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沽路上这幢高直挺拔的摩登风格大楼,曾见证了一段近代青岛“民族图强”的反侵略抗争史

 ThinkfunQd 2023-02-27 发布于山东

本文建议在浅色模式下阅读

在河南路以西、泰安路以东的大沽路段,有一个放射状的路口,一座大楼巍然屹立于此。建筑立面上的方柱与竖窗,烘托出它高直挺拔的气势;而浓郁的近代ArtDeco摩登式建筑风格,又让它在周围低矮的砖木结构建筑中,显得独树一帜。这里就是大沽路35号——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旧址。或许您不曾了解,在这座大楼别致的造型背后,承载着一段近代中国人“实业救国”“民族图强”的反侵略抗争史。

图片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至1914年,那时的世界正笼罩在一战的阴云下。1914年8月,日本对德宣战,11月,德国战败。日本就此攫取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大批日本人涌入青岛,在此兴建工厂,开设商铺,凭借占领者的权势,大肆掠夺资源。

图片

▲日本大阪朝日新闻社曾于大正三年(1914年)发行《日独战局地图》。该图表现了1914年日本和德国在青岛的战争态势。

1920年2月,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在青岛中日商界的提议下批准成立青岛取引所(“取引所”是日文中的汉字,其意思是“证券物品交易所”),同年9月正式营业,初设于今中山路德县路路口,后在今馆陶路22号,由日本建筑师三井幸次郎设计的青岛取引所大楼竣工,中日欧美人士数百人经邀请参加典礼。取引所额定资本800万元,分为16万股,每股50元,中日商人平均认股。各部设委员会,委员人数中日双方各占一半,负责人则由日本人担任。取引所设物产取引、钱钞取引、有价证券3个组,经营土产、纱布等期货交易及日本金票买空卖空交易。

图片

▲青岛取引所大楼旧明信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及胶济铁路等。但在谈判过程中,北洋政府屈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无理要求,允许它保留在青岛的一些经济特权。如青岛取引所仍由日本驻青领事馆控制,并单方面决定,将日方资本占四分之三、中方资本占四分之一的信托株式会社合并于中日资本各半的青岛取引所,慢慢的,经营管理大权完全操纵于日本人之手,中方理事徒有虚名。

图片

▲青岛取引所发行的股票,1925年

1931年,在全国反帝爱国运动影响下,大规模抵制日货运动此起彼伏,青岛的商家为维护经济权益,打破日本对青岛经济市场的垄断,由青岛商会会长宋雨亭等发起组建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与日本控制的青岛取引所相抗衡,这一行动得到了青岛经济界人士的积极响应,特别是在青岛取引所经营的中方经纪人全部退出了取引所。

在时任青岛市市长的支持下,成立了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筹备委员会,工商业大户宋雨亭、柳文亭、张立堂、梁和璞、董希尧、于维霆、姚仲拔等21人担任筹备委员。据说,日本驻青领事馆曾致函青岛市政府,要求阻止成立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但青岛人民面对此无理要求据理力争,始终未予理睬;有的日本人甚至恐吓宋雨亭:“交易所朝成,宋雨亭必暮毙”。然而,宋雨亭不为所动,从容处之,足见其民族气节。

图片

延伸阅读:“勤于商,忠于义,善于民”民族实业家宋雨亭

宋雨亭(1883—1951),掖县(今莱州市)人。民族实业家。少时在青岛习商,1903年,接任其叔“瑞记”商号经理。因其虚心好学,善于经营和交际,在青岛工商界崭露头角。1926年,任青岛市总商会董事。1927年12月,被选为青岛市总商会会长。为了抵制日商的盘剥,1931年,宋雨亭以总商会会长身份,筹措成立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1937年七七事变后,宋雨亭携眷匿居故里,将所带的小汽车献给胶东抗日游击队。青岛沦陷后,日军将其财产全部查封,并派人游说,让其出任青岛维持会会长,他坚决拒绝。当日军派军队胁迫其就范时,他逃去上海作小买卖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终留得一身清白。抗日战争胜利后,又以病为由,拒绝了国民党的一切委任。

1931年9月19日,也就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在馆陶路13号的齐燕会馆里,交易所先行开业,经营土产、纱布期货。开始交易之日,工商企业的代表踊跃参加,生意兴隆,而由日本人把持的青岛取引所,则门庭冷落。日本人在嫉恨之余,采取卑鄙无耻的手段,收买一些浪人,头缠黑布,手持棍棒石块,多次袭击到交易所参加交易的各商号代表,进行捣乱破坏。

图片

据说,为避开日本人的捣乱干扰,各商号代表改由陵县路齐燕会馆后门进出,但仍摆脱不了日本浪人的袭击捣乱,交易所筹备处遂决定把土产交易市场移到北京路同丰益土产代理店门前,纱布交易市场移到河北路同兴昌纱布代理店门前。河北路、北京路是商民聚居的闹市区,来往行人众多,日本浪人不敢公开来这里捣乱破坏。青岛交易所在筹备期内,一面开始营业,一面组织内部机构,兴建交易所大楼,同时申请市政当局,转呈南京政府注册备案。

1933年,市政府社会局在《创设物品证券交易所》特刊中称:青岛市原有取引所,由中日合办,钱币、证券、棉纱及一切土产由该所日本人掌握,与中国交易所法诸多不合,经市社会局指导市商会及同业公会集资,依法设纯粹华资之物品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于7月筹备成立,并制订了《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翌年6月13日,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经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核准登记。

据记载,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和规章制度,多取法于青岛取引所。定为2万股,每股20元,资金总额40万元,筹备委员率先认购股票,其他工商业户则协商认购。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理事25人,再由理事中选出理事长1人(由宋雨亭担任),常务理事4人,监事3人。理事长主持交易所的一切事务,4个常务理事协助理事长工作,分管土产部、纱布部、证券部、会计科。会计科办理会计、庶务、文牍事宜。3位监事负责检查账目及业务活动是否违反规章制度。凡属交易所的重大事项,须经理事会决议后,交理事长执行。

图片

▲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旧址位置示意图

1933年,位于大沽路、天津路路口的交易所大楼开始建设,设计者为中国建筑师刘铨法。关于这座建筑的设计,还有一段小插曲。据记载,在交易大楼的设计图纸送审时,方案中建筑高度较高,工务局在修改时加大了建筑基础、梁柱的结构尺寸,使工程造价增加了四万多银元,这让商会方面难以承受。宋雨亭找到了时任市长沈鸿烈,最后由其出面,工务局才表示只要建筑师肯书面保证工程安全,就发给施工执照。在刘铨法签署了具结书后,工程才得以按原设计施工。

图片

延伸阅读:中国建筑工程师、教育家:刘铨法

刘铨法,号衡三,文登人,教育家、建筑工程师。1921年上海同济医工大学毕业,1923年任青岛礼贤中学校长,长达30余年,后因病离职。1929年登记为工程师,创立建筑事务所和礼贤中学土木工程中专班。在青主持设计中山路银行群体建筑、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大楼、青岛市红万字会旧址(今青岛市美术馆)等百余处工程。在红万字会大殿设计中,大胆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和水泥制品,代替传统的木料制作,为国内首创。1934年因此项发明获预制混凝土构件专利权。著有《铁混凝土工程》一书。业界曾留有“南黄(黄柏樵)北梁(梁思成),实干家是刘衡三”的美誉。

1935年11月,大楼竣工,交易所迁入营业,并举行了正式开幕仪式。大楼建筑面积3062.97平方米,高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顶屋面,花岗石砌基和贴墙面,主入口设于西侧。入口处有4根方形凹槽贴面石柱直达屋顶。一、二层均为交易大厅,高6米。三、四层房间高4.5米。建筑主立面将一至三层作为整体,设有与开间大小相同的通窗,三层以上采用竖向带窗。密实的竖线条划分使之与一、二层形成强烈的对比,显得十分新奇。南北二层窗外有装饰型矮沿露台。轴线构图中,中部略微高起。整个建筑比例细高,整体造型庄重挺拔,别具一格。

图片

▲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旧址建筑设计图,1933年

图片

▲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旧址航拍俯视

为契合在尺度和气势上超过馆陶路日本取引所的诉求,刘铨法在设计上取地势之利,合道路之规,表现出了浓厚的近代ArtDeco摩登式建筑特色,将面向路口主立面设计为“山”字形的五层高,并通过直通屋顶的方柱和竖窗增加大楼的高直感,密实的竖线条划分也让其在周围低矮的砖木结构建筑中,显得独树一帜,鹤立鸡群,同时又不失古典韵味的气质。

图片

在这处于德租时期形成的街道空间格局里,交易所大楼与半圆形广场相呼应,以突出的视觉形象,将建筑塑造为周围片区的核心地标,成为华商地位与财富的象征。这座完全由中国民族建筑师设计的交易大楼,获得了各界好评,据说甚至还有不少外地机构前来参观学习,并索取设计图纸参考借鉴。

图片
图片

由此开始,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的营业蒸蒸日上,达至全盛,而日本人把持的青岛取引所则门可罗雀。日本在青商人眼红心恨,在日本驻青岛领事馆的唆使下,日本商人开始制造借口寻衅闹事。他们煽动日本居留民团集合,游行示威,扬言要放火烧掉交易所大楼,日本海军也以要登陆占领青岛相威胁,在最紧张的时候,交易所里只有几个职工上班,理事们都在各种威胁骚扰下无法露面。当时的青岛市政当局出面与日本驻青岛领事进行谈判,谋求和平解决的办法。谈判结果是,青岛市政当局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承认以下条件:(1)允许日商化名进入交易所做经纪人(因在政府注册的交易所章程规定不许外国人参加,故有此变通办法);(2)交易所每年所得纯利分给取引所40%;(3)让给取引所部分商品交易业务。无奈之下,青岛交易所接受了上述屈辱条件,才得以继续经营下去。

图片

▲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旧影,约1936年

1937年七七事变后,交易所于8月停业。12月31日夜,青岛国民党军政当局撤离青岛。1938年1月10日,日军占领了青岛,日本商人紧随其后返回青岛,大肆掠夺我国公私财产。青岛取引所当即恢复营业,并召集留在交易所的理事刘宾廷等,开了一个两所理事联席会议,迫令刘宾廷等同意交易所与取引所合并。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从此宣告结束。

图片
图片

▲建筑细节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原交易所理事长宋雨亭等由沪归来。次年3月20日召开股东大会,成立了交易所复业筹备处,宋雨亭、柳文廷、刘子东、田星五等组成筹备委员会。这时交易所大楼已别无他物,只剩空楼一座,这座空楼还被国民党军队占用。由筹备委员及原交易所的几位经纪人垫借法币数千万元作筹备费,备文申请国民党政府准许复业,然而几经奔走求索,终无结果,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就此永告结束。

图片

1949年后,该建筑曾作为工业品展览馆;1990年为青岛市科学器材公司办公用房;2004年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旧址开放为汇丰苑大酒店,面向社会公众营业;2009年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公布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旧址为市南区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该建筑经过修缮,再利用为民宿酒店。

图片

▲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旧影

图片
图片

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曾经的辉煌历史,侧面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繁荣,以及人们“实业救国”“民族图强”的愿望,也反映了近代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欺压以及人民不屈抗争的历史事实。旧址建筑作为这一切的发生地,见证了青岛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近代变迁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图片

而在建筑史视角来看,近现代时期的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过渡和逐渐成长的时期,对于建筑现代化的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现代时期的建筑也是一个学习先进建筑思想与技术的过程,是一个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过程。

建筑既应该是时代的,是世界的,也应该是民族的,只有这样,新建筑文化才可能得到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它既吸收了世界优秀建筑文化的精华,又继承了本民族的建筑特色,从而才能使中国建筑艺术紧跟世界建筑潮流,才能使建筑创作明确方向。

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旧址的艺术风格特点既是当时建筑设计思潮的反映,也是当时西方流行的古典复兴思潮的写照,建筑的空间形态、造型等呈现出ArtDeco摩登式建筑风格(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于全球的一种装饰设计风格,以严明的轮廓、几何的形体、阶梯状的造型等为特点,是介于新古典和现代主义之间的一种风格)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同时,刘铨法在青岛率先将钢筋水泥和沙子的结合体,替代传统木梁支撑体,作为建筑支撑主体,并用于青岛的近百处建筑设计中,开创了这一专利技术的先河,为中国建筑业的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展现了我国近代建筑业的营造水平,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编辑:玖玟

参考文献:青岛晚报《青岛取引所与青岛交易所》;青报网《青岛最早的股票风潮:股民倾家荡产疯狂买进》;青岛城市档案论坛《你不知道的馆陶路22号,青岛取引所旧址的历史变迁》;王栋《刘铨法:礼贤育人三十载 尺规蓝图筑经典》

注:文中所用部分图片为历史资料图片,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内容为作者采访所得,文责自负。如有不同观点欢迎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

青岛文物保护建筑征集以下素材:1、青岛地区文物保护建筑相关历史、人文资料及创意衍生;2、征集近现代建筑修复选材、施工工艺等;联系电话:0532-82861943

—End—

青岛市文物局

青岛市房产经营公司

青岛城发文化建筑保护有限公司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