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新昌数字报刊平台

 生机饮食养生 2023-02-23 发布于浙江
                                                               吕士君/文  郭志贵/摄

  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龙的家园,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古代时,高山小村一晴就旱,人们祈盼雨水,但缺乏灌溉设备,于是一个村或几个村堡联合起来,或水边或山岗上,造个亭建个庙,作祭祀场所祈求风调雨顺,因此在我县乡村也就留下不少龙亭、龙王庙遗迹。

  拔茅小龙亭

  在羽林街道拔茅村后高蟠湾岭上。万历《新昌县志》载:“龙亭,在高蟠潭上,称白龙母所栖,因作亭奉之。”此庙屡毁屡建,现庙建筑为近时所修,但在壁间尚嵌有碑石一块,镌刻时间在清道光丙申(1836),碑文中有“吾乡龙亭在高盘山之巅,相传圣母毓龙于此,迹甚奇,复时出云降雨泽化一方,遂建亭以志其德”,说明道光重修时圯毁已久。从2002年开始至2007年,经村民踊跃捐助修复,历时5年,初具今貌。

  三丰棋龙庙

  羽林街道三丰棋龙庙建于清中晚期,正殿面阔三间,硬山顶,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梁枋雕刻较精细,耍头雕刻图案为双边半浮雕,内容为武打人物及花卉,檐柱牛腿为八仙图案。耍头上有莲台栌斗而无拱,为双蛟龙浮雕图案代替。戏台歇山式,八卦藻井,台柱年腿为狮子捧绣球、雕刻精致。现建筑为近年群众自动募集经费重修,檐柱牛腿也改为福禄寿喜四星像及和合二仙。戏台八卦藻井也重修,台柱牛腿仍为狮子捧绣球。庙前有幽谷,深数十丈,即龙潭坑,有龙潭三个,三级瀑布飞流,现已修成193级步阶直通幽谷潭底,四周古木野藤参天,为一处夏季避暑的好去处。龙潭坑下游有龙潭水库,兴建于1953年,为我县早期修成的水库工程。

  宋家龙亭

  从梅渚镇宋家村登一条蛋石路老岭,可上海拔291米高的龙王庙,乡人也称“南亭古迹”。不过如今的三间面殿宇却是新近建的。岗坪上,几方赤裸裸的巨石,一口老井和200多年生的沙朴树,才算得古物。站在岗坪观赏,南面是新昌澄潭、梅渚等乡镇,马鞍山、穿岩山也在一望之中;北面嵊州市城区一览无余。每年农历八月廿七至八月廿九,这里举行庙会,请草台班子演大戏,邻近村民都赶来看热闹。

  官塘龙亭庙

  官塘龙亭庙,又名六堡龙亭,位于梅渚镇官塘龙亭畈自然村。始建于唐代,宋太平兴国年间,由天顶坪移建于此,已有千余年。此地青山环抱,景色迷人。庙前古樟参天,庙内殿宇20余间,戏台一座。殿内塑神像11尊,正中龙王,赤面长髯、蟒袍金冠,农历七月初七,龙王寿诞,万人兴集,热闹非凡。但因年久失修,千年古庙已失往日景象。1997年,四方乡民捐资出力重修大殿,旧貌重现。

  官元高龙亭

  儒岙镇境内高龙亭,也名五堡龙亭,三间面。早年前往,仅有些柱对,未见塑像。站在庙前远眺,山峦重重,左为会墅岭,右为万年山,正前方与天姥主峰拨云尖遥相呼应,气势宏伟,藤坑村舍点缀万绿丛中,美景如画。登龙亭岗有三条步道:从黄泥丘村上,为九曲岭,510米,500余步台阶,山腰有亭名“九曲”;从官元庙村上,为白龙岭,352米,462级条石台阶,山腰也有亭,名“长寿”;此外从藤坑村口上,沿长寿岭(牛头岭岗)上,也有一条步道。现在这些岭道已成健身休闲场所。若不留意,容易忽略五堡龙亭的两处景观:一为龙井,它隐藏于草木丛中,这是山上的重要水源;二为白龙潭,在山脚,有洞有潭,岩洞深宽各10米,高3米,洞底有深潭,水质清洌甘甜,乡人说喝了耳聪目明,洞壁长满凤尾草,很美。

  掉埠头高鼓龙亭

  高鼓龙亭在大市聚镇。从掉埠头村隔溪而望,对岸是一座峻峭兀立的小山,那山酷似一只大鼓“泡”在水中,乡亲呼之“高鼓岩”,但细看那“鼓腰”,并不单调,因千百年的风侵雨蚀,冲刷出一些峡谷、洞穴等,在泥沙淤积处和岩缝中则蓬蓬勃勃地生发出一些树木花草,乡人在那山巅的“鼓面”建造成一座红彤彤的玲珑小亭,名曰“高鼓龙亭”,以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吉祥之意,这样一来,那水中之高岩更加鲜艳,更富有生气和灵性。

  罗溪七堡龙亭

  七堡龙亭,在小将镇罗溪村的中家岙自然村里侧,距县城东南33公里。现存建筑共二进,前厅及正厅加一侧厢房。正厅面阔三间,明间抬梁式,次间抬梁穿斗结合,五柱落地,明、次间牛腿皆为透雕八仙过海像,耍头浮雕武打人物图。檐檩枋木为浮雕狮子、凤凰、瑞兽、珍禽图案,以环带云纹穿插其间,是一处雕刻艺术价值极高的古建筑。根据现存石香炉镌刻年代看,为清咸丰八年(1858)建,而四金柱对联题款则为民国初期书写,可能是民国时期重修,前厅为民国初期时新建。

  挂帘山六堡龙亭

  六堡龙亭座落在城南乡挂帘山龙亭岗山顶,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现建筑为当地村民在原址上重建,前后两进带戏台及左右厢房。龙亭岗顶,秀竹茂林,奇岩怪石,风景秀美。

  企石八堡龙亭

  八堡龙亭在城南乡企石村,距县城南15公里,地处高山峡谷,初建于清光绪年间,整个建筑建在跨越险峻的山涧的大石拱桥上。是一所由大殿、戏台、门廊及看楼等部分组合的建筑。现存大殿,面阔三间,明间抬梁式,次间抬梁与穿斗结合。檐柱上的耍头、牛腿为立体透雕武打人物及狮子捧绣球,其他有四大天王,雷公、电母等形象,檐檩枋木下有浮雕凤凰及狮子捧球等图案,是本县雕刻艺术精湛的古建筑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