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捷封神之作《虞美人》比李煜写的好?你来给这5首词排个名吧

 暮云深 2023-02-27 发布于湖南

你知道吗?词牌名有一千多个,常见的不过百,流传至今依然经典传诵的,更少。

但说起词牌名,这十二大经典词牌名,你一定要知道:念奴娇、雨霖铃、钗头凤、沁园春、水调歌头、贺新郎、鹊桥仙、踏莎行、菩萨蛮、虞美人、青玉案、浣溪沙

如果你觉得有遗漏,欢迎评论区补充。因篇幅有限,今天重点讲一下虞美人。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在这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唐教坊曲”。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教坊,你可以理解为“唐朝音乐部”;唐教坊曲,也就是“唐朝音乐部”官方认可的曲子。

虞美人的由来,相传是西楚霸王项羽宠爱的虞姬,执意相随项羽,死后地下开出一种鲜红色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因此得名。

词牌名虞美人,又名《玉壶水》、《巫山十二峰》,因南唐后主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获名《一江春水》。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这篇文章,为你分享5篇《虞美人》佳作,寥寥数语,却道尽人间愁绪。文中顺序仅指介绍顺序,非排名。

文末给出我的排名。

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末代君主,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生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

李煜在书法、绘画、音律、诗文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词继承了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风格,同时,又受其父李璟、和大臣冯延巳等词风的影响,词意明快、用情真挚。

李煜因为这首《虞美人》被宋太宗(赵炅,宋朝第二位皇帝,赵匡胤之弟)赐鸩酒毒死。所以可以说这首词是李煜的绝命词。

根据文献记载,宋代王铚的《默记》里云:“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

当时李煜被软禁在汴京(北宋都城开封)已将近三年,相传李煜于七月七日(李煜生日)晚上,在寓所命令故妓(在南唐时的歌妓)作乐唱此词,宋太宗闻知赐毒药牵机药将他毒死。

上阕“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秋月这样的美好时光怎么还不结束呢?在南唐时候的事情还能记得多少!昨天夜里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皎白的月光下不能忍受回忆故国的伤痛。

李煜被软禁三载,三春花开,中秋月圆,东风习习,此良辰美景,不免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下阕“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滚滚东流的春江之水没有尽头。

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精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

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

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2、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生在宋、元易代之间,大约在宋度宗咸淳十年中进士,然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

南宋覆灭后,他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当时人所敬重。

他擅长作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

他一生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这首词正是他忧患余生的自述。

作者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分别为“少年听雨”、“壮年听雨”、“老年听雨”。

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首先是“少年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描绘了一幅一位少年在歌楼上听雨的画面。

从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样充满浪漫色彩的组合中,产生青春与欢乐的联想,并进而推知他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

其次是“壮年听雨”“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描绘了一幅一个人做客舟中听雨的画面。

从取景角度看,“少年听雨”摄取的是楼内近景,然而这一幅“壮年听雨”摄取的是舟外远景。从客舟中望出去,江面辽阔、乌云低垂,秋雨簌簌,一只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惨烈的鸣叫。

这失群的大雁正是作者自己,他进入壮年后,失去了“软语灯边、笑涡红透”的家庭温暖,在兵荒马乱、“万叠城头哀怨角”的大环境中,过的是“东奔西走”、漂泊四方的生活,怀抱的是“望断乡关”、凄凄凉凉的心情。

但他没有直接抒写那些痛苦的遭遇和感受,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晚江秋雨图,而他的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经包孕其中了。

最后是“老年听雨”:词人接着又让读者看到一副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

画中没有景物的烘染,只有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

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一切皆空,万念俱灰。

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词的结尾,就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的“听雨”。

3、刘辰翁《虞美人·用李后主韵》

情知是梦无凭了。好梦依然少。单于吹尽五更风。谁见梅花如泪、不言中。

儿童问我今何在。烟雨楼台改。江山画出古今愁。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

刘辰翁,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这首《虞美人·用李后主韵》,也就是用李后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之原韵,词作于宋亡之后,抒写亡国之悲。

“情知是梦无凭了。好梦依然少。”好梦,即故国之梦。有李后主原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有《子夜歌》:“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可参考。

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也与辰翁这首词的起句同意。

实在也知道梦不过是一场空而已,可是连一场好梦也难有做得,一醒来便悲苦至极。

“单于吹尽五更风。谁见梅花如泪、不言中。”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四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按唐大角曲亦有《大单于》《小单于》《大梅花》《小梅花》等曲,今其声犹有存者。”

诗人因笛谱有《梅花落》曲,而想象吹笛惊梅,至使之落,这在前人诗词中常见。此二句言凄厉的笛声,吹彻了风雪交加的长夜,梅花飘零如泪落,而默默无言。

包括作者在内,宋朝词人常用春象征故国,以花象喻遗民。单于一辞,又本指匈奴君主,不仅指乐曲之名。故至少在词人之潜意识中,此二句所描写之形象,象喻着国土沦亡,遗民终身之悲恨。

儿童问我今何在。烟雨楼台改。”孩儿音书相问,问我今在何处?宋亡后,作者长期漂流在外,上句是写实,下句言烟雨茫茫,楼台尽改。

所改者何人呢?是楼台之主人?还是楼台之颜色?抑或是楼台之倾颓?词未明言,但亡国之悲寄托极显。

李后主原词尚云“雕栏玉砌应犹在”,辰翁此词则更改为“烟雨楼台改”,此亦《永遇乐》词序所言“悲苦过之”者也。

后主之悲,亡国(亡于异姓)之悲耳。辰翁之悲,实亡天下之悲也,宜其悲苦过之。

“江山画出古今愁。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古今愁即今昔恨,,愈增岁月绵邈之感,沧桑之悲更加深沉。词人销魂凝目,江山愈美,愈是含恨。

下句从李后主词《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化出,若问我今在何处,我就像落花随流水漂流一样,唯有漂流而已。结笔著一空字,尤能突出漂流无所归依之失落感。

4、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纳兰性德,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写此《虞美人》时,纳兰性德的结发妻子卢氏,已离世多年,长久孤寂的纳兰性德,总是抹不去与妻子在一起时的那些点滴快乐,总是抹不去心头似被月光镌刻上去一样的温暖回忆。于是写下此词以舒缓自己相思之苦。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很明显出自于李煜在《菩萨蛮》中的“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一句。小周后背着姐姐与陈后主在画堂南畔幽会,见面便相依相偎在一起,紧张、激动、兴奋之余难免娇躯微颤。

纳兰词中的女子与情郎私会于“曲阑深处”,见面也拭泪啼哭。曲阑深处终于见到恋人,二人相偎而颤,四目相对竟不得“执手相看泪眼”。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作者这里笔锋一转,”曲阑深处重相见“原来只是回忆中的景象,现实中两个人早已“凄凉”作别,别后的凄凉,最难以忍受的是月明之夜的清冷相思。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想到到这些,作者夜里更加孤枕难眠,暗自垂泪,忆往昔最令人销魂心荡的,莫属相伴之时,以折枝之法,依娇花之姿容,画罗裙之情事。

5、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元丰七年十一月,东坡在高邮与秦观相会,秦观追送渡淮,于淮上饮别,东坡遂作此词。此词情真意切,可见苏、秦两人的深挚交谊。

起二句”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写在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

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帖。

“隙月”,指在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苏轼与秦观分别时当在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

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到应天府。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

这里诗人将离愁物化,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和好友分离的愁绪,这种用法在其他诗也多次采用。如东坡的门人张耒《绝句》:“亭亭画舸系春潭,只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张元幹《谒金门》“艇子相呼相语,载取暮愁归去”,亦有情致。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则置愁于马背;王实甫《西厢记》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载愁于车上。朱淑真“可怜禁载许多愁”及明人“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之类。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

元丰二年,东坡从徐州出发赴任湖州太守,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

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元丰二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

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寻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

末两句”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

词人在深深叹息,谁叫我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了您,并和你相识相知?如今反而使我增添了无穷无尽的烦恼!

“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

东坡对秦观的欣赏,可谓不遗余力。熙宁七年,东坡得读秦观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三年后两人相见甚欢。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

元丰七年,致书安石,称秦观“行义修饬,才敏过人,此外博综史传,通晓佛书,讲习医药,明练法律”,希望王安石“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对苏轼知遇之情也是永志不忘的。

写在最后

介绍完这5首《虞美人》,我的排名如下:

第一: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第二:蒋捷《虞美人·听雨》

第三: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第四: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第五:刘辰翁《虞美人·用李后主韵》

你认同我的排名吗?如果有不同观点,欢迎评论区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