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县后侯村杨氏族谱(始祖山)

 沧州家谱穆国联 2023-02-18 发布于河北
(敬请本家族人士与编者联系完善、补充、校正家谱序跋)
沧县后侯村杨氏族谱
序言
国不可无史,无史之国似无本之木;家不可无谱,无谱之姓如无源之水。史可知古今,谱可辨支系、睦亲族、别长幼、促发展。
家谱(或称族谱、支谱)是家贺家族的典籍,记载着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变迁和人物事迹的载体,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轨迹,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训、本族重要人物的升迁和对家族与国家的贡献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因此,凡修家谱,旨在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承先人世优良传统、励后代奋发之志气,正所谓“祖德宗功流芳久,子孝孙贤世泽长”。家之有谱犹如水之源远流长、木之强根固本。
据老谱记载和长辈口传,杨氏始祖第一世山公,于明初一千四百〇四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移至河北省沧县杜生镇后侯村,至今已六百一十三年。我杨氏家族,虽无高官显爵,但祖祖辈辈以忠厚传家,勤劳朴实。但人延不是太旺,且第十三世从顺迁往胜芳至今素无往来,第十三世孙一支族杨从周迁往大城县于家务村,发展不错,据说还有一支族迁至北京,至今杳无音信。至第十六世,“明”字只剩区区兄弟十人,而且近年不少人在外发展,导致留守在后侯的族人更少。
一九八四年赶上改革开放的时代,也因杨氏老家谱残破,曾重修一次,但因当时可查资料太少,恐误人子弟故未建谱书,只誊录了原来的《家谱》,对于世代家族成员的是非功过没有记载,不利于树立良好家风、促进家族兴盛。
近年来,本就人数很少的在家族人,由于蝇头小利或生活琐事,出现了兄弟不睦、家人疏远情况,其中少部分族人不及路人,更甚者成为冤家对头。不少人将“聪明才智”和大量时间耗费在内斗上,大大降低了财富的增长速度,延缓了家族的振兴进程,错过了三十年的全国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对后代的发展也影响极大。想起这段往事令人心酸,我也深感愧对列祖列宗。
回顾我杨氏列祖列宗,对修谱十分重视,不管时代变迁、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修谱一直未断。从第一世起,虽历经沧桑和战乱,但比较清楚地连续记载到了第十五世,家谱能传存下来,足以表明了各代祖宗们对修谱的重视。一般来说,每次修谱间隔多则五十年,少则三十年,那么六百一十三年间,至少修过十来次。在当时信息不发达的条件下列祖列宗能够矢志不渝修谱,足以证明其对文化传承的愿望之强烈。同时,历代族人对《家谱》的尊重和不辞劳苦地逢年挂谱、供奉、祭祀、收谱,以及日常的收藏和管理费尽心血,有良心的族人都不会忘记他们的付出,并心怀感激之情。相比之下,我因深感今人不及古人而惭愧,再不迎难而上振兴家族,重新修撰高质量的家谱,既愧对列祖列宗,也无法向后人交代,故经各家庭当家人协商决定重新修谱。通过重修家谱,让族人重新认知家族团结的重要性,重新认知“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兄弟阋墙,家破人亡”的现实性,进而凝心聚力,奋发努力,你追我赶,力争上游使后侯的杨氏家族在最短的时间振兴起来,光宗耀祖,为后世留下可圈可点的关辉足迹!
第十七世孙 杨喜武
(张海波提供 苏家庚 校录)



编者简介

      穆国联,河北南皮人,1965年生,198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出版著作有《沧州古今书征》(1996年内部出版)、《沧州名门望族与文化世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策划主编《沧海书系》(团结出版社)、《大运河书系》(团结出版社)、《华夏园丁文丛》(团结出版社)、《文苑书香文丛》( 中国电影出版社)、《沧州骄子》等40余部。

      待出版著作:《沧州古今图书集成/沧州著作家传略》、《沧州谱牒序跋集》

       敬请各界朋友提供沧州辖区各类家谱信息,为沧州地域文化研究提供(国史、方志以外的)家谱线索。

     沧州名门望族,姓氏文化研究,传统民俗礼仪文化讲座、寻根问祖,家谱核查对接,家史传记代写,家族寻根文化兴趣班,寻根游学,家族宣传片制作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