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陌上花待丫丫回,古人咋处熊猫

 林歌作品 2023-02-24 发布于河南

文/林歌


林歌,80后,文学爱好者,旅游规划师。行遍千山万水,写过四海八荒。新浪微博@林歌,公众号:握刀听雨堂

代表作:武侠系列《银月洗剑传奇》《刺世嫉邪赋》《凤凰东南飞》《光明皇帝》,青春系列《南塘》《一场游戏》《一个地方,两个姑娘》,两京系列《长安古意》《东京梦华》,诗集《江湖故诗》等,计2000万字。

说明:最近的热点,大家都知道,美丽国干了件不美丽的事儿,旅美大熊猫“乐乐”离世,“丫丫”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大家都呼吁租借协议到期前,让“丫丫”提前回家。

一坨胖尊,两分雪白,三分抱竹,四分憨态,无不喜爱。这就是我们的胖哒熊猫。

别看熊猫现在这么可爱,谁见谁都想过去摸两把,可是在古代,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钢铁硬汉,战场上的大杀器。

这从它们当时的名字就能看得出来属性,食铁兽。

连铁都吃得下去的野兽,多猛!

当然,食铁兽的意思并不是说它们真的吃铁,而是说它们的咬合力惊人,高达1298.9N,在食肉目动物排名第五,仅次于狮子。

要不人家吃竹子跟我们吃旺旺脆米棒一样简单。

除此之外,它的爪子锋利堪比解剖刀,所以见了熊猫别母爱泛滥上去就抱,说不定被大宝贝嫌弃了,一巴掌就把你拍成相片。

介于各方面的身体优势,所以最先被用于冲锋陷阵,也就不足为奇。

它们在战场上的铁血首秀,是在炎黄两族的阪泉之野大战。

那时,轩辕黄帝,身披重甲,手执锐枪,骑乘着熊猫,驱赶着虎豹,雄赳赳气昂昂地冲向炎帝的大阵,一蹴而就:“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珍兽趣谈》中更记录了熊猫在五只豺的群殴中,全身而退的光荣战绩。

豺狼虎豹四大凶手,豺排在第一位。五只豺的战斗力怎么样,不言而喻。

冲拳、弓腿、曲肘、跪膝、撅臀,绝招连出,打得五豺成了废柴,咱们“功夫熊猫”的威名,估计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来的。

如此凶悍的战斗力,引得无数人赞羡:

北军百万虎与貔,天子自将非他师。这是韩愈夸它真威猛。

十万貔貅出羽林,横空杀气结层阴。这是陆游说它有杀气。

那后来,我们的钢铁猛男为啥变成了憨态萌男了呢,因为被圈养了。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纪录了当时皇家的“上林苑”内饲养了近百种珍奇异兽,大熊猫名列首位。

众所周知,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修建的皇家园林,纵横面积超过200里。

饲养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看着很猛,世界上性格很温和,如果你不手贱主动招惹它,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和其他动物。

如果一不小心你在野外和它邂逅,它甚至会害羞地掩面遁逃,跟小媳妇儿似的,以致于“群犬常侮之。”

让大宝贝更丢面子的是,有人居然将之奉为和平萌神。比如西晋的时候,两军交战,不分上下,赶上过年或者主帅做大寿,要求庆贺,便会在旗子上画着熊猫,示意中场暂停。这就是“驺虞示和”。

——那时候我们的大宝贝,叫驺虞。

有了“羞耻”的开始,大宝贝便在和平的“萌”化之路上,一直走到了黑,最终打下了国宝的底子。

比如武则天的时候,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来唐朝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阿倍仲麻吕。

他还有个中文名字,叫做晁衡,是李白和王维的知交,写过“平生一宝剑, 留赠结交人”,将大唐的文化带到日本,掀起了大唐旋风。

当时的女皇武则天为了表示大国友好,便送给两只熊猫和七十张熊猫屁。

它们由大批的宫廷卫队和两个驯兽人陪伴,住在两个极为宽敞,披红戴花的大铁笼子里,跟随着日本遣唐使一起回了日本。

那个时候,熊猫还不叫熊猫,而是叫貘,对,就是那个传说专门吃梦的神兽。

日本就有个叫做梦枕貘的奇幻文学作家,写了一个日本和尚在大唐除猫妖的故事。

这个和尚叫做空海。空海有个好朋友叫白居易。

白居易有一次患了痛风头疼病,空海告诉他这是邪气入侵,并送了他一副熊猫屏风,摆在卧室里。

不久之后,病居然真的好了。

白居易非常高兴,立刻写了一首《貘屏赞》:“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寝其皮辟瘟,图其形辟邪。”

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更是将熊猫当做了陪葬品,想必便是借其辟邪的吉祥寓意吧。

想想真是暴殄天物,都死了,还辟什么邪,你自己都够邪的了,难道辟你自己?

苏轼也是个吸猫家,吸熊猫的专家。

比如他在凤翔当官的时候,有人送给他一只被称作竹公式的动物,“自言道旁得,采不费罝网”。

这个竹公式,有人说是大熊猫。

作为美食家,苏轼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吃,“南山有孤熊,择兽行舐掌”。

意思是,想尝尝这玩意儿的熊掌味道咋样。

他不仅自己想尝尝,甚至还给他弟弟苏辙安利,“一朝受羁绁,冠带相宾飨。愚死智亦擒,临食抵吾掌。”

不愧是热爱小动物的专家呀!

当然,这里的竹公式,也有人说是竹鼠。

至于苏轼到底有没有尝尝熊猫啥味儿,不得而知,但肯定有其他人已经尝过。

现在出土的很多熊猫标本上有砍痕,证明古代确实有很人捕捉熊猫,做成美味佳肴了。

比如香港TVB曾经拍过一部叫做《回到三国》的电视剧。

电视的男主角穿越到三国时代,受到朋友的热情招待,被频频劝饭。

男主角端起碗吃肉,觉得味道不错,问了之后吓了一跳,吃得居然是熊猫肉!

虽然剧情恶搞,但吃熊猫的情节,在那时确有其事。

中国三峡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魏光飚在《大熊猫的起源》一书中曾经介绍过:“我们考察了许多人类遗址出土的熊猫标本,结果发现,在许多标本上都留有出自古人类之手的砍痕。在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的那个时代,古人类是不会花大力气去捕杀一只对自己无用的动物的——这些信息显示,此时的熊猫已经成为了史前人类的餐桌佳肴。”

噫,这么一说,好羡慕古代人。

但是到了现代,别说吃,就是想想也得被枪毙两小时。

——不知道什么味儿?

——估计味道不错。

因为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总会将好吃的东西吃成保护动物。

那时候,朝廷没有禁令,所以大熊猫越吃越少,不仅被吃成了保护动物,还被当做祥瑞进行给帝王。

比如明成祖时永乐二年,周王朱橚曾经“献驺虞”,即熊猫。

据说抓它的时候,本来雷雨大作,但装进笼子之后就出太阳了,瑞兽之名由此打响,以致“民庶争先快睹,欢欣踊跃,知为太平之上瑞。”

估计文武百官都尝到了敬献瑞兽的甜头,之后各地都陆陆续续上献。

永乐十一年,山东曹县献驺虞。

宣德四年,镇守南京的襄城伯李隆献驺虞。喜欢猛兽的宣德皇帝极为高兴,“赐文武僚洎四夷朝贡之使观之。”

作为一名大夫,李时珍对大熊猫做过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大熊猫全身都是宝:皮可以当做睡垫,能驱邪气,防寒湿;肉能做成膏药,防治痈肿;最有用的当属熊猫尿。如果人误食金属,可以喝熊猫尿进行溶解。

幸亏《本草纲目》迟迟没有印刷出来,否则熊猫又得少一拨。

熊猫真正走出过门,并正式有了“熊猫”的名称,则是在1869年。

当时,法国一名叫做戴维的传教士,前往四川宝兴县一个叫做邓池沟的地方,采集动植物标本家。

返回途中,借住在一个姓李的农户家中。

喝茶聊天的时候,戴维发现了一张展开的黑白相间的动物皮。

李农户告诉他,这种动物叫“白熊”或“竹熊”,很温顺,一般不伤人,山中有很多,基本上出门就能碰到。

戴维很兴奋,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寻找,他和助手终于捕到了一只活体的黑白熊和六只金丝猴。

戴维从未见过这种新物种,很高兴,决定将其带回法国。

不幸的是,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既要翻山涉水,又要远度重洋,结果那只黑白熊在半路上就死了。

戴维只好将它的皮做成标本,送到法国巴黎的国家博物馆展出。

结果,展出爆满,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儿。

人们只是从兽皮上知道,这种黑白熊有一张圆圆的大白脸,眼睛四周有两圈深深的黑斑,像是戴着一副墨镜。

于是,有人断定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动物,这个动物皮子肯定是假的。

后来还是时任博物馆主任的米勒·爱德华兹出来解围,说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中国小熊猫非常相似的另一种较大的猫熊。

于是,给了它一个全新的名字,“大猫熊”。

这个叫法又被传到了国内,在重庆北碚举办的一次动物标本展览上,大熊猫标本展柜的标牌上,用中英文标注为“猫熊”。

由于当时中文的书写是从右到左,所以翻译的时候便把由左到右的英文书写的“猫熊”读成了“熊猫”。

此后,“熊猫”的称谓便广为流传,以致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大熊猫成为真正的和平使者,打造独具中国风的“熊猫外交”。

1972年,周恩来总理将一对叫“玲玲”和“兴兴”的大熊猫作为“国礼”送给美国。

美国这一年定为“熊猫年”,掀起了一拨熊猫热,吸引了超过300多万观看。

同年,中国大熊猫“兰兰”“康康”前往日本,乘坐的飞机由战斗机护航,并由内阁大臣二阶堂进亲自出迎。

展出期间,前三个月平均每天有15000名观众参观。

为了能在大熊猫跟前站上半分钟而不惜花3个小时排长队。

1973年,中国大熊猫“燕燕”“黎黎”飞抵法国。“欢迎中国派来的动物大使”成了当时整个巴黎的主题,成千上万的法国人把熊猫馆围得水泄不通。

熊猫雕像以及彩色照片很快销售一空。

1990年,中国大熊猫“新兴”“安安”前往新加坡。

为了使入园观众都能一睹熊猫芳容,动物园干脆限时,规定每个游人只能观看3—5分钟。

至于大熊猫丫丫和乐乐,则是2003年被租借至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动物园,开始为期二十年的旅居生活。

未曾想到,熊猫乐乐客死他乡,丫丫则落得满身伤痛,濒临危亡。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陌上花开,可以缓缓归矣。

是的,春天带了,陌上的花都开了。

我们等待丫丫回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