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金新医案(三)

 百草堂图书馆 2023-02-23 发布于内蒙古

三、活血通络、理气止痛治心绞痛一例

黄某,男,62岁,已婚。

初诊1998612日。

主诉及病史∶因精神受刺激后,突感心前区闷痛半小时,继现阵发性钳夹样疼,并向左肩、上臂内侧放射,每次约持续数秒,经服止痛片未愈由家属送诊。既往无同样病史,有高血压史。

诊查∶病者形体胖,神情焦躁,面色暗淡,伴头痛气短,胸骨剑突左侧触痛(+),心律齐,率稍促,双肺呼吸音稍粗,肝、脾未扪及。血压165/90mmHg,舌质暗紫,苔浊腻,脉弦滑。

辨证∶平素患肝阳上亢,复受情绪刺激,致血气瘀滞心络而发,病为真心痛(心绞痛)。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针用泻法。

主穴∶郄门、太冲、膈俞。

刺法∶患者取侧卧位,先刺左侧郄门穴,针尖斜向上臂,进针得气后用逆捻导气,行针时患者自觉针下有微凉感向肘及臂徐徐上行,抵胸后顿感胸闷、疼痛渐失。继用轻提插针法泻刺右侧太冲、膈俞,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运针1次。

针刺后胸痛未现,头痛若失。复检血压为145/80mmHg

配伍治疗∶耳穴磁珠贴压心、肝、肾点。嘱每隔1小时许,自行按压23分钟。

田七末3g冲服,早晚1次。

翌日复诊∶患者神气清爽自行到诊。诉昨日经针治后胸痛未犯,偶感胸闷揉按耳穴后则可缓解,食欲、二便如常。

诊见病人面色转红润,心前区触痛消失,血压150/80mmHg,舌质淡紫,苔薄黄,脉弦缓。症脉合参,气血得通,瘀滞去则心痛止。仍用原法,取内关(右),太冲(左),心俞(双)用平泻捻转手法。

3日复诊;患者病气尽退,面色红润,心前区疼痛消失,生活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血压145/80mmHg

脉症合参,病势已去,为巩固疗效,继续针刺3次,终止治疗观察。嘱注意生活作息及保持情绪乐观。一月后复诊,心痛未现,晨起登山活动无不适,血压正常,病愈矣。

【按语】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一时性缺血、缺氧而出现阵发性的胸骨下段后面和心前区钳夹样短暂剧痛。本例有肝阳上亢史,复因情绪过激而诱发,证见脉弦,舌紫,苔浊,其病机为血瘀阻滞心络而成病,故用活血祛瘀法,血瘀去气机和利则痛止。

郄门为心包经“郄穴”对相关脏腑急痛有相对独特疗效。泻刺太冲、膈俞(血会膈俞)可活血祛瘀通络。

刺郄门或内关,针刺方向斜向上臂,运针得气后用逆捻导气法,如患者经络较敏感,则可感到针下有痹或凉感过肘、抵胸,心痛则缓。

心绞痛如属虚证(证见神疲气短,面色苍白,头晕耳鸣,心前区绞痛隐隐,舌质淡或淡紫,脉细数或不整)。治法宜用通阳行气,补益心血。针用平补平泻法,取内关、膻中、足三里,艾条温灸心俞、膈俞。

配伍治疗

1)穴位注射∶选心俞,肝俞,膈俞,肾俞,脾俞,每次选一穴,实证用丹参注射液,虚证用当归或参麦注射液,每穴注入1ml

2)耳穴贴压∶选心、肝、脾、肾、三焦点,用磁珠贴压,每次23穴。

3)在治疗期间,可内服田七末或苏合香丸、丹参片等,并嘱保持乐观情绪,以巩固疗效。笔者近年采用上法治疗心绞痛 28例,经针刺当时症状即有明显缓解,治疗10次后临床症状消失,追踪3个月无复发20例,有效7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6.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