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家|“张恩利:肖像”个展正在和美术馆展出

 木蘭猫不睡 2023-02-24 发布于北京
图片张恩利_柱子_局部_2023
“张恩利:像” 展览现场
现场图 ©和美术馆,摄影:刘相利

继2020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1年龙美术馆的个展后,2023年于和美术馆迎来张恩利又一个展:肖像。该展览于2月17日起面对公众开放,展览持续至5月14日。与之前个展中展现的线性创作脉络和全面梳理的展出形式不同,本次展览围绕“肖像”展开视觉、空间、叙事、媒介、个体等多个层面的焦点呈现,并着重展现了自2017年以来的抽象化的具象艺术实践以及特定场域的最新空间绘画作品。



图片张恩利_四季商人_2022_布上油画_200(H)×400cm

“肖像”是张恩利继九十年代开始的“城市人物肖像”,千禧年之初酝酿的“容器”之后,开启的融合了近三十多年沉淀后的最新时期的创作。这一系列作品均以具象的名字为标题,以抽象形态为表现形式,意在展现艺术家探究自我潜意识对于记忆的影响以及不同人物状态的抽象化的理解与再现。而“肖像”这一标题之下,始终以人连接了容器中蕴含着空间和物体以及人性的精神与现实。


图片张恩利_两个灯泡_2012_布上油画_230(H)x280cm


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Le Guin)提出“生命的书写并非围绕着棍棒武器及其发起的一次次进攻展开,而起到至关作用的是那些容器。背袋和盒子——无论是为明天预备着食物的盆具,还是承载着多样形态知识的故事传说”
[1]。张恩利画笔下塑造的容器,从水桶、椅子、货架、到线绳、大球和小球、抽斗柜、塑料管和书,无不包罗万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是物质世界的坚实构建,同时也是人的身体的延伸。因此,人本身亦被视为一种容器,由身体和意识作用于盒子、水槽、包裹之上。物的在场以一种拟人性视角,从细微处洞察物性的本质或核心[2]。同时透过平实的主题,流畅的笔触、线条和形式,物兼容了缄默叙事的实际载体以及辩证回响的空间空境,亦体现东方古典哲思表达的“物无其物,观空亦空”的深层隐喻。

图片左起:张恩利_大球和小球_2012_布上油画_250(H)×300cm
张恩利_书架_2011_布上油画_200(H)×250cm
“张恩利:肖像” 展览现场

从人、容器、空间,艺术家始终围绕着有关人的存在命题。在“肖像”系列中,他从记忆深处遗留的痕迹出发,提取过去历史中的精粹时刻,同时即兴捕捉了当下个人心理和环境的变化,将时间、空间、事件与个体现实等多个维度的发展凝练于同一平面上。“肖像”的演绎不仅局限于人的面孔而是扩散至表象与意志的综合体现。Lucien Lévy-Bruhl 在其著作《原始思维》中表达过“肖像之下均涵盖着一种原型,它是人格、物与内在机制的某种神秘结合以及一种艺术化的再现”
[3]。对个体肖像的捕捉,是在于对精神面貌的高度凝练,更多的是对原型即底层机制地探索与掌握。

图片张恩利_甜点师_2021_布上油画_300(H)x380cm

在“铁匠”、“建筑工人”、 “甜点师”、“博士”等“肖像画”中,每个观者均可依照艺术家力透布面的洒脱的线条、浓墨重彩的笔触以及如同不可莫测的心灵图景,来描摹一个具体的人的剪影。自2017年开始,“肖像”的内部也发生着动态的变化。从不同职业的人,如编剧、酒商、剑客等开始,到特定状态下的个体发展,如内心平静的人、性格耿直的男子、无知的人等,体现了艺术家作为观察者阐述的直观的社会性叙事,以及作为旁观者输出的感性的经验体会。

图片左起:张恩利_徒步旅行者_2022_布上油画_200(H)×180cm
张恩利_盛装的女人_2019_布上油画_270(H)×170cm
张恩利_走廊_2023
“张恩利:肖像” 展览现场

张恩利的绘画题材通常从个人的生活空间中选取场景和物体。这些带有痕迹和经验的事件、场所和人、物在平面绘画的表达中最终呈现出一个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状态。艺术家在经历长时间的探索后,开始走出“画布”,直接创作于建筑、纸盒构建的载体之上,成为了一个观者可以步入的“容器”。如评论人顾铮所说“装置空间成为了一个中介,重新定义了绘画,也重新定义了绘画的主体与客体关系。”
[4]张恩利命名为空间绘画的装置空间,联合建筑、环境以及艺术家的在场行动,”将一幅描绘房间的绘画’这样的概念转换成了一间作为绘画’运行’着的房间”[5]。自2007年起,张恩利的“空间绘画”装置从“空间中的记忆与痕迹”,“绘画与建筑、环境和文化空间的呼应”发展至“再造空间中的行为轨迹”。本次在和美术馆的个展中,特定场域的空间绘画装置融合展览空间情境迎来又一崭新呈现。

图片
张恩利_彩色房子_局部_2023
“张恩利:肖像” 展览现场


[1] Ursula K.Le Guin, 1986, essay “The carrier bag theory of fiction”
译者: 杨杨
[2] 张恩利, (2007年1月30日). 来自张恩利的一些想法
[3] Lucien Lévy-Bruhl, 1910, How Natives Think, translated by Lilian A. Clare, 2015, Martino Fine Books
[4]顾铮, (2011). “张恩利绘画二章'
[5]Gregor Muir, (2013), 'Painting Space'



图片


张恩
利:肖像
Zhang Enli: Portrait
展期:2023年2月17日-5月14日
地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新城怡兴路6号,和美术馆


关于艺术家

图片

图片致谢张恩利工作室 | 摄影Cathie Zhao

向上滑动阅览

Please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version

1965年生于吉林。1989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在上海。张恩利的作品一直专注于描绘寻常事物以及日常生命活动的痕迹。他常将勾画出的无以名状的线条与抽象掩映的色块相互转化,使画面获得具体的质感与体量感。他的绘画装置作品通过融合环境、历史与个体经验的体悟,创造性地将观者置于时间与空间叙事的双重虚空之中。张恩利通过描绘常在事物的不同角度,引发观者对“存在”这个命题的不断思考。

张恩利在世界各地的多个重要机构举办过个展,包括和美术馆(2023)、龙美术馆重庆馆(2021)、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0)、苏黎世Hause & Wirth画廊(2020)、比利时霍夫肯画廊(2019)、意大利博尔盖塞美术馆(2019)、上海K11艺术基金会(2019)、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2018)、纽约Hause & Wirth画廊(2018)、英国Firstsite美术馆(2017)、台北MOCA(2015)、香格纳画廊(2015)、伦敦Hause & Wirth画廊(2014)、香港KAF(2014)、意大利VILLA CROCE当代艺术博物馆(2013)、伦敦ICA(2013)、上海美术馆(2011)、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10)、Ikon美术馆(2009)以及瑞士伯尔尼美术馆(2009)等。

张恩利的群展展出机构包括尤伦斯艺术中心UCCA EDGE(2021)、普拉达基金会(2018)、比利时安特卫普当代美术馆(2018)、首届南极双年展(2017)、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2016)、PAC-米兰当代美术馆(2015)、德国勒姆布鲁克博物馆(2015)、泰特美术馆(2015)、横滨三年展(2014)、加拿大温哥华美术馆(2014)、美国卢贝尔家族收藏美术馆(2013)、英国伯明翰美术馆(2013)、印度双年展(2012)、第六届库里提巴双年展(2011)、光州双年展(2010)、第七届上海双年展(2008)以及意大利VILLA MANIN当代艺术中心(2006)等。

张恩利的作品已被世界各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包括K11艺术基金会,香港;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伦敦,英国;博尔盖塞美术馆,罗马,意大利;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法国;M+收藏,香港;龙美术馆,上海;卢贝尔家族收藏,迈阿密,美国;昊·美术馆,上海;余德耀基金会,雅加达,印尼;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LVMH,法国;伯明翰博物馆和美术馆,英国;弗兰克·苏斯收藏,伦敦,英国;泰特美术馆,伦敦,英国;瑞银集团,苏黎世,瑞士;DSL收藏,巴黎,法国;上海美术馆,上海。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