的灯盏给我们,以便图个吉利(老家面灯盏灯花大的人财运旺)。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老家有个习俗,元宵节凡有孝(方言,意思是家里有亲人去世或者家族亲属去世)的人家三年不蒸灯盏,所点的灯盏都是乡里乡亲送的。灯盏送单不送双,吃灯盏也求个单数。那时不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但那份给予别人的快乐却是难以言表……
  由于做面灯盏太麻烦,点灯盏也有这么多讲究,许多人图方便也懒得做。如今,农村元宵节的面灯盏也成了鲜见品,很多的孩子都不认得面灯盏为何物,当然也就不知道这灯盏背后的许多故事,更体会不到我们儿时捏灯盏、送灯盏、守灯花那份乐趣与期盼。虽然,电子灯笼的盛行,使得习俗早已名存实亡。可是,人们祈求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的愿望,却是一致的,传了一代又一代……
END

作者简介

朱德鹏,中级经济师,异乡游子,喜欢用心感受生活,用笔记录心情。


精彩回顾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