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闲聊之—— 东北人那些年过冬取暖的神器,你知道吗? 黑龙江鸡西 刘维斗 听东北黑龙江老家的朋友说,2015年东北第一场雪来得比供热期稍早一些,稍大一些,还沒有完全做好准备过冬的话题触动了东北人深厚的记忆,让东北人在怀旧中感知时光脚步的瞬间和社会的变迀。斗爷从网上也同时看见了东北偏远山村留守儿童,在冰天雪地里冻得通红的小脸和裂着口子的小手,感同心受的仿佛又回到了很久以前东北人过冬取暖的日子里。回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人过冬取暖的神器,火炉,火炕,火墙,火盆…… 先说说火炉子的真实故事吧!火炉也叫“憋拉气”,与“布拉吉”,“拖拉机”一样都是俄语的音译。东北城里人家都有两个火炉,一个是厨房里做飯用的,一个是屋里取暖用的。农村一般沒有火炉子,而有炭火盆。厨房的火炉是用红砖砌成的,外边贴上白瓷砖,烧煤做饭炒菜,到冬天时走火墙取暖,也有带土暖气的。炉子入火口处装上双头铁插板,夏天让烟火走炕,冬天走火墙。睡觉前要往炉里压一些水洗媒,慢慢地燃烧到天亮。压炉子要做好通风,以防中毒。屋里的炉子是用铁铸造而成的,主要是冬天取暖,以烧蜂窝煤为主,既便宜又扛烧。在那个物质奇缺的年代里,火炉也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可以在火炉的铁盖上烤土豆片,地瓜片,黄豆粒,这些都是孩子们难得的自制小食品呀!在新疆有围着火炉吃甜瓜一怪,而在黑龙江也有守着火炉吃冻秋子梨一说。火炉子给东北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火炉子说完了,再接着说说火炕的真实故事吧! 火炕是人生存的一次革命,火炕与人们日亱相伴,成为人们身体与精神的重要依托。从前东北家家户户不能少也离不了火炕,是过冬的最重要的取暖神器啦!火炕是用砖,坯,石砌成睡觉的平台,炕的下面有花洞连着室外的烟囱。冬天时,炕上的被褥叠好垛在炕柜或炕琴上,这样正块炕面散热快,屋里就会暖乎乎的。火炕是东北人家,特别是山寨村屯人们生活的必须的午台。一天三顿饭都在炕上用餐,炕上放置一个長方形木饭桌,吃饭时老人男人坐在炕里头,女主人坐在炕沿上,时刻添饭加菜伺伙着。孩子放学回家也在炕上写作业或玩嘎拉哈。炕上还放一个烟笸箩,东北人有爱串门的习惯,主人迎客人第一句话是“快脱鞋,上炕暖和暖和”,人们围着火盆,叼起長杆大烟袋,纺锤线的,纳鞋底的,剪窗花的,推悠车的,满屋飘荡着关东烟的香气和欢笑声。东北大冬天昼短夜長,天黑的早,吃完晚饭,老早就把被窝捂好了,听奶奶讲古讲瞎话。早上醒来抬头映入眼帘的是玻璃窗上凝成的冰花,好似森林,河流,山川,再望窗外,扬扬洒洒的雪花盖满了屋顶庭院,好一派雪乡美景。 东北人的炕分大炕,中小炕,对面炕,万字炕,拐巴子炕……农村多南北对炕,老俩口睡南炕,小俩口睡北炕,在炕沿上方拉个帘,叫缦帳,睡起觉来很不方便,到外边解个手,懵懵懂懂地出现过穿错鞋上错炕的尴尬场面。要是一舖炕的,長辈睡炕头,晚辈睡炕梢。炕沿需要一个長方形好木料做成。来客人坐在炕沿上唠嗑,孩子们也常在炕沿上砸核桃,棒子,松子,把一个平正的炕沿凿得坑坑凹凹的。 盘炕也很有讲究,要不怎么说有人盘的好烧,有人盘的不好烧,有七层锅台八层炕,九层炉子不走样的说法。最早先炕上铺的是用高粱秸编成炕席,后来用牛皮纸,人造革糊炕,刷上清油,既干净又好擦洗。回忆从前的火炕曾给我们东北人带来了许多的温暖,也给我们东北人增添了许多的乐趣,在记忆的長河中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真实放事。 今天人们的一些习惯变了,东北人弃炕睡床了!新的取暖防寒的神器代替了旧神器了!还有一拨东北人做了南方候鸟族了!据说海南島800万人口中就有100万东北人,三亚快变成了东北人的三亚啦! 这不是故事,这是历史。 在线编辑:林兆丰 【作家档案】 刘维斗 昵称斗爷,1941年生于鸡西市鸡东县平阳镇。1961年参加文化艺术工作,副高职称。曾任鸡西市群众艺术舘文艺部,创作部主任,党支部书记。任刊物《新芽》,报刊《鸡西文化通讯》,《艺术窗口》副主编。市艺校校长,市演出公司经理,市京剧团书记兼团長,市评剧团书记兼团長,市文化局文化科科長,艺术科科長,办公室主任。鸡西市剧协副主席,市音协常务副主席,省音协理事。创作发表歌曲300余首,其中《毛泽东思想放光芒》,《读书要读毛主席的书》,《歌唱解放军》,《歌唱矿山五大员》,《山山水水红旗飘》,《咱村妇女有志气》参加1965年哈夏音乐会,选入创作歌曲集出版发行。歌曲《公社的山河咱亲手绣》被中央电台选用。为鸡西话剧团的《煤海朝阳》谱曲,1972年参加省专业剧团汇演。参加午蹈《硬骨头採煤队》的音乐创作,拍成纪录片全国播放。发表文化论文,文艺评论文章近百余篇。被列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顾问:卢伟光:作家 《鸡西矿工报》副总编辑 孙文斌:小说家 沈晓密:散文家 秦 萌:《北方时报》“乡雪版“”编辑 郭亚楠:作家 《创业者》编辑 白 雪:作家 张磊晶:作家 主编:瑞雪 制作:腊梅 微信号:131154779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