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中国》批注式阅读教学(刘礼娜)

 一中大语文 2023-02-23 发布于福建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是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任务。这也是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一个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课程内容在教材中的直接体现。相比以前的教材,将整本书阅读纳入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这无疑是一种开创,也是一种挑战,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实施起来并不易。传统的教学视角在“教”,所谓的学情常常是教师的理论假设或不自觉的经验状态,这样常常使得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不一致,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王尚文先生指出: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教”就是“让”学生“学”语文。[1] 一线教师如果能基于学情视角,确立以“学”为出发点的教学视角,积极探索《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新的教学模式,那么就可以真正完成整本书阅读教学任务。

一、《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学情把握

于漪说:“教师要从习惯的'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他们想学什么,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碰上哪些障碍,怎样帮助解决,怎样才能使他们发挥积极性。”[2] 《乡土中国》是一本学术著作,高一新生要在规定的课时读完一本学术著作,难度很大。要真正了解学生的“难处”,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需要实际调查。笔者在正式进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之前,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自主浏览这本书,并对两个班的112名学生进行书面问卷调查:这本书的阅读,你最大的阅读难度或学习障碍是什么?需要老师提供什么帮助?收集的问题主要分为一下几个视角:

第一类:关注体例

1.初中课外所读的大多是小说,阅读这本书感觉有些枯燥,难以弄清楚作者的观点。

2.感觉和初中时读的书籍不太一样,以前读的书籍大多都以叙事为主,而这本书属于说理性书籍,很难懂,我认为难点之一是坚持读下去。

3.乡土中国这本书涉及的学术理论较多,读起来感觉很难跟上作者的思维逻辑,想知道该如何去阅读这类学术著作,希望老师给我们一点指导。

第二类:关注概念、语言、结构

1.不知道怎么去理解“乡土社会”等概念。

2.生词、专业名词、看不懂的句子太多,文中虽然有解释但难以理解,感觉抽象,很难耐心读下去。

3.感觉相比之前读的名著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比较难读懂,而且感觉很难梳理全书的脉络。

第三类:关注阅读方法

1.读起来感觉像议论文,不知道该如何写批注。

2.这本书是作者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理解分析,感觉从很专业的角度,那我们应该怎么读懂?

3.像这样的学术著作,如何写读后感呢?

以上是学生在大致浏览《乡土中国》之后提出的困惑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聚焦在“怎么读懂”和“怎么读”两个问题,或者说是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应该是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视角,当然还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来考虑。新课程标准对学术类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目标:“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3] 可见,课程标准对《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很清晰,既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效的读书方法如圈划批注来把握作者的观点,还有探究文本语言和论述逻辑,与传统的单篇教学不同,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考虑课时有限与课程任务重的矛盾,还需考虑课内与课外结合,,教给学生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让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适合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莫过于“批注式阅读”。

二、《乡土中国》批注式阅读教学实施

  基于“学情视角”,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构建读写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依照“教师批注示范”→“学生批注实践”→“师生共同交流”的流程进行课程实践,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式。注重课堂教师的批注方法指导和示范,开发程序性批注知识,如用“文中观点→自我阐述→联系当下→自我体验”四步走来写感悟性批注;打通课内与课外,充分利用班级微信群进行批注分享交流和问题探讨;批阅学生的批注,并设置“主要问题探讨课”和优秀批注交流课。

将批注式阅读用于今日之课堂,是古人读书方式的一种传承。当然,古人的批注多是一种文学评论性质,在指导学生《乡土中国》批注式阅读时,根据具体学情、文本体式特点和课程目标需要可以进行批注方式的多样开发,主要有如下几种批注方式:

1.理解性批注

概念:理解性批注是最基本的批注方式,圈划文章中的疑难概念或疑难语句,旁批自己的理解,可以采用阐释法、替换法、联想法、类比法等方法进行阐释。

聚焦学情: 书中的概念、作者观点、语句等不懂的比较多。

教学目标:通过理解性批注,驻足不懂的概念、观点句等,用自己的语言尝试阐释自己的理解,以深入理解文本,把握作者观点。

教师批注示范:

原文: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文字下乡》P16)[4]

批注:《说文解字》:“愚,无所知也,亦钝也。”,知,识也,指判断、了解事物的能力。在城里人看来,乡下人是愚笨的,缺少智慧的。(阐释法:聚焦概念,查找工具书进行理解)

原文: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已,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已就是修身。(《差序格局》P43)

批注:孔子此说的推己及人,让我想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谓克已,亦如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替换法:聚焦概念和观点句,查找相关言论进行替换解释)

原文:这里我们把生存的条件变成了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用以别于“欲望”。(《从欲望到需要》P132)

批注:当欲望的本能的自觉达到了一种理性的合于生存条件的便成了“需要”,“需要”这个词,在情感上是带褒义的,如克莱尔小说《摆渡人》中:“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联想法:联系相关作品或生活现象)

原文: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在教化过程中并不发生这个问题,被教化者并没有选择的机会。他所要学习的那一套,我们称作文化的,是先于他而存在的。(《长老统治》P99)

批注:社会契约的前提是个人的自由得到尊重,而文化是先于个人意志存在的,是时代经验的积累,无需个人自由意志承认,只能适应。比如新生进入校园,校园文化、校园规章制度已经存在那里,学生只能适应,无法改变,否则心里不适,碰壁的只有自己。(类比法:用类比思维进行阐释,化繁为易)

2.鉴赏性批注

概念:鉴赏性批注是带有文学评论性质的批注方式,圈划文章中体现写作艺术特色的语句或语段,旁批自己的点评,用自己的语言对作者写作技巧或语言风格等进行理性分析、判断。

聚焦学情: 感觉很难跟上作者的思维逻辑,感觉这本书的语言比较难读懂。

教学目标:通过鉴赏性批注,聚焦文章的说理逻辑和说理技巧,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点评,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师批注示范:

原文: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差序格局》P36)

批注:费老为什么用柴来做比喻?这符合乡土社会的特点,“柴”对于乡下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一根一根的柴,捆成一捆,捆就是团体,就是组织。在西方社会,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组织。用譬喻说理,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这是费老的特色。(聚焦说理技巧批注)

原文: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礼治秩序》P79)

批注:这一段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在乡土社会,人们对于传统的敬畏。费老很喜欢结合自身的经历来讲道理,这样既真实可信又生动有趣。这样说理既接地气又避免枯燥。全书这种散文化故事叙述比比皆是,这也使得这本学术著作呈现“散文化”语言风格。(聚焦语言风格批注)

3.感悟性批注

概念:感悟性批注是带有随感性质的批注方式,圈划文章中比较有感触的语句或语段,主要是聚焦内容或相关话题,旁批自己的感想,可以联系当下或者自身来发表感悟。

聚焦学情: 像这样的学术著作,不知如何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聚焦本书中提到的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学会用“文中观点→自我阐述→联系当下→自我体验”四步走来写感悟性批注。

学生批注精选:

原文: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礼治秩序》P81)

批注:乡土社会秩序维持的模式为礼治,不可否认,“礼”对人类有教化的作用,(文中观点)但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礼治有其优势,亦有其劣势,(自我阐述)在当今社会,礼治是一方面,法治也是必不可少的。(联系当下)作为当代新青年,我们应既要了解传统,发扬传承比较好的传统礼仪,做一个有“礼”的中国人,也要有守法意识,做一个合格的守法公民!(自我体验)(四步走式批注)

除了以上三种批注方式,基于学生对这本书论述逻辑和文章结构的关注,还开发了导图性批注,圈划观点句,聚焦关键词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批注。还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性批注,圈划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或写法特别的地方,旁批自己由此思考的问题,可以在师生交流课上提出来讨论。

当然,“教师对学情的分析结果只有融人具体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作业布置之中,才有可能发挥作用。”[5] 在《乡土中国》批注式阅读指导训练课和课后查收学生的批注作业,都会对学生批注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分析和评价,根据课堂出现的具体情境和作业问题,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进行调整,从而真正改进学生的学习。

将批注式阅读作为《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势:第一,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6] 批注式阅读具有随读随感随思随写的特点,操作方便,长期以来便能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第二,有助于学生实现深度阅读。批注避免阅读视线的滑行,而常常要求读者驻足、聚焦、思考,并用文字表达,“数字化时代”,浏览式的浅阅读之风盛行,而批注式阅读能让学生尝试深度阅读。第三,有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和心智的成长。批注式阅读不仅读者是对文本的直接理解领悟的过程,更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尤其是契合自身生命体验的感悟性批注,让《乡土中国》这样的社会科学作品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心灵的成长产生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