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孩子跟我们的交流很少,在家的时候基本就把自己关在房间,吃饭的时候才出来一会。” “孩子今年上二年级了,平时让他做什么全当耳旁风,一点都不听我的话,气死了!” “孩子自从到了青春期,和他爸的关系越来越差,经常吵架,天天和他爸对着干。” 观察许多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家长主要都做对了这4件事: 01 “该写作业了吧” “天天玩手机,你真不急啊!” “手机给我!看你这个样子就烦!” “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你越是让我做什么事,我反而不想做了,你一说,我就会觉得这件事变得像是为你做,于是非常不情愿、很抗拒。 其实妈妈,我都这么大了不是吗,我可以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你也应该给我充分的空间。” 02 上初中住校钱丢了,回去跟妈妈说,妈妈质问我:“怎么就你的钱被偷了?自己花了不敢承认吧。” 小学被人欺负打了回去,结果对方的妈妈找到家里,我解释,我爸不相信,转身给我一巴掌:“你不招惹别人,别人会欺负你?” 初中下晚自习和男生同桌一起走一段路,妈妈看到了,回家后说我“早恋,女孩子不自爱。” “我家孩子每次在房间的时候,孩他妈总喜欢时不时送点水果、牛奶,我知道她是不相信孩子,想看看他是不是在写作业。 有一次我认真地跟她讨论过,以后不要这样了,我们应该信任孩子。后来孩子的表现也没有让我们失望。” 03 美剧《小谢尔顿》中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很深。 为了还上修冰箱的钱,小谢尔顿去卖报纸赚钱,付出很多却收到很少的报酬。 晚上回到家,看到家里人说说笑笑开心吃饭的样子,心里不平衡,朝家里人发了一通脾气后就回到自己房间。 这时候爸爸去房间找他,没有批评和斥责,而是耐心地听小谢尔顿的抱怨并表示理解。 接着现身说法,聊起了自己一天的生活,然后问他,“但你有没有发现,我不会回到家里来拿你出气。” 小谢尔顿思考了一下给出了肯定回答:“是的,你没有。” 爸爸最后告诉他:“每个人都很辛苦,但不对爱你的人乱发脾气是最基本的责任。” 这一段可以算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范例。 对于孩子不当的行为,第一反应不是朝孩子发脾气、斥责孩子,而是真诚、耐心地和孩子深入沟通,了解孩子发生了什么,知道情绪产生的原因并表示理解。 至于该教给孩子的道理,在理解孩子感受的基础上,再去引导,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反观现实生活中,家长和孩子对话,经常充满了情绪的宣泄、对孩子的压制、情感上的绑架。 比如朝孩子发脾气、大吼大叫、居高临下地讲大道理、命令孩子,以及最常用的“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亲子关系中,比起道理、对错,情感上的接纳和理解更为重要。 要做到有效沟通,家长要学会放下指责、评判、说教,平等、真诚地和孩子对话。 不管发生什么,首先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解背后发生了什么,再做处理; 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感受和情绪,表示接纳和理解,而不是站在大人的立场忽视和否定。 父母与孩子之间多进行有效沟通,才能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亲子关系得到良好发展。 04 中国式亲子关系中,有一种很畸形的现象:父母把全部精力和资源都放在孩子身上,哪怕牺牲自己,也要成就孩子。 然而这种模式,很容易导致父母和孩子双方都出现问题。 父母操劳疲惫、过度焦虑、情绪不稳定、急功近利;孩子在高要求、高期待下,也充满压力和焦虑,内心备受痛苦和折磨。 在这种情绪和状态都不稳定的情况下,亲子关系的那根弦最容易绷断。 就像电视剧《小欢喜》中妈妈宋倩和女儿英子,表面平静的日常生活下,藏着英子压抑、疲惫、想要逃离的心,母女二人多次爆发激烈的争吵。 其实教育孩子,从来都不应该是一个牺牲父母成就孩子的过程,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实现双赢。 育儿专家王人平老师也说过: 对自己足够接纳、满意的家长,能够更好地接纳孩子、看到孩子本身的样子,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不会执着于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因此,家长把一部分精力和能量用在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身上,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你积极向上、努力进步的样子,也会被孩子看在眼里、当做榜样,赢得孩子的尊重。 点个【在看】,与各位家长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