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乌冲突打到现在,揭示出两大关键作战概念,双方都很难打破现状

 枫叶红178 2023-02-26 发布于山西

很多人都在关心乌克兰战场上的仗是怎么个打法。“怎么个打法“,主要指的是战场形态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很长时间以来,大家对乌克兰战场上的作战形态和作战样式有很多不理解和感到疑惑的东西,特别是当下,为什么双方的进攻行动都是袖珍规模的,而且进攻的纵深往往也是很浅,属于超级的浅近纵深的战术性进攻。

文章图片1

与此同时,在网络上也看到一波一波的所谓的“大攻势”行动,例如:俄军的春季攻势,决定性的战役,决定性的攻势等等,可是实际上大家等来等去,这种所谓的“大攻势”往往都等不到,看到的却是一系列的很小规模的战术行动,即使产生了战役级的效果,也是由无数的这种超级袖珍的战术进攻行动累加而得到的。

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小的小老鼠在啃一个超级大的大饼,小老鼠一口一口的啃下去,每一口啃的很小,特别是相当于硕大的大饼来说,啃的太小了,这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大家以往的战争的认知,特别是按照二战那种大开大合的装甲集群作战,包饺子合围战,现在为什么根本看不到?

文章图片2

先说战场上看到的态势,看到的作战样式究竟是什么样的?有西方的军事评论家,把这场冲突描绘为“小单位战争”,为什么叫小单位战争?因为在整个战场上放眼望去,看不到较大的兵力集结,都是极小规模的兵力集结起来,进行攻防作战。我们在日常的新闻当中,无论是视频和照片上,也可以感受到。现在看到的战场的视频和照片,见不到那种大规模的兵力集结,几十人的步兵,几辆坦克扎堆在一起,几门火炮密集排列在一个地域,形成一个炮阵地,这些东西统统都看不到。

文章图片3

我们看到的是单车单炮,寥寥数人的超小的步兵集团,能够看到的仅此而已,但是仅此还不足以解释所谓的“小单位战争”。

小单位战争描述的更多的是进攻行动当中的一种作战形态,在这种作战形态当中,进攻一方投入的兵力达到了一个超小的规模。以前大家说营级规模连级规模,甚至排级规模,这些在今天看来都太大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班一级的规模,甚至是组一级的规模,在过去的概念当中,这种级别的作战单位是不足以形成一次有效的进攻行动的。但是现在在战场上看到的却就是这样的进攻行动。

之前有相关资料介绍过俄罗斯的瓦格纳雇佣兵集团实施的一个有效的战术行动,这个战术行动,瓦格纳集团自己把它描述为“骑在敌人肩膀上作战”。它是一种进攻性战斗战术,投入进攻的兵力,8人,实际上还不足一个步兵班,大约2~3个作战小组的样子,这样的一个小兵力面对的是敌方的怎样的防御部队对付的是一个要点。

文章图片4

当然防守要点当中的兵力也不可能很多,因为如果防守要点当中的兵力过多的话,也会在对方密集的炮火当中迅速的消耗掉。当然即使防守方的兵力有限,也必须依托着极其坚固的工事才能够生存。在进攻发起时,8人组成的作战集群隐蔽,快速的突入到靠近敌方防御要点50~100米的距离,然后在这个距离上稍微停顿下来,组织之后的进攻战术行动。为什么要贴到这么近的距离?因为到了这个距离,对方的非制导火力是没法进行杀伤。

在以往炮兵作战的时候,有一个概念叫“安全距离”,安全距离是指,炮弹的杀伤范围加炮弹的散布。那么以往炮兵火力掩护步兵冲锋的时候,步兵要跟随在炮弹的炸点后面前进,保持的距离就是安全距离,安全距离一般是200米。我们看到瓦格纳提出的这个作战概念,它的进攻作战班组靠近敌方的距离已经小于安全距离了,也就是当他进入到这个距离之后,他已经是和敌方的步兵进入到近距搏斗的状态,这个时候双方的炮兵都没法参与作战了。

如果你双方的炮火支援己方作战,会误伤己方的人员,在这个距离上依靠的是少数步兵的强悍的单兵作战能力压倒对方,消灭对方,从而攻克这个防御要点,取得一个战术性小的进展。

文章图片5

那么看看这一段描述,无论是用瓦格纳说的“骑在敌人肩膀上作战”,还是用西方军事评论家讲的“小单位战争”,基本上可以理解当前战场上仗是怎么打的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都会发现俄乌这个仗,进攻作战太艰难了,而且这种小打小闹,想打大歼灭战,大开大合包饺子,根本不可能。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作战样式?仗是怎么打到这一步的呢?我们看到形成这种作战样式,基本上是源自于两个作战概念,第一个是“战场态势感知”,第二个是“博伊德循环”。

所谓“战场态势感知”是基于情报监视和侦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整个战场敌我兵力部署动作和态势的一种感知能力。当战场态势感知达到极致的时候,敌方的一举一动你都了如指掌,而所谓的“博伊德循环”是以美国空战专家博伊德命名的,由观察、调整、决策、行动,4步形成的作战或者火力杀伤的闭环的循环。在英文当中被缩写为ODA。

实际上博伊德循环讲的是情报信息和火力杀伤之间形成的一个有效的闭环的循环,正是战场态势感知和博伊德循环,导致了当下的乌克兰战场作战样式。

因为在今天的战场上,双方的态势感知能力都太强,最初这个强大体现在乌克兰一方,因为有美国和北约在后面的支持,当战场态势感知达到了较高程度之后,加上远程的火力打击能力,包括远程火炮,包括“海马斯”火箭炮态势感知获取的目标信息被输入到博伊德循环当中。

文章图片6

在这个过程当中,美国的“星链”卫星和乌克兰自主创新的一种叫做“刺荨麻”的综合子任务处理系统,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换句话来说,卫星预警机、电子侦察机、无人机获得的所有的信息进入到地面的处理中心。用西方的军事观察家的描述是数量达到数千人的北约情报人员,在夜以继日的处理着这些海量的信息,处理的结果,通过星链系统下传到“刺荨麻”综合子任务处理系统当中。“刺荨麻”系统它实际上是一个任务分发系统,处理后的信息进入系统后,“刺荨麻”系统会自动的把它分发到每一门炮和每一个作战单位当中,这样由作战单位和火力单位来执行杀伤任务,这样博伊德循环的一个完整的闭合链条就形成了。

文章图片7

在这样的一个战场态势感知和博伊德循环的结合之下,使得俄罗斯方面根本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兵力集结和稍微大一点纵深的进攻行动。因为一旦兵力集结,必然会被对方发现结果成为目标。而进攻行动如果持续时间长,进攻纵深大的话,后勤又必须跟上去,而大规模的后勤行动又会暴露在对方的战场态势感知系统之下,遭到博伊德循环当中的火力打击。其实之前俄军的多集群多方向的快速进攻之所以失败,跟这个关系很大。

当然到了今天,这种战场的优势已经不是完全掌握在乌克兰一方的手中了,俄罗斯方面也在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战术,改进自己的装备,通过烟雾天气规模的战场欺骗以及电子压制和干扰,破坏对方的战场感知能力,打断对方的博伊德循环。反过头来,俄军也在组织自己的信息和打击循环,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结果就是双方都不敢在战场上进行大规模的兵力集结,也无法形成大规模深远纵深的进攻行动。

文章图片8

当然这个里头还有一个因素容易被大家忽视,那就是战场的地面障碍,地雷。大量布设的地雷,使得进攻方的行动会在相当程度上被迟滞下来。一旦进攻行动被迟滞,进攻兵力就会暴露在战场态势感知系统之下,同时遭到火力打击。据说此前在赫尔松方向,乌军遭受的惨重损失,就是因此造成。而无独有偶,俄军也碰到过这种事情,前一段时间俄军的第155海军陆战旅在乌格列达尔遭受了重大伤亡,原因就是在进攻当中碰到对方的雷场,因为不敢在战场上做长时间的停顿,被迫强行通过雷场,结果带来了重大伤亡。

文章图片9

我们讲在以往的战争历史当中,随着火力的增强,战场上作战单位的离散程度越来越高,比如说冷兵器时代,作战布势是最牛的是密集的集群,不管是密集的骑兵集群冲锋,还是罗马方阵,都是这样的典型代表。但是进入到了火器时代之后,我们看到这种密集的方阵和密集的冲锋队形,显然是无法有效生存了,于是出现了散兵线战术,而随着火力的进一步增强,甚至绵延的固定的战线都不存在了。战场上的布势变成了高度分散的要点式的防御态势。

文章图片10

今天我们看到的虽然不是火力上质的变化,但是因为有了信息的加成,实际上火力的效果得到了数量级的提升。这种数量级的提升导致在战场上任何稍大一点的高价值目标都不敢存在,任何处于固定状态的目标都会遭到打击和清理。所以我们看到的战场态势是一个高度离散,高度机动的状态,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构筑坚固阵地和布设大量的防御辅助系统,比如说地雷场也是必须的动作。

在这样的一个态势下,战场战线基本上处于固定和半固定状况,双方的攻与防得与失仅仅局限在很小的空间范围内。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看到的战线基本处于僵死的状态,那么接下来这种僵死的状态会不会发生变化,会不会被打破?关键就是看双方谁能够有效的破坏对方的战场态势感知,打断对方的博伊德循环链条,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能夺取战场上的主动。当然想做到这一点对双方来说都是很难的。

文章图片11

我们也可以延伸出下一个结论,就是现在看战场上双方较量的焦点和优劣的关键点在哪里呢?在电子战,在情报系统,在无人机,那么这些系统和平台在实际作战当中的表现究竟如何?可能是下一个要详细阐述的话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