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接受现实吧,大部分品牌的私域打法是错的(一)

 瓜爷耶 2023-02-17 发布于湖北
  1. 为什么我更喜欢把私域的成功,叫做是经营成功、而不是运营成功;

去年接触了一些下沉市场品牌和步伐较慢的传统企业,当然他们本身的经营情况就很不错、要么是三四线强品牌,一年可以做到一个多亿;要么门店和线上的流水很健康。

见面交流几句后、他们就会跟我说,你能不能帮我们做一场用户裂变增长、我们想把用户体量和营业额做大起来。

遇到这种情况,我反问他们,做完增长之后呢、你们计划怎么转化、用户凭什么买你的东西?

用户会因为你家的东西便宜、让利返现,所以就买你家的吗?这个好像也不是、毕竟现在各个渠道营销不断、用户不缺产品。

用户会因为你拉他进群、制造营销场景就买你家的东西吗?这个好像也不能百分百把握、毕竟初次见面、还不了解你。

我顺着这个逻辑说下去:

我们现在的私域里面用户真实交易的用户占比有多少?

真实交易的用户年流失率有多少?

引流或者裂变回来的用户真实转化的有多少?

此时,回想了一下,似乎现在做用户增长、实际上也只能打水漂、并没有带来营业额实际上的增长。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私域咨询的交流场景,许多公司经营者找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能不能把私域用户和营业额做大、怎么做?

似乎私域里面的增长的方法论和SOP、能决定了品牌私域成功一样;

其实、不是的,私域的成功是企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列举某些公司的一些案例策略和方法论、把私域做成功的,都是片面的。

首先,我们定义什么是叫私域成功,就是在一个可预测的周期内、整个私域运营链路的财务模型是正的,而不是负的。

为了让这个财务模型是正的企业需要付出的是系统性的经营、绝非是私域的单一某种策略运营;这个结论无法反驳、我列举一些例子。

熊猫不走,每进入一个城市,就会在当地城市进行广告投放(包括线上和分众、户外灯广告),与之配合的是强大的地推团队做品鉴拉粉和售卡,线上用的是各种私域工具、多种方式用户裂变;基本可以保证快速提升知名度和订单量。

我们可以先拆解用户接触到一个新品牌、并到购买它的整个消费旅程……

图片

品牌广告:解决了品牌受众人群、从目标客到种草客的旅程问题;

地推品鉴:解决了种草客到体验客、首单客的旅程问题;当然首单不完全靠这个转化、重点拉近品牌产品和用户的距离,不仅在广告可以看到我、现场你可以先尝尝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确实还不错,你对我的记忆又加深了;

此时用户有了品牌信息的认知和线下体验的认知,再做线上的裂变增长、用户量和营业额能得到正向反馈。

图片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

如果我们拿掉了广告投放,单纯做地推和裂变;品牌进驻一个新城市的效果和效率,你觉得会如何呢?

如果拿掉了地推呢?用户增长和营业额增长会如何呢?

我们先回归到上文讨论的点,什么是叫私域成功,就是在一个可预测的周期内、整个私域运营链路的财务模型是正的,而不是负的;为了让这个财务模型是正的企业需要付出的是系统性的经营、绝非是私域的单一某种策略运营。

那么这个周期是多长呢?

我给出的答案是、在正常的消费需求发生的周期范围内,不超过2个周期,如果没下单,我可以视为这个财务模型是负的。

先别犟、我是经常听到很多企业老板认为,这批用户留在我这里了,肯定迟早会转化,就算不转化、他也是我私域用户。

此时我们可以反推一下,没有转化的原因是什么:

是没有洞察到用户消费需求?

还是没有不知道没有转化的用户是谁了、无法精准匹配?

是品类营销节奏无针对性、导致无法转化?

我们再推演一下,如果2个消费周期、4个消费周期,用户依旧不在我们私域下单,市场同品类的竞争可不会等我们,他们是否被竞品挖走了、成为了他们的消费客户。

私域的成功,本质上是这家企业具备了成功的因素,而这个因素是企业成功经营得到的;所以在私域的方法论支持下,私域取得了成功,而经营得到这些成功的因素、需要时间和资源成本。

我们需要有内容输出的能力、用户互动活跃的能力、精准洞察商机以便更好的策划营销、商品卖点提炼的能力、用户数字化的能力等等;

不可否认,我们大多数企业可能目前还未具备,那我们企业是否具备有超强的适用市场环境的改变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和复盘总结等能力,如果具备几项、我们迟早会在私域取得成功。

  1. 你真的以为,用户引流到私域,做营销就可以转化了吗?

去年我们接触过一个区域品牌、产品无法配送到异地区域(这里我不能直接说名字和行业、抱歉);第一次的时候觉得非常神奇、一直以为他们靠裂变获得了十几万的用户体量;每个月私域能创造50万左右的GMV。

当我做完数据分析、剖开来看,原来真实为他们创造GMV的并不是靠裂变增长回来的这些用户,而是本身他们线下兄弟品牌(非同一品牌)在他们的小程序和公众号上给他们开广告位导流;从消费旅程上来看,我是信任了A品牌、他推荐了B品牌产品,所以我买了B品牌的产品。

我再分析他们裂变回来的用户区域分布,本土区域用户占比约24%、真实交易用户量大约为所有用户的12%左右、而且当中有非常多的死粉、假粉;付出了足够多的时间和裂变成本,其实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好结果。

再看看他们的私域日常营销、朋友圈推文打开率不到1%、社群三五千人,每周五做一次促销广告,也不知道这些用户是谁;反正每月糊里糊涂能做到一些GMV。

几个月前做了一场线下活动,增长大约300人、付出了一些权益成功锁住了;然后重复以前的运营套路、朋友圈广告、社群发促销信息,大概4个月过去了,300来个客户、只有40来人消费了权益,其余的一直没消费;而且这4个月里均有营销大节(平安夜、圣诞节、元旦、春节、元宵、情人节)。

从私域运营的方法论逻辑来看,用户为何一直未成交,是多方面综合因素;但我们营销做到位了吗?

我都没怎么见过你、你连我是谁、需要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卖给我呢?

还是每天的社群营销,打折、促销、拼团、秒杀,这些常规的运营打法、用户已经领教过多年了、早已看透了。

图片

再延伸多个例子:

朋友圈有个姑娘,卖各种各样的数码产品,耳机、手机壳、挂件、颈椎按摩仪器等;我们不认识、我只知道这个人存在在我朋友圈很久了,之前不是卖产品的、经常发布的信息都是吃喝玩乐、甚至都有家人聚餐合照视频,我觉得是个真人,后来因为想多赚钱、做了微商分销。

后来,每天我都可以看到她发布了一些产品信息、努力工作的励志和日常生活信息;内容我会快速浏览但不反感、比如说耳机音质、按摩仪解决上班族劳损问题等,确实那段时间我的颈椎劳损是非常严重;前前后后我让他留在我朋友圈两三个月了,我记住了她是个卖按摩仪的,产品似乎也还可以(我还真的去查过这个产品),有一天晚上我颈椎劳损太过严重、头晕,我直接跟她说卖个颈椎按摩仪给我,于是我成了她的客户。

我把这个转化的路径拆解了下:

什么样的客户和需求:我是个上班族办公时间较长、颈椎劳损一直都是个问题;

什么样的策略:刚好我认识了她、不反感她发的信息、有些共鸣,赚钱这个事情也不丢脸、能接受;

什么样的产品:我也查过这个产品还可以、有了印象,但是我是个消费能力比狗还低的男人、我一直没买

某个场景下的Fit:某个晚上颈椎难受得受不了,我跟她买了颈椎按摩仪。

图片

回到这个讨论点,用户引流到私域,做营销就可以转化了吗?

我们把这个转化的结果数据剖析出来看看,不同的客群,比如品牌引流回来的种草客或者裂变回来的目标客、在多长的时间周期内、你的转化效果如何?以此,可以评估实际的营销转化策略价值和对错。

有这个数据的朋友,也欢迎给我留言、一同交流。

对这个讨论点做个总结,强大品牌号召力的情况下,我们这样的私域营销转化问题不大,但对于大部分品牌来说,这种打法无疑是巨大的浪费、巨大的流失;私域转化的成功、我们可以在PMF分析模型中找到答案,我们有各式各样的产品和策略,但是转化的前提是,我们真的了解私域用户的需求、多些内容交流和产品/品牌信息传递,以便在合适的场景里、与他牵手成功。

我们回忆一下青春偶像剧,男主多次有意无意出现在女主面前、被女主碰见、或是巧合或是缘分;

男主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了解女主,可爱、善良、有爱心;

某天下雨女主在楼下避雨,男主拿着伞路过、碰见,于是开始开花结果。

图片图片

一些产品/品牌信息传递的品牌案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22年年终复盘:今年我们更重视与品牌商交流,持续致力于帮品牌商私域布局及经营成功所以,我们多聊聊。

写在后面,一次性写不完一些私域认知和打法错误的内容;后面有空会陆续补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