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法”,对大众来说一直是一个熟悉而又神秘的存在。谁都知道阵法的大概意思,也大都听过古今小说家笔下的所谓“十大阵法”、“八大阵法”,比较有名的如“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四门兜底阵、五虎群羊阵、六丁六甲阵、七星北斗阵、八门金锁阵、九字连环阵、十面埋伏阵”。但阵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并没有太多人能说出个子午卯酉来。另外强调一点,现在经常听到的风水上的转运、旺财阵法,是在战阵与奇门遁甲等玄术结合之后(下文会说到),再经今人衍生而来,并不在今天的主题之内。 阵法的出现以及重要性阵法,是指冷兵器时代战斗中的作战队形。排兵布阵得法,就能通过互相配合,实现“1+1>2”,使军队整体作战能力远大于单一个体战斗力的简单相加。 古代战阵示意图 “阵”,其实在魏晋以前都写作“陈”,陈通乘,其本义指战车和步卒的排列,是车战时代的专用军事术语,以后又引申为军队战斗队形的泛称。据《康熙字典》记载,“阵”字首次出现,是在王羲之《小学章》帖中,严格说来应该算是错别字吧?打那个时候开始,“阵”与“陈”字义相通。但再往后,凡与军队相关的都写作“阵”,而“陈”则在姓氏或陈列的意义上使用,两字就没什么关系了。 从卜辞记载中可以看到,我国军队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开始按左、中、右的固定队形排列作战。这种作战中的兵力布置方式,就是“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若干关于调整队形、布置兵力的方法,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阵法。 两军交战不同于擂台比武。个人的武功再高、技艺再强,也难以在战场上决定胜负。所以,高明的将帅都会致力于训练出一批纪律严明、士气高昂而又具有基本战术素养的战士,没必要也不可能把每一个士兵培养成武艺高超的技击专家。正因如此,在我国漫长的冷兵器时代,军队的技战术训练都集中体现在练武习阵上。练武指练习刀、枪、剑、戟、驾御、骑射等各种兵器和技艺的使用;习阵则指演习方、圆、曲、直、锐等种种阵形的变化。在古代军事家的心目中,习阵比练武更加重要。 《荀子·议兵篇》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议论:“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相传齐国好技击,单兵作战能力最强。所以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崇尚技击的齐国士兵,不如魏国身披坚甲、手执劲弩的武卒;魏国的武卒不如秦国赏罚严明、重视战功的锐士;而秦国的锐士又不如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所率领的节制之帅。所谓节制之师,是指令行禁止、秩序井然并擅于排军布阵的军队。因此,任何无组织无纪律的队伍,即使个个都是技艺精湛的高手,在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所列成的坚阵面前,也必定会无可奈何地作鸟兽散。 孙膑 战国时期的著名兵书《孙膑兵法》曾这样论述了“阵”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兵之前行后行之兵,不参齐于阵前,可败也。”孙膑将阵容不整、队形凌乱看作是判定军队将会被打败的依据,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呢?从时间来看,答案是肯定的。阵形整齐是战术的需要,是训练水平的标志,也是军队战斗力的表现。因此,观察敌军阵型便成为判断其战斗力的重要手段。 阵法为何如此神秘?回到咱们的主题,阵法谁都听过,却又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存在。因为再具体一点,比如不同的阵法到底是何阵型,又如何克制对方怎样的阵法,没有谁能说得清楚。似乎“阵”或“阵法”一直都被笼罩在迷雾之中,使人难辨其庐山真面目。这又是为什么呢? 《封神榜》中的诛仙阵、万仙阵、混元金斗阵等,都匪夷所思;《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中的八阵图,《水浒传》第八十七回中宋江与辽军斗阵法时出现的九官八卦阵、太乙三才阵、河洛四象阵等,都神乎其神。 封神榜 不仅如此,即使是那些著名的兵书,也常将阵法写得云山雾罩,玄妙难测。唐代李筌在《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提到天覆、地载、风扬、云垂、龙飞、虎翼、鸟翔、蛇蟠各阵,宋代许洞在《虎钤经》中新创了飞鹗、重霞、长虹各阵,但在阐述这些阵法时往往都与奇门遁甲之术掺和在一起。明代军事家何良臣曾对此作出了深刻的批评:“阴符家每好穿凿,或假知兵之名,而妄作阵图,为害深矣!” 古代的阵法之所以会笼罩在神秘的迷雾之中,窃以为,应该从对历史背景的考察中去寻求答案。 先秦时期,阵法的研究处于草创阶段。《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基本上不谈阵法,而研究与记载阵法的兵书如《孙膑兵法》,在汉之后便渐渐失传,直到1972年才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重见天日。《汉书·艺文志》中著录兵书53种,其中载图的有14种;但是七百多年后的《隋书·经籍志》共著录兵书109种,其中谈到阵图或附图的兵书却仅存4种,较之汉代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0种。 三国演义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阵法对于将帅们建功立业的重要性,使得他们阻止外传甚至不惜毁灭,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封建朝廷严禁此类书籍流传民间。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东平思王刘宇入朝,上疏求赐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当时称作《太史公书》)。汉成帝就此事征求大将军王凤的意见。王凤奏对,《太史公书》中记载有战国时各国纵横捭阖之谋和汉兴之初的权臣奇策、地形扼塞等内容,诸侯王等不宜阅读。刘宇是汉成帝的叔父,但汉成帝仍然采纳了王凤的建议,不将此书赐与刘宇。 如果说连藩王都不准阅读《史记》,生怕由此而对朝廷的统治不利,又怎能容许涉及阵图的兵书在民间流传呢?至于官府收藏的阵图,在战乱或者改朝换代的过程中失传,也是顺理成章的结果。这样一来,我们便只知使用阵法可以取胜的史实,却不知如何使用阵法方可取胜的详情,因此也就越来越增加了对阵法的神秘感。 司马迁 此外,阵法的神秘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自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儒家学派便开始了“儒教化”的过程。谶纬神学倡兴在前,宋明理学继起于后,谈玄演易之风经久不衰,五行、八卦、九宫之说盛行,其影响深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再加上道教在军队中的影响不断深入,使奇门遁甲、符箓之学渗透进兵法之中。于是,自唐宋以来,便陆续出现了对阵图进行穿凿附会的解释、神秘气氛的渲染和伪托古人的编造等种种现象。 即使像明代戚继光这样的名将,在制定旌旗法制时,不仅讲究五行生克、风角星占,还根据《礼记》所谓五方旗神,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腾蛇,建立方形旗五面,并配以五方旗五面,即东方温元帅、南方关元帅、中央王灵官、西方马元帅、北方赵元帅,以象征天干之数。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一共绘制了62面旌旗,上面画了六丁六甲,二十八星宿等神鬼兽怪图形,旗面上还描画了今人已很难解读的许多符咒文字。戚继光尚且如此,那么,其他兵书在谈到阵法时加上阴阳五行、奇门遁甲等神秘色彩,乃至某些小说如《封神演义》中出现十绝阵、诛仙阵等鬼神出没的阵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戚继光 当人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时,对奇迹的幻想,对奇迹的崇拜便应运而生。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除非双方战力之比绝对悬殊,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永远居于不败之地,这时将有决定性作用的阵法和宗教神秘之术结合在一起,也算是顺理成章了。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原因,我们也就不难回答“好像人人都知道阵法,却为何还是感觉如此神秘”这个问题了。今天的话题先到这儿了,后面还会对古代阵法的一些具体信息进行探讨,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关注堃哥我是文化人,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