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衾不耐五更寒”,在寒冷的冬天,唐代人为取暖做了哪些努力

 思明居士 2023-02-25 发布于河北

引言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一直是认为南方冬天暖和,北方冬天寒冷。但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人们才发觉一直以来的观念错误,南方的冬天也是冷的,反而北方因为多年来取暖经验,发展出暖气、地暖等,能够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在科学和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地处北方的古人为了躲避寒冷,取得一丝温暖,想尽了办法。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有所进步,取暖所使用的方法也有所发展。

一、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

现代由于人口增加、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全球变暖,冬季整体温度上升,所以现代人不能体会到冬季的寒冷和古代人冬季生存的困难。.唐诗中有大量的诗句描写冬天的寒冷,如“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等等。

文章图片1

古人首先选择的御寒方式是建造更暖和的房屋,北方的房屋在建造时,大多窗户朝南,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多的阳光能够照进屋子里,以此来保证温度。

同时,还会增加墙壁厚度,来防止屋内温度降低过快。从汉代开始宫廷的建筑中出现了“空心火墙”,又被叫做“夹墙”“火墙”。

具体建造方法是,将宫殿的墙体砌成空心,在里面铺上简易的烟道,普者通过炉灶生火,产生的热气就会通过烟道传递给墙体,这样一来,屋里的温度就会升高,从而达到御寒的效果。

文章图片2

这种烟道经过发展,出现了烟道火炕,即炕的生火口与做饭的灶相结合。这种烟道火炕在发展中出现了多种形式,有单烟道火炕、双烟道火炕和三烟道火炕,排列成的炕有长方形也有曲形。唐代东北部主要是使用双烟道和三烟道居多。

但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危险,首先是炉灶在室内烧火,明火容易引起火灾。其次是如果烟道墙体破裂,烟道在墙体内部,无法及时修复,烟会进入屋中,有异味的同时容易引起一氧化碳中毒,即煤气中毒。

尤其是古代宫廷,为了防止冷风从门窗的部分进入,再加上为了美观,通常会选择在门窗上挂很厚的帘子。但这样会使得屋内通风不顺畅,非常容易引起一氧化碳中毒,再加上古时的医疗条件差,所以出现生命危险的可能性极大。

文章图片3

如果宫殿没有建造这种烟道,还会利用花椒性温的性质,将花椒磨碎涂抹在墙壁上这样的房屋被称“椒房”。

这里选用的花椒不是平时做饭时的花椒籽,而是利用淡粉色的花椒花瓣,将其研磨成粉末,掺在泥中涂抹在宫殿的墙壁上。

花椒是古时的一种香料,在提供保温效果的同时,还会有淡淡的香味。所以古代有宫殿被称为“椒房殿”。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中提到“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间青娥老。”中的“椒房”就是指这种涂抹了花椒的宫殿,一般是宫中后妃的居所。

文章图片4

《西京杂记》曰:“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设火齐屏风,鸿羽帐,规定以罽宾氍毹。”

还出现了专门的“温室殿”,这样的宫殿通常以花椒涂壁,挂着大雁羽毛做成的帷幔,地上铺着来自西域的毛毯,再摆上花木等,这些物品既能达到装饰作用又能起到保温作用。

西北地区的情况略有不同,通过现有遗迹可以发现,西北地区的取暖设备除了灶坑以外,还有壁炉。但这种壁炉弊端很多,如热量损失大、容易空气污染等,所以壁炉使用的时间很短,主要用于秦汉到唐这段时期。

但以上这些通过改造房子来增加保暖的方式,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这些方式大多出现在宫殿、贵族或者富商家中。

二、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

烟道、椒房等能保证房屋的暖和,但成本很高,商周时期便出现了烧木炭取暖的火盆。大多数人家使用的是火炉,火盆一类物品,通过燃烧木炭来御寒取暖。

为了美观还产生了一种熏炉,唐朝的皇宫大殿便设有熏炉,冬天早朝时为皇帝大臣取暖用。熏炉可以看做是一种带罩子的炭火盆,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刻有精美图案的镂空护罩,下部是盛放炭火的盆。

文章图片5

熏炉外部的熏笼制作精良,有青铜鎏金、掐丝珐琅等材质,有些大的熏炉可以达到百斤,一米多高。熏炉精美的制作手法就决定了它不会出现在普通人家中。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迫人而不可近也。”

火炉、火盆等一直沿用到唐朝时,人们不再满足于只在屋中烧炭炉。武则天时期,有人发明了“卧褥香垆(炉)”,又名“香薰球”“熏球”,可以放于被子中使用,而且无论怎么翻滚,都不用担心木炭倾覆。

文章图片6

而且是双层结构,有效防止烫伤,起到的作用相当于现代的“暖手宝”。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中提到“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即这种香炉。

这种香炉的结构完全符合现代航空航海中使用的陀螺仪原理,无论他怎么翻滚,炉口总是保持水平居中的状态。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

后来又有人对其进行改造,在香炉的上方加了提手,就形成了手炉。但这种香炉的工艺十分复杂,再加上碳的价格昂贵,不是百姓可以承担得起的,所以大多出现在贵族的生活中。

文章图片7

三、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除了火炉,火盆等外物,人们最主要的保暖方式还是衣物被子。现代人所经常用以保暖的棉花,直到宋元时期才在中国普及。

唐朝时没有棉花,贵族可以使用的蚕丝制成的被子,轻便保暖。但普通百姓无法承担价格昂贵的蚕丝,只能用葛布、麻布做成被子,冬天冷的时候在被子中加入“絮”。

“絮”可以是高级一点的蚕丝产生的边角料,但更多的是普通的芦花、柳絮、茅草等。《遵生八笺》里有这样一句话“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看似夸张,实则事实。

文章图片8

除此之外,鸡鸭鹅等家禽的羽毛、牛羊等家畜的皮毛都可以用来做被子的填充物。可见现代的羽绒服、羽绒被都是来自于古人的智慧。

就是这样一床以现代目光来看十分简陋的被子,在古代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少数民族、游牧民族更多的是用打猎时获得的兽皮制作保暖的衣物被子。

贵族子弟、大户人家用以防寒的衣物有裘衣,主要包括狐裘、貂裘、兔裘等贵重皮类;平民百姓则多选择粗糙、价格低廉的羊皮、狗皮等制成的衣服,又或是柳絮、茅草等填充的衣物。

文章图片9

由于唐宋时期的造纸技术发达,皮制裘衣、填充衣物之外还出现了一种“纸衣”。当然用以制作“纸衣”“纸背”的“纸”不是像现代写字时使用的又轻又薄的纸。

纸衣所用的主要是以树皮为原料制作的纸,这种纸既有树皮坚韧敦厚的特点,也有纸轻便的特点。树皮这种原料也常见,所以纸衣、纸被的价格低廉,穷苦人家大多负担得起。

陆游曾写下《谢朱元晦寄纸被》:“纸被围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软於绵。放翁用处君知否?绝胜蒲团夜坐禅。”

文章图片10

可见在唐宋时期,纸衣纸被十分常见。但这种纸做出来的纸衣纸被保暖的同时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透气性差,长期穿着对身体不好,所以有条件的人家,会选择布衣、纸衣交替着穿。

房子、炉子、衣物等暖的都是人的外部,热茶或酒可以从内里让人暖和起来,所以热茶和酒也是古人为保暖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白居易在《问刘十九》写道:“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可见唐朝人会在天气寒冷时饮酒御寒。

部分文人雅士还会在冬天围坐在火炉边,热一壶茶或酒,同友人对饮,还可以吟诗作画,在寒冷的冬季里也过的惬意舒适。

文章图片11

唐朝人十分重视冬至这个日子,古人认为冬至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也是阳生的开始,怀抱着对温暖春季的期盼,就产生了数九的习俗。

敦煌曾出土的唐朝文人所做的《咏九九诗》:”一九冰头万叶枯,比天鸿雁过南湖。霜结草投敷碎玉,露凝条上撒珍珠。二九严凌切骨寒,探人乡外觉衣单。群鸟夜投高树宿,鲤鱼深向水中攒……“

这也可以看做是唐代人们所使用的一种心理上的御寒方式,已经到了最冷的一天,就说明春天不远了,给予人们希望,帮助人们度过寒冷的冬天。

唐朝人民为了生存所采用的御寒手段,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完善。

四、当北风料峭时,必备过冬神器

唐代所使用过的御寒手段在被后来的朝代所继承发展。

首先是火炕,到了明清时期,民间仍然广泛使用火炕,尤其是在东北方农村地区,至今还有使用火炕的习惯。

文章图片12

而从实物遗迹来看,明清时期皇宫、府衙和大宅中开始普遍使用地炕作为取暖设施。

地炕是一种火炕与木床的结合,明代有南方士子前往北京做官,认为北方火炕远没有木床舒适。然而在北方,仅用木床无法满足日常御寒的需要,会患上风湿等疾病。为了满足上层人士的需求,就产生了地炕。

地炕可以看作是当代的地暖的前身,可以加热整个室内陆面的,受热均匀、温和。更重要的是,这种地炕的工作坑和排烟口都位于室外,能够保持室内清洁、减小室内火灾的几率。

文章图片13

道光皇帝的甚至专门写诗称赞:“花砖细布擅奇工,暗热松枝地底烘。静坐只疑春煦育, 闲眠常觉体冲融。形参鸟道层层接,理悟羊肠面面通。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帘栊。”(《清代诗文集汇编》)

唐代为了取暖方便制造了手炉,到了宋代产生了脚炉。脚炉比手炉要大,可放在脚下取暖,又被称作“汤婆子”“锡夫人”“汤媪”“脚婆”。它一般用铜制成,就像一个小水壶,里边灌上热水,就可以使用。

文章图片14

“汤婆子”发展到现在就是我们经常会使用的暖水袋,有了电之后又发展成了暖手宝等物品。

宋元时期棉花大范围推广后,出现了棉衣棉被,直到现如今我们都还在使用。有些人家为了防寒,将家禽的羽毛塞入被子中,这就是我们现在羽绒服、羽绒被的前身。

可见现如今我们所使用的取暖防寒的物品几乎都能够找到古代的溯源。虽然这些

结语

回看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古人的智慧,尤其是科学与技术都还不发达的古代。通过这些抵御寒冻的物品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缩略的唐朝。可以从大殿中央的熏炉上看到大臣上朝时的庄重肃穆;可以从火炕的烟道上看到贵族家庭的生活日常;可以从香薰球上看到那时大家闺秀的娇羞模样;可以从一件犬裘上看见百姓劳作的身影;可以看见小孩念着数九歌玩耍时的样子;可以从纸衣上看到人们为了生存作出的努力等等,每一样东西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也许这些东西的出现只是为了保证自己不会变成路边的”冻死骨“,但他们实实在在的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西京杂记》

《开元天宝遗事》

《谢朱元晦寄纸被》

《咏九九诗》

《清代诗文集汇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