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后来的赵国来说,晋阳除了方便防守,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优点。 三家分晋初期,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也就是如今山西太原的西南边,后来两次迁都,从晋阳迁往中牟,然后又迁往邯郸,最终秦国攻破邯郸,赵国结束。 晋阳是赵国最早的都城,位于现在山西太原的西南边。 熟悉山西的人都知道,山西被称作“表里山河”,从北到南有一连串盆地,当时的太原一带刚好就在盆地当中,而赵国定都在晋阳,也是因为三家分晋初期,赵国出于战略考虑。 赵魏韩三家尚未瓜分晋国的时候,还有一大堆其他的卿族,大部分人都在争夺晋国中南部,赵国觉得自己很难去参加,于是另辟蹊径,决定从竞争相对更小的北方地区下手。 赵国把根据地放在北方的晋阳,这个地方地势险要,周围有山脉,易守难攻。 不仅如此,晋阳南北都有大片肥沃的盆地,水源充足,在农耕文明时期,这样的条件是非常难得珍贵的,这样就有了发展农业增加人口的能力。 此外,晋阳这个地方的地势比较高,赵国定都于此,对于晋国其他地方就形成了居高临下之势。 赵襄子时期赵国除掉了北方的代国,当时赵国就是将晋阳作为根据地,所以占据了先机,各个大家族瓜分晋国的时候,赵国位置偏北,战略纵深也是最大的。 三家分晋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的时候,三家各地的土地,并非全都是连成一片的那种,而是犬牙交错的。 赵国的土地非常尴尬,大多数都位于如今山西的北部地区。 要知道先秦时代,诸侯们所争夺的“天下”中心,指的是如今的河南地区,这个地方是周天子的王畿所在地,被视作是天下的正统,大家都想“逐鹿中原”。 赵国的位置如此偏僻,与中原实在遥远,而且还被魏国挡住了。 为了更好经略中原,赵国将都城迁移到了中牟,与现在的中牟不同,赵国当时的中牟指的是如今河南鹤壁一带,位于郑州与开封之间,赵国将剑锋直指中原。 当然,赵国迁都到中牟,还有个考虑,那就是防着魏国。 三家之中,一开始就是魏国的实力最强大,要知道秦国齐国当时虽然强大,但是与魏国比起来还是要差一截的,魏国鼎盛时期,大有气吞天下的气势。 赵国为了防止魏国北上染指赵国的土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处战略重镇,阻拦魏国。 赵国选中了靠近中原与赵、魏交界的中牟,赵国迁都于此,有种“天子守国门”的感觉。 除了防着魏国北上,另外当时赵国北方的中山国实力强大,赵国刚建立不久疲于应付,迁都到靠近中原的中牟,也能够有效防止北部的中山国突然袭击。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这也是赵国最后一次迁都。 这个时候天下大势又发生了变化,首先就是魏国与赵国的地盘变化,双方以漳水为界对峙,然而赵国的都城中牟在漳水南部一小块地方,而赵国大部分的地盘都在漳水北部。 都城的所在地实在太偏远,很难有效掌握全国发号施令。 这时候的赵国,势必要再次迁都,而旧都晋阳的位置同样偏僻,只适合防守,赵国新的都城不仅需要适合防守,同时也要有利于赵国将来的经营,因此盯上了邯郸。 邯郸地处华北平原,靠着漳水与太行山,物产丰富地势险要,对于赵国来说,定都邯郸进可攻退可守,而且邯郸一带的物产丰饶,也适合长久的发展。 本来,赵国的北部还有个强势的中山国,但是魏国此前带兵把中山国给灭了一次,中山国元气大伤再不复从前,而魏国与中山国,被赵国隔开。 魏国总不能隔空去管理中山国,这块飞地注定无法落入魏国的口中。 那么对于赵国来说,这就是个天大的便宜,被魏国打得满地找牙的中山国,既然无法被魏国吃掉的话,赵国自然就可以去捡漏,中山国就纳入赵国的土地。 把都城迁移到邯郸,也是瞄准了北方中山国的土地。 整体来说,邯郸并非无险可守,而是从防守方面来说没有晋阳那么明显,赵国又不是只想着地方称雄,赵国要问鼎天下,自然不能龟缩在晋阳,所以迁都邯郸,为将来做打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