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玩哥窑瓷,只是痴迷开片

 RK588 2023-02-25 发布于美国

哥窑,贵为五大名窑之一。它似乎已经跳出地域的限制(唯一一个不按地域命名的窑口),满身 “金丝铁线”般的细碎开片彰显着自己的与众不同。

考古前辈冯先铭先生曾提出:故宫传世哥窑器年代有早晚之分,部分是宋代时期生产的,部分可能是元代产品,产地上也可能不止一处窑址。

在2017年11月份,由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主办的“故宫博物院哥窑学术研讨会”上,有国内学者认为龙泉黑胎青瓷就是文献记载的哥窑,而杭州老虎洞窑应是“元末新烧”仿宋代哥窑产品的瓷窑。

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显示,出土的哥窑基本集中在元末明初的墓葬或窖藏中,最可能的窑址是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元代层,表明哥窑的生产时间要晚于南宋官窑。

图片

 利用便携X射线荧光能谱仪对故宫藏传世哥窑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

北京故宫博物院学术研讨会之时,实验室采用便携X射线荧光能谱仪对31件传世哥窑器物、3件南宋官窑和6件明清仿哥釉器物,对胎土与釉料成分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哥窑瓷器应当是杭州一带的产品,接近官窑。

官窑与哥窑的釉面,都有“奶皮皱”的特征,这说明官窑与哥窑的釉料配方有一致性与连续性。但是哥窑的开片比官窑细碎,且釉面泛有酥油的光泽,这是窑温高于官窑的表现。

图片

官窑釉面(左)与哥窑釉面(右)对比

因此,说明哥窑生产时间应定于元代,窑址有可能位于凤凰山老虎洞窑址附近。到了明嘉靖时期经过明人杜撰后才被定为南宋产品的。

图片图片南宋 哥窑盘(带御题诗)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

哥窑的造型仿古青铜器为主,还有一些日用、文房类的,市场主要针对偏安一隅的文人,给人一种古拙、质朴、浑厚之视觉感受。

胎质坚细,胎色多呈灰、油灰、黑、赭等色,若胎质粗松、呈色土黄,估计是欠缺火力所致。

图片

▲哥窑五足洗,上海博物馆藏

图片南宋 传世哥窑海棠式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哥窑葵花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图片▲哥窑青釉菊瓣式盘,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釉面稠厚致密,油若堆脂,触之凝滑如丝,观之赏心悦目。釉色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凝腻的釉面光泽莹润,润泽如酥,宛若和田美玉。

哥窑之所以会呈现出灰青、米黄等不同釉色,主要是因为釉的原料、烧成温度、窑炉烧成气氛等形成,所以一窑瓷器出炉除了原料的控制,就是靠老天爷赏饭吃了。

图片

图片

▲哥窑青釉贯耳瓶及其细部,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故宫博物院藏

传世哥窑最为令人称道的特征是 “聚沬攒珠” 和“金丝铁线”,30倍放大镜下观察可见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后世藏家称之为“聚沫攒珠”。

哥窑的釉面静穆古雅,其开片分为两种,深者呈紫褐色,浅者则为金黄色,深浅两色交织,被誉为“金丝铁线”、“百圾碎”。

图片▲传世哥窑洗釉的显微图(×30)

图片 

图片▲传世官窑洗釉的显微图(×30)

哥窑的器物口沿多数尖锐或者窄小,其厚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难以留存,釉水流淌,釉层显薄,映出黑色胎骨,即所谓“紫口”。

底足工艺分为满釉裹足支烧和露胎圈足垫烧两种,垫烧器足因无釉呈黑色胎骨而被称为“铁足”。

哥窑的 “紫口铁足”,除宋官窑外,后世各窑口产品及历代仿哥窑器均无此特殊现象。

图片

图片
元代哥窑鸟食罐,高2.5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3.8厘米,杭州老虎洞窑址元代层出土。

图片
元代哥窑高足杯残器,高8.2厘米,口径10.9厘米,底径4.1厘米,杭州老虎洞窑址元代层出土。

图片

图片

明宣德仿哥釉菊瓣碗,高7.3厘米,口径18.7厘米,足径6.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清雍正 仿哥釉倭角瓶,高17.5公分 口径5.7公分 底径8.8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清乾隆 仿哥釉葵花式三足洗, 2010年香港佳士得362万港币

哥窑从明、清两朝至今,一直被视作名瓷而被仿制,却从未被超越。

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御器(窑)厂已成功仿烧哥釉瓷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高峰。

哥窑传世器物,从造型、工艺、釉色上均为一派“宋风”,体现着宋人隽秀、内敛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故宫博物院哥窑学术研讨会综述》

 冯先铭:《“哥窑”问题质疑》,《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3期。
王光尧:《杭州老虎洞瓷窑遗址对研究官、哥窑的启示》,《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5期。
沈岳明等:《龙泉窑枫洞岩窑址考古发掘学术座谈会纪要》,《文物》2007年第5期。

段鸿莺、丁银忠、韩倩、吕成龙、雷勇、史宁昌:《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明清仿哥瓷器及相关窑址瓷片的关联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18年第6期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本图文转载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