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博物馆古代展厅所讲述的中国历史-夏商西周部分

 安歌_ 2023-02-24 发布于河南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图片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伴随着朝代更迭,王权政治得以强化,并不断完善。盘庚迁殷之后,商朝开始强盛。西周统治者通过分封诸侯巩固了政权,同时将影响区域空前扩大。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的政治结构,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也为此后中国古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西周晚期,王室衰微,各阶层间矛盾激化,社会变革势在必然。

第一组 夏朝的建立

  约在公元前21世纪,禹治水成功,被推举为联盟首领。禹死后,其子启继位。自此,传统推举首领的“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代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王朝——夏。
夏人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今河南西部与山西南部。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中心的“二里头文化”,分布地域和延续年代基本与夏人活动的地域和时间相符,是目前探索夏人历史面貌的主要遗存。




图片







大禹像
 东汉

山东省嘉祥县武梁祠东汉画像石拓片

大禹手中持耜,头戴斗笠,上身穿宽袖衣,下身穿裳,足穿方口鞋。大禹曾率领众人治伏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此被尊为中国古代具有贤德的圣人。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禹的首领地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因此,禹也被视为夏朝的创始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君王。

第二组 商朝的强盛 

 约在公元前16世纪,成汤率领商族趁夏乱起兵,灭夏,建立了商朝。商初建都于亳,后又经数次迁徙,约在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直至公元前11世纪商朝灭亡。盘庚迁殷之后,商朝的发展进入了强盛。

图片青铜鼎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通高22.3厘米 口长18.3厘米 口宽15.6厘米

器厚立耳,折沿窄缘,腹部呈长方形,下部略有内收,平底,下承四柱足。器耳外侧饰两周凹弦纹,口缘下与四转角处各饰1组饕餮纹,腹部四面左、右两缘与下缘均装饰排列规整的乳丁纹3行,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凸弦纹三周。器内壁铸铭文:“小子父己”。此器形制、花纹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后母辛鼎相似。在商代墓葬中,方鼎均成对出土。商代前期,方鼎腹部作正方深斗形;商代后期,方鼎腹部呈长方槽形,更显端庄稳定。


图片













玉戈
礼器
1974年湖北省黄陂县盘龙城出土
约长62厘米、援长48.8厘米、胡长10.1厘米

  此戈玉色驳杂,器型巨大。戈援狭长,有中脊与上、下刃,前锋作三角形,上、下阑略凸,内部为长方形,前端近阑处有一圆穿。出土此器的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武汉黄陂区滠口镇叶店村境内,年代约在公元前15世纪,面积约75400平方米。城内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城外掘有壕沟,附近分布同时期墓地。这件玉戈形体巨大,制作精良,并非实用器,属于礼器。1952年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发现了商代早期遗址,并于1974年、1976年进行了发掘。城墙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60米。城为夯筑而成,城垣外侧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壕沟。城东北隅高地上有密集的大型建筑群,已发现的3座宫殿基址,均坐北朝南,前后平行,在一条中轴线上,是一个整体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其中一座建筑基址,面阔39.8米、进深12.8米,有高出地面20厘米以上台基,四周外沿各有一排大檐柱穴,东西两侧各5个,南边20个,北边17个。内分4室,每面都有土墙,四周有回廊2米多,回廊外沿围绕着43个大檐柱,这是一座面阔4间、外绕回廊,并在回廊外侧阶下设有散水的“四阿重屋”式的宫殿建筑,在遗址中出土玉戈、铜鼎等。盘龙城是当时南方的一个重镇,盘龙城遗址的城墙夯筑技术、埋葬习俗及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与郑州商代遗址晚期遗存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证实当时商文化已影响到长江流域。
第三组 西周的封邦建国

  商朝后期,居住在陕西岐山之南周原一带的周人逐渐强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了周朝,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周武王死后,由周公摄政,他平定了管叔、蔡叔与商纣王子武庚联合发动的叛乱,并分封诸侯。

第二单元   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图片

  农业是这一时期主要的经济部门,管理体制较为完善。手工业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内部已出现专业分工,到了商代,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商业活动也取得显著发展。西周时期,手工业内部分工更细,号称“百工”,与商业同为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其主要生产门类包括青铜铸造、玉石器加工、陶瓷器制作、纺织与髹漆等。

第一组 农业

  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以木、石、骨、蚌器为主,青铜工具使用较少。商王极其重视农业,设有主管农事之官,当时的生产过程包括作垄、收获、储藏等一系列完备的环节。西周的土地为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赐给各级贵族与平民。劳动者在布满沟洫的井田上,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并采取休耕轮作以保持地力。

图片

石铲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裴李岗文化原始农具1978年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长30.3厘米、宽10厘米

是原始农具之一。用于垦荒、翻地。

  • 图片
  • 石耜
  • 农具
    河南省新安县玉梅水库出土长23.3厘米、宽23.5厘米

    传说神农氏时,断木为耜,楺木为耒。耒耜是木制的垦耕工具。新石器时代即把石耜作为掘土和翻地农具。耜比铲体形大,扁平锋利,多为长方形,也有舌形、桃形、梯形和椭圆形,两面刃。到了商代,石耜仍在农业上占有重要位置。


    第二组 青铜铸造
  •   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合金技术普及,出现采用多块复合范浇铸的青铜礼器群,工艺复杂。商代的青铜铸造业内部分工明确,生产规模扩大,能熟练地制作器范,并用一次浇铸的浑铸法与先铸器体或附件然后接铸两者的分铸法,铸造出品类多样、造型复杂、纹饰精美的器物,在器型设计、制作工艺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西周早期的青铜制品,整体面貌较多承袭商代遗风。西周中期之后,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的方法,并在铸器时使用焊接技术,器类、器型、纹饰发生明显变化,出现许多新的式样。

    图片

  • 铜爵

  • 商 商后期 公元前14-前11世纪温酒或饮酒器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高37.3厘米、重4.4千克

    此铜爵为宽长流,尖尾,伞形顶立柱,深腹卵形底,兽首鋬,三棱形锥尖足,如此厚重并且制作精美的大型铜爵是极为少见的。爵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陶爵,河南省偃师县的二里头又出土有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夏代铜爵。到了商代,人们则开始大量铸造铜爵。仅在妇好墓中就共出土铜爵40件,有平底爵,也有卵形底爵。每一件铜爵的器身上都铸有铭文,分别为“妇”、“妇好”、“司□母”、“亚其”、“束泉”、“□□ ” 等。大量铜爵的出土,可见商代饮酒之风的盛行。

  • 图片

    铜盂


  •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 盛食或盛水器
  •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 高43.9厘米、口径54.5厘米重32.9千克
  • 盂一般作圆形,侈口深腹,有首耳或附耳。铜盂最早见于商代晚期。商和西周初大多为中型,西周中晚期多为大型,春秋时已极少见。

  • 第三组 原始瓷器制作

  •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二里头文化时期已发现原始瓷器。商代的一部分原始瓷器,以高岭土为胎,人工配制的石灰釉施在器表及部分口沿内,光亮透明,呈现深浅不同的青色,烧成温度约在1200℃左右,质地坚硬,无吸水性或吸水性很弱,已经具备瓷器的基本特征。西周时期,原始瓷器的制作工艺比商代有所提高,器类增加,使用更加普遍。

  • 图片

  • 原始瓷豆

  • 西周

    1953年河南洛阳塔湾出土

  • 口径15.4厘米、高7.9厘米、足径7.8厘米

    瓷器是在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瓷器,因釉料中含铁,故烧成后呈青色。春秋时期,原始青瓷主要出产于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江浙一带的原始青瓷,胎质细腻,器壁均匀,堪称上品。

图片

原始瓷壶

西周 时期

盛水器

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出土

高14厘米、口径6厘米、重0.6千克

此件瓷壶表面呈淡黄色,釉色不十分均匀光洁,以凸起的直棱为饰。原始瓷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瓷质较为松软,器型也比较简单,多是尊、罐类器物。安徽在商周时期是淮夷聚居地,这件瓷壶的出土,表明了当地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原始制瓷工艺。

  • 第四组 玉石器加工
  •   二里头文化时期,玉石器器类增多,雕琢更加精细,出现了新的装饰纹样以及在青铜上镶嵌绿松石的工艺。商代的玉石器加工工艺取得了明显进步,器类更多,其中的人物、动物造型生动传神,通常装饰程式化的纹样,反映出艺术发展的成熟。
    西周时期,玉石器被赋予丰富的礼制内涵,其中由多件玉饰结成的玉佩与玉覆面尤具时代特色。

  • 图片

  • 玉钺

  •  二里头文化

  • 礼器

  • 1974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 长11.3厘米、刃宽7厘米

器呈长方形,弧刃,顶端有一圆穿,两侧装饰齿牙。

在中国上古时期,钺作为一种礼仪用器,用以象征军事统帅权。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赐他“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又如《史记·周本纪》在描绘周武王指挥牧野之战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钺作为军事统帅权的象征,在出土材料中也得到佐证。“虢季子白”青铜盘是西周时期的重器之一,器内壁铸铭文:“赐用钺,用征蛮方。”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一柄青铜钺上铸有铭文:“作兹军斧,以警厥众。”可见直至战国时期,钺始终用以象征军事统帅权。成书于汉代的《淮南子·兵略训》记载,君主在授命于将军时,需“亲操钺,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持斧,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这种操钺授命仪式显然有其历史渊源。

  • 在商代甲骨文中,“王”字刻作“  ”、“ ”,即是“钺”的象形。商王不仅是当时最高行政长官,也是最高军事统帅。由此,从“王”字演变中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钺”的象征意义。

  • 图片

玉人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7厘米

装饰品

玉人呈黄褐色,圆雕。跪坐,腰左侧插一宽柄器。同出玉、石人物雕像和人头像共10余件。通过这些雕像可看出殷人服饰,一种为交领,窄口长袖,衣下缘至踝,腰束宽带,衣上有云纹。另一种为后领较高,长袖窄口,衣下缘至臀部,衣上有云纹。蔽厀多为长条形,有的中腰较窄,有的上窄下宽,都系于腹上,下缘垂至于膝。冠有圆箍状、圆箍前加一卷状饰,以及高冠或稍低的冠等多种形式。从中可以了解殷人的衣、冠和殷代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

  • 第五组 纺织与髹漆
  •   二里头文化时期,平纹绢与斜纹织物均有发现。商代丝织品中,出现了菱形纹的回纹绮、大孔罗,表明当时已有了配备提花装置的织机。
    髹漆工艺运用较多。商代后期,这项工艺中还加入蚌片、绿松石、龟甲片等细小饰物的镶嵌。西周时期,漆器数量明显增加,使用范围扩大,出现了雕花漆器与漆木、青铜复合器。

图片

玉蚕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1953年河南省安阳市大司空村出土长3.1厘米

中国至迟在距今4000-5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浙江省钱山漾遗址就有蚕茧发现。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代,养蚕技术已完全成熟。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的记载。在出土的商代器物中,有不少是由丝织品包裹着的,比如与玉蚕同一遗址出土的商代铜片上,就留有丝织品的痕迹。

图片

漆器残片

商1973年河北省藁城台西墓葬出土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开始制作漆器了,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距今7000年前的木胎漆碗,这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漆器。到了商代,在湖北黄陂盘龙城、河北藁城、河南安阳、罗山等地出土多件漆器的残片,能辩认出器形的有碗、盘、盆等。出土时这些漆器残片共有几十片,朱红地,黑漆花,绘有饕餮纹、夔纹、雷纹、蕉叶纹等纹饰。有的花纹上还嵌有绿松石,贴着钻花金箔。根据残片观察,商代有了薄板胎漆器。河南安阳侯家庄发现漆绘雕花木器,上面嵌有蚌壳、玉石等,反映了商代匠人在晒漆、兑色、髹漆等方面的技巧和镶嵌技术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第六组 商业与交通

  这一时期,在遗址、墓葬之中大量发现海贝,在商代遗址中还出土鲟鱼鳞片、鲸骨、海蚌、龟甲、玉料,这些物品大多由远方贡献及交换而来。
车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二里头遗址内已发现双轮车辙。车既是当时的交通工具,也是军队的重要装备。

图片

鲸骨

商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大块高23厘米、长26厘米、宽19厘米,小块高14厘米、径28厘米

在河南安阳等商代遗址里,发现了产于南海和东海的鲸、贝、海螺,说明商代后期交换的地域已经很广阔,也反映出商业活动比商前期有了发展。

第三单元 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图片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成体系,使用时间最长。商代后期,汉字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丰富的汉字材料,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面貌。西周统治者以宗法制为基础,推行一整套完备的礼制,重在彰显并严格维护等级秩序,对此后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组 汉字

  汉字在夏代已经使用,商代后期的汉字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字。
  夏、商、西周时期,在青铜器、龟甲、兽骨、玉石器及陶器上留下了异常丰富的汉字材料,内容涉及祭祀、政治、军事、田猎、刑罚、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医学与历法等领域。

第二组 天象、气象的观察与历法

  由于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及日常生活需要,商人对日食、月食、星等天象以及云、雷、雨、虹、雹、雪、雾、风等气象的观察频繁而细致,使用太阴纪月、太阳纪年的阴阳合历,其纪日、纪时方式长期为后世沿用。


刻干支表牛骨

图片商 商王帝乙或帝辛时期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22.5厘米,宽7.4厘米

这是一块商代末年的牛肩胛骨,上契刻由甲子、乙丑、丙寅、丁卯……辛卯、壬辰、癸巳组成的“干支表”。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现在可以确知商代有三种纪日法:一、天干纪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分别纪日。二、地支纪日法,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分别纪日,这种纪日法较少使用。三、干支纪日法,即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相互搭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干支单位以纪日,60日为一个循环。干支纪日法在商代纪日材料中占绝大多数,而这块刻“干支表”牛骨则是当时使用干支纪日法的物证。

干支纪日法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发明,使用此种纪日法不会发生错误,也不会造成重叠,在当今的某些场合依然沿用,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

第三组 音乐

  二里头文化时期,乐器种类主要有埙、鼓、铃、磬,到了商代,出现了铙、编铙、编磬。西周时期,钲、编钟的应用,极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 图片

  • 陶埙

  • 吹奏乐器

  • 1951年河南省辉县琉璃阁150号墓出土

  • 这三件陶埙,一大二小,大的高7.3厘米,均为黑陶,平底,大腹,顶部有吹口,腹上有五个音孔,吹奏时依按孔不同可以发出不同的音阶。

  • 图片

  • 青铜鼓

    战国

  • 1975年云南楚雄万家坝1号墓出土

  • 通高40.4厘米 面径47厘米 足径68.9厘米

  • 器平面,曲腰,四环耳,中空无底。器腰部饰一周云雷纹。此式青铜鼓大约是春秋中期之后流行于今云南、广西、贵州、广东、湖南等地,与当时中原地区两端收敛的筒形鼓不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出土此面青铜鼓的云南楚雄万家坝1号墓中还发现鼓面留有烟炱者以及与鼓同形而倒置用作炊具的釜,说明这一地区的青铜鼓系由釜发展而来,而且,此时的青铜鼓,尚处在炊器、乐器不分的发展阶段。

  • 第四组 西周的礼制
  •   西周时期,以宗法制为基础,推行一整套完备的礼制,内容包括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宴飨、赏赐及册命等,重在彰显并严格维护等级制度。不同等级贵族所使用礼器的数量、组合各不相同,庶人不得使用贵族的礼仪。

  • 第四单元 夏商西周时期的周边各族
  • 图片

      夏、商、西周时期,也是中原文化区周边各族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周边各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并与中原文化进行频繁的交流。

  • 第一组 北部地区
  •   夏、商、西周时期,肃慎、戎狄等部族曾经活动在今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及陕西部分地区。分布在此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西团山文化、朱开沟文化等遗存,属于这一时期。





  • 图片

  • 双孔石刀

    西周

  • 收割工具

  • 陕西省长安县出土

  • 长9.5厘米

    西周时期,这种形体较小的扁形刀称作“铚”,主要用于收割禾穗,使用时,利用穿孔用绳索将它固定在手掌上。

    图片

  •        青铜鼎

  •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通高20.5厘米 口径17厘米

    器厚立耳,折沿窄缘,鬲腹较浅,裆部内凹,下承三柱足。口缘下饰云雷纹,腹部三分袋状,各以云雷纹为地,正中饰饕餮纹,两侧以夔龙纹相呼应。器内壁铸铭文,又铸图形,图形上部状如二人相向而食,此即“飨”字之初文。下部图形可隶定为 “宁”,即“贮”字之初形。商代前期,在鼎、鬲造型中,一足大多与一耳垂直成线;商代后期,两耳固定置于三足之间,造型如此鼎,视觉上更加对称、平衡。

    第二组 西北地区

      夏、商、西周时期,今甘肃、青海等地主要有羌、戎狄部族,此地分布着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及卡约文化等青铜时代的遗存。


  • 图片

  • 铜锥和铜钻

    夏至春秋 齐家文化

  • 生产工具

  • 1960年甘肃省武威市皇娘娘台出土

  • 铜锥长7厘米,铜钻长10.2厘米

  • 这件铜锥呈长方形四面体,为纯铜制品,锤工精细,表面光滑。锥体棱角分明,一端为锤击而成的扁平锋刃。铜钻是用来穿孔的工具。此铜钻为纯铜制品,经锤打而成,因纯铜质软,又经使用,钻体己略为弯曲。在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地区,早在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铜器,至齐家文化时,人们则已经比较多地使用铜器了。齐家文化是分布于中国西北部的青铜时代早期文化,早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下限还当更晚,所出铜器除由锤击而成的小件器物外,还有冶铸而成的铜镜等物。冶铸的模具有合范、单范两种。铜的质地除赤铜以外,还有铅青铜与锡青铜。

  • 图片

  • 夏至春秋 齐家文化

  • 食器

  • 1956年甘肃省临夏县雀家庄出土

  • 高11.7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5.2厘米

  • 泥质红陶,侈口,半弧形耳,颈部收敛,折腹,平底。器身绘黑色网格纹与直线纹。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早期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在宁夏南部、陕西西部与内蒙古西部也有零星发现。齐家文化有一群独具特征的陶器,其中以双大耳罐与高领双耳罐最具特色。

    第三组 东部地区

      夏、商、西周时期,生活在东部地区的部族主要有东夷与淮夷。分布在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其时代大体与夏、商前期相当,是东夷的遗存。

  • 图片

                       陶尊

  • 夏至春秋 岳石文化

  • 酒器

  • 1986年山东省泗水县出土

  • 高22.5厘米

  • 岳石文化分布于山东地区,是相当于夏至早商时期的古夷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当时已进入青铜时代。所出陶尊为泥质黑陶,轮制而成。器中部饰有一凸棱,表面光洁,制作精良,是岳石文化的典型器物。

  • 图片

                      陶豆

  • 商周时期 浮滨文化

  • 食器

  • 广东省饶浮县出土

  • 高14.3厘米

  • 陶豆为褐色硬陶,表面涂有亮褐色薄釉,高足,中空,轮制而成。陶豆的曲腹和下敞的圈足,与中原不同,是浮滨文化特有的器型。浮滨文化是广东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面貌。

    第四组 东南与南部地区

      夏、商、西周时期,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西及广东南部地区,是吴与多支越族的聚居地。在这片广大区域内,普遍发现几何印纹硬陶器与青铜器。其中洞庭湖周围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明显受到商文化的影响,而且多动物造型,形象生动、工艺精湛。

  • 图片

  • 印纹硬陶罐

  • 商 马桥文化

  • 盛食器

  • 1960年上海市马桥出土

  • 高29.5厘米,口径17.2厘米,底径13厘米

  • 陶质呈暗红色,侈口,颈部收敛,肩部置双系,鼓腹,下腹部拍印席纹。

  • 马桥文化是太湖地区早期印纹硬陶文化的典型遗存,年代相当于夏、商时期。印纹硬陶因烧成温度较高,质地坚硬,器表有拍印纹饰而得名,最早出现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盛行于东南地区。

  • 图片

  • 原始瓷尊

  • 商 商前期 约公元前16~前14世纪

  • 酒器

  • 1953年河南郑州二里岗出土

  • 高11.5厘米,口径18.3厘米,底径3.5厘米

  • 器敞口,颈部斜直内收,斜折肩,腹部较浅,斜向内收,微鼓。器身饰方格纹,上施青色薄釉。

  • 商代的原始瓷器主要有尊、罍、罐、瓮、豆、,出土地点包括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山东济南大辛庄、益都,河北藁城及江西清江吴城等处。

  • 第五组 西南地区
  •   商周时期,今四川、重庆主要是蜀人与巴人的活动地区。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玉器、青铜树、青铜人、青铜面具等造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但其装饰及青铜尊、青铜罍等明显受到商文化的影响。

  • 图片

  • 玉璋

  • 商 蜀

  • 礼器

  • 1986年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出土

  • 长39.5厘米、宽7.8厘米

  • 璋一般由援(锋刃)、栏(作成扉牙状的绳索系痕部分)、内(木柄镶装部分)组成。器物形态当源自戈、钺、戚一类兵器。此件玉璋质地松软,为青玉。器表因水浸或烧灼,其中一部分呈墨黑色。上下栏位置相对地作出4个束绳齿痕,栏上有一穿孔,内为长方形。援上端器背微弯折直向豁口刃尖,凸弧状下援。璋最早见于二里头文化遗址。此件器物为祭祀坑中遗物,当与某些宗教礼神活动有关。其形制也颇近似于中原所出的同类器物,表明了蜀文化与商文化的互相接近和交往。

  • 山西运城绛县横水西周中期倗伯夫人毕姬墓出土精品

  • 图片

  •   2004年,在山西运城绛县横水镇北约一公里之地发现一处西周时期的墓地,经过考古人员数年的艰苦发掘,一个不见史载、尘封近三千年的西周封国跃然重现,这就是倗国。此墓地从西周早期延续至西周晚期,揭示了倗国的兴衰与辉煌。其中,西周中期的倗伯与其夫人毕姬并穴合葬墓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而且,毕姬墓出土的青铜礼器、玉器、荒纬极为耀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