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三章不上贤

 庆哥哥呀 2023-02-23 发布于内蒙古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我觉得其实第三章应该和第二章放在一起的。《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是理论上的描述告诉我们人的价值观都是相对的,事物都是在对立与统一之中。一旦设定出来一个特定的标准,不管目的如何,就会造成比较,造成各种复杂的欲望。第三章就是在教我们如何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我看到很多专家的解读说老子是在讲愚民政策,我觉得说这话的人非蠢即坏,老子哪有那功夫。

当然这一章肯定是写给统治者看的,那你可能会说,你看这不就是教统治者怎么愚弄老百姓的嘛?统治者不一定就是一国之君,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用现在的话来讲统治者其实就是管理者。只要管人就是管理者。一国之君是管理者,一个公司的老总也是,一个班级的任课老师也算啊,甚至一家之主也是管理者。那你说我就是孑然一身,单身狗一个,总不是了吧。可是你还要管理你自己,管好自己也没那么容易啊。所有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都有需要管理的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管理者。

接下来我们就来逐句翻译,'不尚贤,使民不争。'贤上面是臣和手,下面是贝。说文解字上说“贤”起初的意思是用眼睛看守财富的意思。后来进一步引申,看守财产的人一定是忠诚可靠,有管理能力的人。所以《说文》称:“贤,多才也。”。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作为管理者,不要推崇贤才,这样人才不会争名夺利。看上去不合常理,其实确实是这样的。家庭是我们最熟悉的小集体,一个只要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就能感同身受了。你夸一个孩子就伤害了其他的孩子。我有一次在老大面前说了一句,“妹妹最近在学校里表现不错,当上了大队委呢。”老大不高兴了说“她才刚刚小学,这有什么呀?等她到初中、高中,才算是本事。”你看看屁大点的孩子,你一旦说了几句他人的好,立马就炸毛了。

这才是一个小家,如果放到一个班级里那就更明显了。凡是班长,学习委员,团支书,课代表等等...在其他同学们眼中都是老师的狗腿子,大家都不跟他们玩。是这些孩子不好吗?显然不是,他们都是好学生、品学兼优,不然老师也不会选他们做班干部。难道是他们性格内向不善社交,可没当上班干部之前可是跟同学们打得火热的呀?一旦你“上了贤”,小到只有几个人的家庭,几十个人的班级都立马变了样。更别提几千上万人的企业、机关,几百万上亿人的国家了。“上贤”对于活着的人不是什么好事,那就是捧杀,把人架到火上烤!但是人死了就没关系了,谁会跟死人较劲呢。你看古代王侯将相等人死了以后,朝廷追加一个谥号,比如什么文正公,忠献公之类的。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句容易理解,不要把那些稀有的东西当做宝,就不会有人去偷它了。比如金子,如果不是因为它被国家赋予了货币价值,谁要那破东西干啥,不能吃不能喝的。另一个更具代表性的是钻石,这玩意绝对是一个骗局,钻石就是碳元素构成的,看上去跟一个玻璃渣没啥区别的东西,被硬生生的营销成了情比金坚的宝贝。如果没有资本背后的编的浪漫的故事,谁会去偷这个破石头,这玩意估计扔地上都没人捡。可见奇货可居都是人为造成的。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意思是说不要把自己的喜好表现出来,这样就不会祸乱人心。为什么呢?因为一个领导天天把自己的喜好放在嘴边,表现得很明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下属们为了讨讨领导欢心,做起事来就会荒腔走板,不再是为了做事而做,而只是为了讨好领导。另外以学校学习为例,本来教育应该是要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会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认识自己,活出自我。可是现在的教育只是为了考试,为了成绩,老师只看成绩,家长也只要排名。学生们就乱了初心,只能去刷题,内卷,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到头来什么也学不到。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如果前面只是泛泛而谈,这里就是具体的武功招数了。这里的“圣人”是指悟道之人。所以悟道之人,就要使人排除欲望杂念,停止胡思乱,想心灵开阔。要让人吃饱喝足,不要让人一天到晚瞎想八想。让人强身健体,精神饱满。要让人一直保持着不去卖弄小聪明,不要胡思乱想,欲壑难填。这里要专门讲一下“志”,志其实不是什么好词。它其实就是欲望的代名词, 什么“有志者,事竟成。”,哪有这么容易,恰恰相反的是,有志气的人,就特别输不起。与人竞争博弈的时候越是想赢,顾虑越多,大概率就会输。越是胸有志大者,动作越是会变形,被对手一眼看穿!你说你不信?那你找块镜子自己照照呗。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这里的“知”是认知,智慧的意思,引申为自作聪明的人。所以这段的意思是,让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胡作非为,那么就没什么是治理不好的。老子写的这些文字总是让人觉得是违反直觉,跟社会反着来,跟人性是反着来。他的理想就是要人心思纯净,去标准,去欲望,不断的退,不断的去,最后复归于婴。之后就直接封神就像《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所讲的就能做到“恒无欲也,以观其眇。”老子自始至终都在让人跳出标准,看穿假象。这哪里是愚民之说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