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案 “热郁于内,症见肢冷形寒,时见于外则见发热 而此寒热非表证, 辛散解表,徒司耗散,于病无益,更伤正气 温阳反作,积累必生变 故引叶天士名句:徒谓风伤,不识阴阳 郁热无形,变见征兆 可为咳嗽、咽痛、多动、心忡、内烦、头晕、失眠、多梦、嘈杂、痞痛、下利、便血、紫癜、累疠痰核种种不一 所谓:冲心犯肺、侮脾克胃、阀肾迫血、游行三焦、上冒旁走种种多端 若谓 外感内伤大旨皆寒热二途 寒且心领神会,热亦须得心应手 才是两条腿走路,不致偏颇 如此可谓真入得其门” 比如说, 初为伤寒,寒伤则阳热折损而 郁伏于内 故,见寒象,实质为热 解此寒之机巧在于清疏通利、甚至滋降、镇封 而非温 比如说,四逆散证的或然证、乌梅丸证的错杂证 如果追逐症状、仅知寒湿 渺无愈期 也就是说 不要低估了热证、不认识热证 以为天下除了寒湿没有其他的病 如此才可称真知何为“伤寒” 即 寒之正面、里外上下、来龙去脉 及其反面,也就是热 全都在你的理论体系中 各得其位、各得其正 此谓真“伤寒” 如此发展治法,才可谓真“温阳” ———以“和”为“温”,而非仅认识几个热药 故谓: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万之大不可胜数, 然其要,一也” 那么我问你,“一”在何处? “一”在“数推”之后, 复“归”于阴阳之象 才能 有措手之处 此即我讲《伤寒论·辨脉法》第一条 “脉分阴阳何谓也?答曰: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 这就是阴阳作为思维工具 析分万端 以规求脉理 其理即得,还得归于阴阳本体、本象 才能“用” 故第一条接下来讲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以理归象, 故能指掌吉凶顺逆 |
|
来自: 昵称802361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