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古今中外】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开讲词 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讲《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说到《史记》,你肯定不陌生。我们小时候就学过各种出自《史记》的成语典故;中学文言文学习会有《史记》的片段;大学的中文系和历史系,还会专门开设《史记》的课程;书店里与《史记》有关的书籍,也是数不胜数。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史记》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深深刻入了我们的文化基因。 但正是因为太熟悉了,不知道你有没有好奇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部两千多年前的书,能对现代中国人有如此大的意义? 我猜,很多人会说,读《史记》可以了解历史。确实,《史记》位列中国古代正史之首,想了解中国历史,不可不读。还有人会说,《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古代的天文、历法、军事、地理,里面无所不包。 这些当然都对。不过在我看来,之所以中国人一定要读史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史记》用文字为人物立碑,为后世打造了一座华夏人格的基因库。 你肯定知道,《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写人”的传统。司马迁在《史记》里,为我们刻画了上百位有血有肉的经典人物,上到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生百态,都在其中。而且,司马迁不但塑造了人物本身,还让他们变成了中华文明的经典符号。历史在变,但这些人物所承载的经典人格、集体情感,永远不变。 比如,项羽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失败者。但是,司马迁却从这个失败者的身上,提炼出了悲剧英雄的人格。后世一提到悲剧英雄,我们就会第一时间想到那个不过江东的西楚霸王。 又比如屈原,在战国时代,几乎没有多少人关注他。但是,因为司马迁的发掘,屈原成了品行高洁的伟大诗人的典型。后世一提起这一类人,我们首先就会想到汨罗江边的屈原。 而这样的人物,《史记》中或详或略,足足有上百位。帝王、枭雄、谋士、刺客、酷吏、游侠……将从黄帝到《史记》成书年代,这段时间里存在过的人格进行发现、重塑,司马迁是第一人。而这些人物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张中华群星闪耀的全图。 所以,在我看来,《史记》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只在于它记述过去发生了什么,更在于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中国人的人格与人性,永不会随历史而褪色。看懂《史记》留给我们的华夏人格基因库,正是破解华夏文明密码的钥匙。而想要摸清这个人格基因库,就必须回到《史记》的原文,一一细读。 说到这里,相信你已经跃跃欲试,想要读起来了。但对现代人来说,《史记》并不是一部友好的书。全书130卷,52万字,用的还是文言文。很多人可能翻到开头,读完《五帝本纪》的前两段,就把书扔到一旁,不再看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读呢?怎么读才能真正读懂《史记》呢? 咱们现代人,把《史记》逐字逐句读完,需要太多时间精力,门槛也太高,但你只要抓住“人格基因库”这条主线,就能汲取到《史记》的精华。 不过,坦白说,这件事也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想要看懂《史记》中的人格基因库,你不能被表象所蒙蔽,而是要看懂司马迁在谋篇布局、素材选择上的用意。 比如,说起刘邦的妻子吕雉,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一个狠毒女人的形象?确实,这就是司马迁在《吕太后本纪》正文中的记载。但你再去看《平准书》和《吕太后本纪》最后的总结,就会发现,汉朝在吕后统治期间欣欣向荣,她同样是一个成功的统治者。如果不把两处文本对照起来,你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就会陷入片面,也会误解司马迁的原意。甚至在很多时候,司马迁连用词都非常考究,经常是一字之褒、一字之贬。如果不能深究文本,就很容易疏于表面。这样的例子在史记里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次,想要看懂《史记》中的人格基因库,你不能只读一遍故事,而是需要调用广泛的知识储备,才能理解其中精妙。 比如韩信,有些人将他称为“兵家之仙”,善于出奇制胜。但如果只是空洞地说出奇制胜,只会越说越虚。如果你有工程技术领域的知识,又有军事知识,一结合才会发现,韩信之所以能出奇制胜,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是一个工程奇才。 比如,韩信偷渡黄河、打败魏豹那一仗,历来被认为是神来之笔。当时,魏豹已经控制了渡口和所有的渡船。但韩信出人意料地运用了一种叫“木罂缻”的器具,成功渡河。所谓木罂缻,就是木头做的,肚子大口小的器物。 关于这种器具的用法,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韩信利用木罂缻(fou),在黄河上搭建了一座浮桥。另一种则认为,韩信用木罂缻造成大型竹筏,运载部队渡河。无论答案是哪一种,这都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工程技术。正是凭借这种技术,韩信克服了黄河天险。没有这种硬功夫,只是空谈出奇制胜,那就真是纸上谈兵了。 要读透《史记》,一方面,对其中有一些细节相互勾连,但因为隔着十几卷,没人帮你把这些散点理成一条线。你匆匆看去,未必能意识到其中深意所在。而我,会来做一个解谜者,帮你拎出线索,看懂司马迁的微言大义。 另一方面,为了读懂《史记》这部巨著,除了历史学和古文字学以外,还要系统学习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国际政治学、地理学等多门学科。在这门课里,我会力求从跨界视野,带你一起回到历史的发生现场,我们一起当一回历史的福尔摩斯。 那么,在这门课里,我会怎么讲呢? 我前面说过,你肯定还记得,就是“中华人格基因库”。 当然,在具体打开这个基因库,看到中华群星的图谱之前,我们还需要一点整体的观察视角。 所以,在课程的第一模块,我会带你从整体上纵览《史记》,拆解这本书包含的“五个谜团”。 比如,《史记》作者司马迁的身份之谜、《史记》的书名演变之谜、目录之谜、排序之谜,以及司马迁写这本书的宗旨之谜。搞清楚这五个谜题,你就对《史记》的框架和基本内容有了一个通盘的把握。 快速过完全景,接下来就是我们一起打开“中华人格基因库”的过程了。这一部分,我称之为“中华群星闪耀时”。 首先,我会抽出本纪、世家、列传这三部分的第一人,一共3个人,三讲内容,为你分析,为什么《史记》一定要从黄帝写起?为什么世家的第一人是吴太伯?伯夷为什么能总领七十列传?通过对这三个人物的剖析,你会发现,司马迁之所以如此分类和布局,是因为这三个人背后,隐藏着华夏文明在时间线上的三大演变逻辑。 接着,我会从《史记》众多的人物之中,精选出27个经典人格,为你展示,司马迁是如何从真实世界中发现这些独特的个体,又如何将这些短暂的生命提炼、塑造,变成明君、谋士、忠臣、猛将、诗人、英雄、侠客这些经典的人格形象,进而绘制出整个华夏文明的文明基因图谱。 最后,我会从空间视角出发,挑选8位重要人物,将《史记》中包含的华夏演进过程,凝练成6次地理大开拓。为你还原华夏先民,是如何从一个小地域文明,逐渐探开地理的黑幕,在朝气蓬勃中进取、进击,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门课程的重点不在知识,也不在结论,而在于思维。如果说《史记》是一座宝山,我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你探索《史记》的魅力,从历史中得到智慧。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如果你想读透《史记》这部中华文明的核心经典,如果你想从经典出发,重新理解中国历史,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中国人,欢迎你加入我的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