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座梅岭,半部唐诗

 123xyz123 2023-02-26 发布于湖南

公元716年冬 天,一个中年人坐在山路边, 不时的打量着过往的路人,他身后,漫山的冬梅此刻开的正盛 。

这个人就是张九龄,此时的他还没有做宰相,就在同年秋天,他因和宰相姚崇政见不合,便趁着秩满返乡了,他家是广东的,所以梅岭,也是他每次北上和南返的必经之路,这是一条非常繁忙的路,但因为是古道,年久失修,道路崎岖坎坷,甚是不便,张九龄便上报朝廷,趁着赋闲在家,重修此路,以方便来往旅客,至此,发生在梅岭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有人说,一座玉门关,半部全唐诗,而另一半,我认为那一定就是梅岭莫属。如果说玉门关承载的是英雄逐梦,家国抱负,那梅岭则饱含着失意落拓,黯然神伤。

文章图片1

冬日的梅岭阴冷潮湿,张九龄坐在那里,蜷缩着身子,百无聊赖,不时的南北张望,而这时,一个人正从北山下缓缓而来。

这个人比张九龄稍微年长些,走近一看,竟是一张熟悉的面孔,他落寞的表情,像把遭遇都写在了脸上,驾着一辆马车,慢慢的走着,马儿或许也因为山路陡峭,耷拉着头,他就是宋之问,张九龄见是熟人,便主动上前去招呼:延清(宋之问字延清),你从何而来,欲往何处啊?宋之问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慵懒的回答:“从长安来,往岭南赴任”。张九龄还想多聊聊,但宋之问好像并无继续聊下去的意思,就继续架着他那瘦弱的马车上山了,张九龄看着远去的宋之问,依稀听到: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但令有归日,不敢怨长沙……,张九龄收回了目光,感慨道:又是一个失意之人。

就在他还在咂摸刚才宋之问的诗句时,只见又一个人驻着竹杖,从南山缓缓下来,张九龄仔细打量着,这个老者面容和蔼可亲,虽然年迈,但精神矍铄,还没有等张九龄开口搭话,他便自己熟略的攀谈了起来,他两像是一对老友,聊人生聊政治,聊民生,聊诗歌,聊酿酒……,健谈的他,让张九龄都有点不敢相信,从交谈中可以感受得到,这个老者有着渊博的学识,深厚的修为,豁达的人生观,他被眼前这个这个人深深的折服,这让张九龄对他充满了好奇,不禁问到老者的姓名,老者竟说他来自三百多年后,叫苏轼,朋友们都喊他东坡。对于梅岭,已经不是他第一次经过了,他对梅岭有着别样的感情。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

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过大庾岭》其一)

对于大多数谪贬至岭南的人而言,梅岭意味着人生的分水岭,可对于苏轼,却是“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文章图片2

今天这条路似乎格外的热闹,就在依依不舍的别离了苏轼后,他还沉浸在在刚才的聊天中,竟被远远一阵上山的歌唱声打断了思绪,他们唱的歌张九龄却听不懂,也觉得不甚好听,但很有气势,声音嘹亮,他能从歌声中感受到这群人迸发的力量和热情,只见他们步履匆匆,意气风发的远去,还没来得及打招呼,就消失在山路的尽头,他回头却看到地上有很多纸张,便随手捡了拿起来看,。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梅岭三章》陈毅)

张九龄不知道这是诗句还是歌词,但他被里面的内容深深震撼到了,他知道,这群年轻人也不属于这个时代,但从诗歌中可以知道,他们在创造一个时代。

太阳西下,暮色阴沉,梅岭的傍晚骤然冷了起来,张九龄裹紧了衣服,回家去了。

文章图片3

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在梅岭上演着,但大部分人是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翻越这座山的,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唐朝,被贬岭南的人有五百多人,宋代有四百多人,这其中我们耳熟能详除去上面的几位,还有刘禹锡、王昌龄、刘长卿、杨万里、韩愈、李商隐、朱彝尊、柳宗元……,太多太多了,千百年来,梅岭以一个老友的姿态,包容着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见证着他们的悲欢离合。

梅岭的每片梅花或许都有一个故事,每当在夜深人静时,你听,他在娓娓道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